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不是
用来
“算计”的
-
首批适用民法典案宣判
哪些变化最引人注目?
韦天推荐导读
:
平台经济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国内大循环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大数据不是
用来
“算计”的
1月7日,中消协召开了“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并在会上表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这类算法造成选择性目标伤害。
近年来,有关商家和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消息,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刺激着公众神经。同时,也在伤害着平台经济的信誉,使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消费者对平台经济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如果商家对新老客户、不同地区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价格,或者利用掌握的大数据,采用十分复杂的计算方法,与消费者斗心眼、玩心计、捉迷藏,那么,消费者就会对平台经济失去信任,就会用脚投票,将平台经济踢出市场。
平台经济能够让消费者接受,就在于方便快捷,在于选择的余地更大,让消费者获得的实惠更多。否则,消费者不会接受缺乏购物体验的平台经济。对此,平台商家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消费者可以选择从实体商家转向平台商家,也可以选择回到实体商家。
事实上现在有些消费者,已经开始对平台经济出现的大数据杀熟等现象产生了反感,并回流到实体商家。实体商家也抓住了平台经济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经营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消费者回流。如果平台商家再认识不到这一点,继续用大数据杀熟,那么谁也无法保证以后会出现什么局面。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平台经济的问题频发,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对平台经济出现的问题采取整治措施,并有可能在税收、管理、规范等方面出台比较严厉的政策。那么,平台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平台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大数据带来的选择多样性,以及快递业等快速发展产生的速度效应。一旦平台经济的优势消失,平台商家也就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就会对平台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甚至负面影响。
中消协对平台经济发生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进行分类解剖,指出平台经济在大数据杀熟方面的问题,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平台负责,是希望平台经济能够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留住消费者、维护好平台经济的良好形象。大数据是用来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而不是用来算计,用来损害消费者利益。一旦大数据陷入到算计的泥潭,平台经济等来的就是自杀,是在算计中使平台经济的信誉尽失。
平台经济在经过野蛮生长以后,也到了需要规范的时候了。如果继续野蛮生长,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不断爆发,对平台经济来说,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害人又害己。
所以,平台必须正视中消协提出的问题,要通过规范平台商家的行为,维护好平台经济的形象。平台经济只能在不断规范中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而不能损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也只有这样,平台经济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国内大循环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韦天推荐导读:
从平等保护向精准保护过渡,增强司法公信力。
首批适用民法典案宣判
哪些变化最引人注目?
被誉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自1月1日起施行。元旦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州、北京、上海等多地法院陆续宣判了一批适用民法典的案件,涉及高空抛物致人伤残、隐瞒艾滋病史结婚、金融借款“砍头息”如何认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案件的宣判引发广泛关注。
█ 首批宣判案件多涉民生痛点
1月4日上午8时30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案。这是民法典自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后广州首个宣判的案件。
被告黄某某的小孩从
35楼扔下一个矿泉水瓶,导致年近七旬的原告庾阿婆受到惊吓、摔倒,致十级伤残。法院当庭判决黄某某赔偿庾阿婆医药费、护理费等共计9万多元。
审理该案的法官罗颖捷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高空抛物、坠物伤人事件,成为
“城市上空之痛”。民法典的实施对遏制高空抛物行为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
4日,仅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法院共宣判了7起适用民法典的案件,与民生密切相关。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梅陇法庭对一起婚姻案件进行宣判。原告李某与被告江某经人介绍相识确定了恋爱关系,并订婚、同居。李某怀孕后,双方登记结婚。登记后,江某向妻子坦白,已身患艾滋病数年,且长期服药。李某几经内心挣扎,决定终止妊娠,并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婚姻。法院依据民法典撤销了原被告的婚姻关系。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健康权侵权纠纷案件。原告宋某在自发组织的羽毛球比赛中被对方击出的羽毛球击中右眼受伤,将球友周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宋某为
“自甘冒险”的行为,且被告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外,北京、上海基层法院宣判了两起保理合同纠纷案。上海金融法院还首次适用民法典,二审审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判决贷款机构在贷款合同中负有明确披露实际利率的义务,因贷款机构未披露实际利率而收取的超过合同约定利率的部分利息应予返还。
█ 厘清边界避免和稀泥式审判
业界人士认为,最新宣判的适用民法典案,体现了以下重要变化:
▲ 厘清责任边界,彰显“以人为本”。
曾经代理过高空抛物侵权纠纷的广东律师孙兵文认为,民法典细化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承担责任主体,强调只有在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时才适用共同补偿的原则,有望改变过去
“一人告全楼”的现象,体现出民法典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民法典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责任和公安机关的调查责任也作出规定。广州首案原告庾阿婆的代理律师黄如燕说:
“此次高空抛物事故发生后,物业公司立即提供小区的视频监控,协助查明事故原因,没有推卸责任。”
▲ 增添合理原则,填补立法空白。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健康权侵权纠纷案中援引了民法典中的
“自甘冒险”原则。原告宋某年过七旬,眼睛也曾受伤。法院审理认为,宋某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对抗性竞技比赛,将自身置于潜在危险之中,应认定为自甘冒险的行为,且被告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体育竞技运动中,一方因进攻、防守等受伤,对方只要不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杨杰说,民法典增加“自甘冒险”原则填补了立法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