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警惕这种比 PUA 更隐秘的控制手段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我本就是珍宝,值得这世间所有美好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一只“老狗”,留给主人的最后一件礼物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路越修越多,却越来越“难走”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网红捧上天的减肥圣品,其实比猪肉还肥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02 08:34

正文

本文转载自网易浪潮工作室

微信号WelleStudio163


长久的贫穷和饥饿,让中国人对“昂贵”和“营养丰富”这两种标签的食物有着无法自拔的迷恋,而刚好在牛油果身上,这两样东西完美地重叠了。


  文 / 陈荣钢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牛油果才刚刚爬上他们的餐桌。这种奇怪口感的舶来品,在中餐菜谱中几乎找不到加工方法。


但如果你上网搜一搜,就会发现,这种长得酷似手榴弹的水果,早已经加入名人、网红的豪华减肥套餐。


在网络营销的攻势下,很多人认为这种价格不菲的水果,长期食用还有美容养颜、丰胸、减肥功效,甚至有人认为牛油果能预防和抗击癌症。


然而,牛油果真的这么神奇吗?


比猪肉还肥腻的牛油果


牛油果本来叫鳄梨,因为它的果肉有牛油般的口感,人们才给了它这个名字。


跟牛油一样,牛油果的油脂比例也高得惊人,属高卡路里食物,吃牛油果不仅不能减肥,吃多了说不定还会长胖。


牛油果酱的脂肪含量接近肉类 / Brooke Lark


柯琳·内泽尔(Corinne Netzer)的食物营养成分研究结果显示,一只牛油果的热量约为300卡路里,在果蔬届独树一帜。这些热量差不多相当于半斤葡萄干的热量;被认为热量极高的新鲜芒果也只有牛油果热量的三分之一。


更不可思议的是牛油果的油脂含量,这一数值竟高达15%,甚至高于猪里脊肉,和猪大排的油脂占比不相上下。要知道苹果的油脂含量只有1%左右,这样看来很难再把牛油果当作“减肥水果”了。


搭上蛋糕和奶油,牛油果风味的高热量食物与减肥背道而驰 / eatthis.com


牛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此事不假;它的油脂结构和健康的橄榄油接近,饱和脂肪酸很少,这也是事实。但吃牛油果就不用吃油吃肉的心态显然不妥,毕竟吃牛油果摄入的卡路里不见得比吃肉类和主食来得小, 再健康的油脂吃多了也是会胖的。


这样高油脂的食物,减肥人士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还能摇身一变减肥餐呢?牛油果的流行不是偶然,吃牛油果的风尚离不开一些“科学家”和商人对碱性饮食功效的鼓吹。


搭配素食是减肥博主的最爱之一,天知道食物最后是扔进了胃里还是垃圾桶 / Brooke Lark


所谓的碱性食物是指将燃烧后的灰分溶于水,呈碱性溶液的食物。常见的碱性植物包括牛油果、黄瓜、花椰菜、羽衣甘蓝、海带、芹菜等蔬果。而决定食物酸碱性的有钾、钙、钠、镁、铁、磷、氯、硫等元素,换言之多吃碱性食物有利于补充这八种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适当吃不同的食物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对身体自有好处。鼓吹碱性食物的人运用的却是另外一套逻辑,他们认为碱性食物对身体有好处是因为能“平衡体液的酸碱度”。然而,吃什么性质的食物就能让体液变成什么性质吗?现代医学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碱性饮食的谎言


真正把碱性饮食和牛油果吹捧起来的是美国的一本畅销图书《酸碱奇迹》(The pH Miracle)中,作者罗伯特·扬(Robert Young)自称“世界知名微生物学家”。


畅销美国的《酸碱奇迹》(The pH Miracle)一书 / Wikipedia


《酸碱奇迹》在美国卖出数百万本,他的“学生”娜塔莎·克莱特(Natasha Corrett)也因鼓励大家食用牛油果等碱性食物而闻名,并写下了同样畅销的《实说健康:每天食用碱性食物》(Honestly Healthy for Life: Eating the Alkaline Way Every Day),并配以碱性食谱,深受城市年青人喜爱。


扬和克莱特都认为,牛油果是最完美的食物,甚至把它称作“神的黄油”(God’s Butter)。他们坚信,多吃牛油果可以防止人体血液和组织“过度酸化”。


什么是“过度酸化”?《酸碱奇迹》的作者扬认为,人类应该食用碱性食物,因为肉制品、奶制品和加工类食品等酸性食物会使酸在人体内部堆积,并对肝脏、肾脏造成负担。碱性食物能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碱性系统”,帮助酸碱平衡,进而帮助人们抵抗和治愈疾病。


罗伯特·扬手持他的“著作” / NBC


扬利用他的营养学知识和人们对食品、药品寡头的不信任,建立起碱性食物的“新宗教”。他甚至认为,以植物为主,且完全不吃加工类食品的饮食方式,能帮助人们治愈绝症。


遗憾的是,扬的发现并不被主流医学届承认。因为碱性食物能防止血液“过度酸化”,这一观点本身就有悖于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呈微碱性,无论吃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人体的酸碱度和食物的酸碱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的酸碱度是靠肺、肾、血液来调节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直接改变人体的酸碱度。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某种食物,只会加重身体代谢负荷。


各类食物的酸碱性分布表,左侧为酸性,右侧为碱性 / Nutrizione Superiore


扬却认为,吃多了肉类,血液和组织就会“过酸”,危害器官,身体就会患病。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个基本常识,囿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至今也无法保证可以准确预防所有疾病,但扬仍然声称:“所有的身体不适和疾病都可以通过精确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来预防。”


扬的这套理论,相信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可以预防疾病,并且吃碱性食物就能保持健康,直接否定了细菌和病毒的客观存在,只是简单地认为疾病来自于某种“失衡”,实质上就是把现代医学退回到至少十九世纪的前巴斯德时代。


当时,法国科学家安东尼·贝尚(Antoine Bechamp)认为,疾病的成因来自人体内部,身体组织内部失衡导致疾病,而细菌和病毒是疾病的结果,要控制疾病只需控制这种“体内的变化”,比如体液的变化等等。


安东尼·贝尚和路易·巴斯德两位劲敌 / Wikipedia


与之对立的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其观点认为细菌、病毒是独立的个体,和人和其他动物平级;疾病从体外而来影响人体,而非“体液变化”可以控制。巴斯德后来也被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是正确的。


然而活在21世纪的扬,为了支持碱性饮食竟然抛弃了巴斯德的观点,转向贝尚——尽管扬声称自己也相信细菌的存在,但他的解释含糊其辞,始终不承认细菌和病毒从外部感染身体而引起疾病;他认为所有疾病都能从根源被控制住,而这里所谓“根源”,就是调节人体内部酸碱平衡的养生之道。


碱性食物主义者的论调完全站在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对立面。如果细菌和病毒的理论无效,那么药品和疫苗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更可悲的是,扬利用癌症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私自行医,数年间接纳了81名癌症患者,在他们身上实践碱性食物疗法,甚至注射价格高昂的“碱性药剂”。结果扬的戕害性治疗毫无起色,拖延使得这81名病患无一幸存。


2016年1月,罗伯特·扬在法庭接受审讯,检察官指控他犯有欺诈、盗窃、无医师执照等6项罪名 / John Gibbins


事件被揭露后,罗伯特·扬至今还蹲在监狱里。这位产生全球影响力的“碱性食物运动之父”在调查中被发现,他既不是“世界知名的微生物学家”,甚至连博士学位都是买来的。他既没有接受过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训练,也没有从医资格。


但正是这位既非医生又不是科学家的人所写的书,能在今天的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依然排在同类图书销量前列,牛油果依然在全世界流行。


极端饮食主义的新宗教


多亏了中国人不太爱看书,才没有大面积受到罗伯特·扬的影响。但精明的商人靠明锐的嗅觉,把这种原产自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水果,引进中国了,并在减肥和养生群体中,大肆征收了一笔智商税。


墨西哥种植园包装好运往世界各地的牛油果 / REUTERS


中国市面上的牛油果都是进口来的。从90年代到2010年间,牛油果只在北上广深的高级餐厅里才会出现,从2010年开始销量突然爆增,4年间上涨了127倍。从2013年开始,中国进口的墨西哥牛油果年均增长300%。仅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从墨西哥进口的鳄梨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486%。


可以说爱吃牛油果的中国人,短短几年内,承担起了养活墨西哥和中美洲果农的重担。牛油果到底在中国发生了什么?


长久的贫穷和饥饿,让中国人对“昂贵”和“营养丰富”这两种标签的食物有着无法自拔的迷恋,而刚好在牛油果身上,这两样东西完美地重叠了。


2017年1月28日,墨西哥牛油果种植园的包装仓库里,工人们正在包装牛油果 / REUTERS


中国人买的牛油果的价格相当高,主要原因是从墨西哥来的牛油果都需要缴纳10%的关税。尽管没有2000年初80元一只的天价,相对其他平价水果,牛油果15-20元一只不等的价格也依然不菲。


其次,作为舶来品,大多数中国人一开始对这种尝起来既不甜也不酸的水果并没有太多了解。商人们抓住了这一空白,辅以养生专家和电视广告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概念的吹捧,尽管牛油果“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E、B,纤维和一定蛋白质,但人体日常从食物中均衡摄取的营养元素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过量摄入,吃多了也未必对身体有益。此外,还利用牛油果的不甜的特性,吹捧它有减肥、降糖功效,而特意回避脂肪含量。

抹上牛油果酱的吐司是众多减肥博主的最爱,这一顿下来接近吐司抹肉酱的脂肪含量 / flickr


极端的养生论者操纵、利用和开发社会中最急迫、脆弱和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可能患有肥胖症、癌症、糖尿病等难缠的疾病,他们不一定缺乏教育,但缺乏对假设和观点做出质疑和实证的态度。


因此,当年轻人忙于吐槽中老年人迷信养生的时候,城市里一群人却被另一种养生论调俘虏。


吃牛油果能减肥、芹菜生榨果汁能美容、每天吃水煮西兰花能抗衰老……身体里好像住着一部机器,人们需要去健身房修理它,做看起来很健康的食物来保养它。一旦摄入“过多的”卡路里,就应该产生负罪感。人们一边度量自己摄取的营养成分,一边对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担惊受怕,这看似是一种科学的营养学态度,实际是反科学的。

放眼望去,三餐都是绿色植物,对人体来说并不健康 / Life-Of-Pix


今天看到的诸种关于牛油果和碱性食物的论调并非个例,而是历史的一部分。20世纪,伴随西欧和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是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年青一代对营养学知识的饥渴。


早期“健康饮食”观念的大面积传播得益于好莱坞明星文化,30年代“低卡西柚代餐”(low-cal grapefruit diets)就是从加州传开的。战后的美国人热衷于喝白菜汤(cabbage soup),据说只喝白菜汤一周能掉10到15磅,与此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睡眠美容餐”、“氨基酸曲奇餐”等等。1979年,一种含有苯丙醇胺的代餐药物问世,直到2000年人们才意识到这种药会增加罹患中风的风险……


对于热衷在社交网络上推销牛油果的网红, 图片美观远大于健康的意义 / Brenda Godinez


如果说上世纪人们只能通过健康杂志、电视节目和名人著书来了解这些养生秘诀的话,本世纪的人就多了很多途径。他们可以利用图享(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圈子,相互监督,一旦不坚持或者违背某种集体原则就有“掉粉”的风险。


养生和保健变成了一件全球性的事,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迅速共享心得体会,图片美观远远大于吃得健康,甚至罔顾反智、反实证的伪科学概念四处传播。



参考资料:

[1] Corinee T. Netzer, The Complete Book of Food Counts,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2011.

[2] Kima Cargill, 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5.

[3] Lesley Rotchford, Diets Through History: The Good, Bad, and Scary, Health, 2016.

[4] Natasha Corrett, Vicki Edgson, Honestly Healthy for Life: Eating the Alkaline Way Every Day,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er, 2014.

[5] Natasha Corrett, Vicki Edgson, Eating the Alkaline Way: Recipes for a Well-Balanced Honestly Healthy Lifestyle,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er, 2013.

[6] Robert O. Young, The pH Miracle: Balance Your Diet, Reclaim Your Health, New York: Grand Central Life & Style, 2008.

[7] Sarah Hentges, Women and Fitness in American Culture, Jefferson: McFarland, 2013.

[8] Susan Yager, The Hundred Year Diet: America's Voracious Appetite for Losing Weight, New York: Rodale, 2011.

[9] T. Colin Cambell, The China Study: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 Conducted And the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 New York: BenBella Books, 2006.

[10] Tristan Quinn, "Horizon": Clean Eating, The Dirty Truth, 2017.



  本文来自浪潮工作室

 反常识·冷知识·不正经

严肃科普,偶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