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北京地区蚊虫叮咬指数预报 ·  5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中秋6个赏灯好去处! ·  1 周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五道口这8家店,挤满了大学生 ·  1 周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一年只卖90天!怕中秋抢不到,提前尝鲜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长假归来 小伙伴儿从家乡带回了年味儿……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2-03 09:20

正文

      携着浓浓年味儿,风尘仆仆回京,北京晨报记者又一次为读者们带来了自己故乡与京城迥异的年俗。一城一景,一城一味,邀您共品。

  有人说,年味儿淡了,老祖宗传承下的东西变少了。而我们说:“与家乡冬天最重要的约定,就是回家过年。”


江畔雾凇“老带劲”

张 璐

       寒江雪柳,玉树银花。在我的家乡吉林市,当冬季千里冰封,草木凋零,独特的景观——雾凇,仍能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姿态,呈现诗情画意的仙境。用我老家的方言来夸赞它的美丽,那可真是“老带劲”了。

  离乡8年,雾凇奇观多年未见。儿时,稀松平常的雾凇景观,如今真是让我魂牵梦绕。

  在东北,有一种极寒叫“嘎嘎冷”,也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游客才有缘与雾凇一见。这些年暖冬频现,往往过年回家,气温只有零下10℃,听大家欢天喜地的嚷着“老暖和儿了,眼瞅着开春了”,我就知道——看雾凇,又没戏了。

  今年大年初三,气温破天荒降到零下20℃,听到了雾凇预报,我一大早直奔江堤,因为过了10点,美景便会在太阳的照耀下消散。

  清晨,江面雾气腾腾、江畔高楼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如海市蜃楼。松花江两岸,排排松柳凝霜挂雪,望眼之处皆是银白,颇为壮观。枝条上,松针间,都结上了晶莹剔透的茸茸霜花。辽阔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为“彪悍”的东北印象带来了清新的唯美意境。

  踏着深深的脚印,在皑皑白雪中前行,只一会儿就被冻得跳脚。几个南方口音的游客丝毫不怕冷,正和雪柳亲密接触,冻得通红的双手轻摇树干,柳枝上的雪团簌簌脱落,清清爽爽地飘到发丝上、脸蛋上。

  雾凇又称树挂,在飘雪的北方,只有严寒的天气、充足的水汽两个矛盾的“苛刻”条件相遇时,才能形成。而吉林,天造地设一般地创造了这样的条件。

  距离吉林市区15公里处有一座丰满水电站,从水轮机组流出的水仍有4℃。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在严寒冬日并未完全封冻,带着温度的江水奔流不息,江面上便弥漫着袅袅雾气,雾气遇冷,以霜的形式凝结在树枝上,形成雾凇奇观。

  吉林雾凇,是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但它总不如后三者那样家喻户晓,让我多年来“耿耿于怀”。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真是络绎不绝,冰天雪地真的成了金山银山。姐姐今年坐火车从南京回东北,同车厢的旅客兴冲冲地告诉她,他们从宁波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专程来吉林看雾凇,顺道滑雪、看冰灯、泡温泉,感受一下东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过年气氛。


“登高祈福”千佛山

王  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老舍笔下的水叫趵突泉,山是千佛山。

  与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通常情况下,一入冬晚上九点之后济南的街道就冷清了不少,但除夕夜的千佛山是个例外。吃过年夜饭放完鞭炮,千佛山一带就开始热闹起来,迎来一年一度的超级晚高峰。在很多济南人心中,大年初一在这个三面环山的盆地制高点点燃头柱香意义不凡,而在攀登时扶老携幼、牵手共进的过程本身应该也是一种历练与修行。接近零点,去山上的兴国禅寺登高祈福的人们已经就位。在祈福环节中,大家方式各异,尤其此刻夜黑人多,大殿外两个陌生人双手合十冲着彼此三拜九叩的不在少数,但磕头鞠躬方式上的不讲究绝不影响内心的真诚。


  除了除夕夜登高祈福,去千佛山逛庙会也是济南人春节期间的重头戏。在很多人心中庙会就是一辆“逛吃逛吃”小火车,这里也不例外。各类摊位依山势搭建,周村烧饼、商河糖酥火烧、杠子头、老济南缠蜜、鲁西南糁汤等山东各地的小吃聚集于此,此外长沙臭豆腐、天津大麻花、北京驴打滚、台湾手抓饼、土耳其烤肉等天南海北的美食幌子迎风飘扬,一逛胖三斤是可能的。不过逛吃完可以直接爬山消耗热量,这应该是其他庙会不具备的优势条件。而因与佛教寺庙相依,千佛山庙会除了吃喝玩乐、登高健身又多了一层意义,逛吃过程中会先后路过十八罗汉雕像、卧佛雕像以及财神殿、灵官殿、三清观、太岁堂,登山过程中将依次走到兴国禅寺、历山院、鲁班祠、舜祠、碧霞祠,处处都是人头攒动、香火繁盛。

  千佛山半山腰有一座“齐烟九点”牌坊,远望可以看见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这样把山名排列出来是有些干巴,还是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吧:“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过年必有“蒸盆子”

陈  琳

      小时候过年,除了有新衣服穿,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除夕年夜饭上的“蒸盆子”。家家户户除夕年夜饭菜单上,再“横”的菜也只能算作配菜。有一道菜用料糜费,制作时间冗长,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一次。这菜叫“蒸盆子”

  离家十余载,“蒸盆子”成为过年最思念的味道。

  “蒸盆子”最早发源于陕西安康紫阳县汉王镇,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烩菜,后来才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关于“蒸盆子”最广为流传的传说始于汉刘邦时期,当年刘邦带军打仗行至紫阳县汉王城,当地军民为欢迎刘邦,特意找来厨师准备大摆宴席,可是军队第二天就要出发,七碟八碗地准备来不及,有聪明的厨师就将猪蹄、母鸡、鱿鱼和当地的黑木耳、莲藕等加入调料,一起放入大乌盆,用大火蒸制一夜。清晨,刘邦大军闻香而醒,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个个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厨师此为何名,厨师以前也从未这样做过,正为难时,猛看见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说此菜名叫“蒸盆子”。

  虽然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考证,但蒸盆子确实当之无愧成了紫阳人除夕年夜饭上的“压轴菜”。这道菜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土鸡、猪肘、莲藕、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子、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调料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主料土鸡、猪肘用调料腌制后先用大锅隔火蒸到六七成熟,再将其他的食材按不同层次摆放入盆中再蒸,时间最少不能低于4小时,最后盆里的汤汁大部分来自蒸制时的蒸馏水。出锅后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

  过去,家里的主妇是否会做“蒸盆子”成为了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准。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自己动手做“蒸盆子”,想吃随时能去饭馆解馋,但年夜饭如果没有“蒸盆子”,仿佛缺少了过年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