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有一种味道,叫外婆! ·  6 天前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 ·  6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人到几岁,才敢跟妈妈谈“性”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标志:凡事不预设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1-29 20:20

正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CC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永远活在当下,永远不为明天担忧。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听过一个“沙鼠效应”。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

每当旱季到来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备不时之需。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当囤积的食物足够它们度过旱季了,它们仍会一刻不停地寻找草根。

若是找不到,它们便会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后来经过研究证明,沙鼠之所以这样劳累,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担心。

它们永远在焦虑食物不够吃会被饿死,所以做了大量无意义的劳动。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这样。

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在头脑中预想了一千种结果;

今天还没有结束,脑子里就全在为明天担忧。

但恰如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所说:

人类所担心的事情,其实将来90%都没有变成现实。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给自己预设痛苦。


01

东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吉田正雄做过一项实验。

他邀请100位条件相当的志愿者,把他们分为两组,布置了一个相同的任务。

他对第一组的要求是:全盘考虑事情完成的方法、过程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对第二组的要求是:去做就好。

得到的结果是,第一组花费时间是第二组的两倍,然而完成质量却远不如第二组。

吉田正雄由此说道,凡事思虑过度,只会表现更差。

作家亚伦·T·贝克讲过一个小伙子杰森的故事。

杰森入职没多久,就被领导安排主持一个视频会议。

为此,他非常焦虑,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临近上场前,他还是感到惴惴不安。

他不停地想:

万一搞砸了,自己出洋相事小,惹怒领导事大,再影响下半年评职称怎么办?


万一同事们不喜欢我的讲话风格怎么办,我会不会被人孤立?


万一中途忘词了怎么办,谁会来帮我救场?

最终在无尽的预设下,杰森果然搞砸了这次视频会议。


而现实中的很多人,也如杰森一般,总是不由自主地担心,那些不好的事会发生到自己身上。

要考一门证书时,就担心自己考不上,从而无法投入十分的精力去准备;

打算换一份工作,又怕找不到更好的,所以一直在原本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内耗。

到最后,很有可能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我们倒先被精神压力压垮了。

所以说,一个人失败、痛苦的根源,就是喜欢预设一切困难。

而打败这种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强大内心,杜绝胡思乱想,主动去做那些令你焦虑的事。

就像有句话说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一次行动,好过你一万次的杞人忧天。

当你真正行动起来,你会发现你原先预设的困难,其实都是子虚乌有。


02

《人民日报》曾说: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当下。

但现实中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未来忧愁,很少有机会去体会生活的快乐。

恰如松浦弥太郎所说:“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哈佛家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有位叫詹姆的先生,整天都在为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烦恼。

他想到军中服役的儿子,就担心他是否能安全回到家中;

想到旧房将要拆迁,又担心得来的钱不足以购买新房子;

想到刚刚创办的商业学校,又担心招不到新学员……

为此,他寝食难安,每天都活在无尽的焦虑中。

妻子就建议他,把这些烦恼都写下来,封锁到箱子中。

一年后,詹姆再次打开烦恼箱发现:那些之前担忧的事,居然一件都没发生。

网上有段很火的话:不要为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担忧。

因为2小时之后的事,还未发生,焦虑只会浪费时间。

8公里以外的事情,触手不及,想得越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烦。

既然你认定一件事情,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到来,那又何必提前担忧?

更何况,这件事情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你现在担忧,纯粹就是在自讨苦吃。

《圣经》中有言:“不要为明天而烦恼,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烦恼。

生活在当下的时候,别老想着太远的将来。

你要明白,生活虽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般糟。

在你坦然过好当下的时候,一切未发生的困厄,都将迎刃而解。

03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十三邀》中讲到一个观点:

思考太多的人,行动就偏少。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人生中绝大多数时刻,都在为未来担忧,想要追逐对未来的掌控。

可想得越多,他们就怕得越多,就越难以行动。

最后,什么都没改变,还让自己深陷焦虑之中。

而真正活通透的人,从不会执着于未来的祸福。

他们专注当下的生活,用豁达的心态迎接一切变化,活得既强大,又从容。

1988年,46岁的陈忠实突发奇想,决定创作出一部值得“垫棺作枕”的代表作。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火速辞去了作协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潜心写作。

在他辞职之前,有人极力劝阻他:以后没了收入来源,生活怎么办?

陈忠实毫不焦虑,他笑着回答:“大不了养鸡来补贴家里生活,反正一本书总会写完的。”

就这样,陈忠实果断回了农村老家。

在老家的6年时光里,他没有像那些人预想的一样,过得非常窘迫。

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写出了史诗级巨著《白鹿原》,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英国作家马特·海格曾说:

如果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就要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

人生路上,充满了意外与变数。

如果你总执着于未来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最后事态的演变方向,一定是事与愿违;

可你若能抛开预设,只是从心而行,不带任何压力地去做一件事情,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得偿所愿。

所以请记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风吹哪页读哪页,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时间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豆瓣高分电影《阿甘正传》里,主人公阿甘,生来就智商低下,身体残疾。

但最后他却成为战斗英雄、体育冠军、政界名人、百万富翁。

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

网上有个高赞的回答是:

阿甘为什么会成功?因为阿甘从没怕过失败。


想打橄榄球,便去打橄榄球,他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想打乒乓球,便去打乒乓球,他牢记眼睛不要离开球。


在战场上,别人担心中枪,担心被偷袭,他只管听从长官的命令。


永远活在当下,永远不为明天担忧。

把生活当作一场游戏,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见招拆招。


既然活在此刻,那就享受此刻;明天若有烦恼,那就明天再去解决。

尽情活好现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当前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摆脱焦虑与恐惧,活出生命该有的精彩。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