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浙江大学赵朋教授团队《IEEE TII》: ... ·  11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NUS江东林教授Angew:晶态多孔8字形节 ... ·  11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天工大高辉/余云健、吉林大学杨英威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大连理工大学牛文斌教授JACS:弱共价键与机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研究员 J. Hazard. Mater.:离子交换诱导多种效应促进微马达从非海水体系中去除铀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1-26 12:24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铀是核能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极少数不产生温室气体的绿色能源之一。然而,由于铀的开采和提炼过程会产生放射性污染,其积累对生物的有害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挑战。因此,以简便的方式从受污染的水中提取铀至关重要。吸附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有效成为铀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吸附剂的设计。然而,传统的吸附剂(如聚合物纤维、聚合物水凝胶和多孔材料)受被动离子传输的限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容量较低。此外,大多数吸附剂在铀提取过程中需要对溶液进行化学预处理(如 pH 调节),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开发具有主动离子传输和局部 pH 调节功能的先进铀吸附剂对于快速铀去除至关重要。


近年来,能够将环境能量转化为自主运动的微 / 纳米马达( MNMs )在环境修复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MNMs 的主动运动可以促进污染物和吸附剂的混合,从而加快处理效率。但目前现有的 MNMs 提取铀时仍然存在处理范围较短(静电吸引或短程电泳)和无法避免的二次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移动、主动泵送铀酰离子和自主 pH 调节的智能 MNMs 来解决上述问题。

近日,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瞿金平院士 / 牛冉研究员团队 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Ion-exchange induced multiple effects to promote uranium uptake from nonmarine water by micromotors 的研究文章。他们 设计了一种由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剂组成的自驱动模块化微纳马达,可用于动态去除非海洋水中的铀。利用可循环离子交换树脂建立的长程 pH 梯度和电泳流, 磁性 Fe 3 O 4 纳米粒子赋予材料磁回收性能。 模块化微纳马达 对铀的吸附速度快,在 30 ppm 的铀溶液中, 10 min 内可达到 629.3 mg g - 1 吸附 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数值模拟结果证实, 流场 和电场加速了铀向吸附剂的 扩散 此外,他们验证了在实际铀污染水体中,该微反应器可以 浓度铀降至 10 ppb 左右 ,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饮用水标准( 30 ppb 。最后,他们 通过构建一个自主闭环微型 装置 来进一步证明 该模块化微纳马达处理铀污染水体 的可扩展性,该 装置 可以连续从受污染的 水体 中去除 ,验证 其在未来工业应用中的潜力。


1 自驱动模块化微纳马达的构建


2 模块化微纳马达的局部 pH 以及流场表征


3 自驱动模块化微纳马达的铀吸附性能


4 自驱动模块化微纳马达处理实际铀污染水体


5 自驱动微纳马达的去除铀机理及微型装置验证


论文第一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023 级博士 研究生 付琳慧 ,论文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牛冉 研究员,论文作者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瞿金平院士 龚江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6464


作者 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牛冉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微纳米机器人。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 PRL、PNAS、Sci. Adv.、ACS Nano、Adv. Sci., Small、Chem. Eng. J.、J. Hazard. Mater.、J. Mater. Chem. A、Energy Environ.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 获授权专利 5 项,申请专利 7 项。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并获得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武汉英才等多项荣誉奖励。担任 Rare Metals 期刊 ( 中科院 1 区,影响因子 6.3) Exploration、Energy Materials Green Carbon 期刊青年编委。


相关进展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新加坡国大闵嘉康、华科大龚江AEM:生物启发的MnO₂基全天候蒸发器的制备及其用于协同生产清洁水和发电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研究员《Adv. Sci.》:记忆效应诱导手性运动的自固化液滴马达

华南理工瞿金平院士/黄照夏副教授、阳普医疗邓冠华《Macromolecules》封面文章:高透明本征阻隔PET制备策略

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华南理工瞿金平院士/黄照夏 AFM:通过淬火极化在弱极性聚合物上产生超高和长期持久的摩擦电荷密度

瞿金平院士/卢翔副教授团队《Adv. Sci.》: 相变反馈和简单折纸策略提升发电和电磁屏蔽效率

瞿金平院士华中大团队 CEJ:Hofmeister效应介导的水凝胶蒸发器 - 用于同时进行光热水蒸发和热电发电

瞿金平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团队 CEJ:一种集形状记忆、自修复、电磁屏蔽和多源驱动热管理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和刘伟峰研究员《Macromolecules》:半结晶高分子网络的双向形状记忆/驱动机理

华中大瞿金平院士团队《Chem. Eng. J.》:经济高效、可扩展制备自浮式干凝胶泡沫用于同时进行光热水蒸发和热电

华中大瞿金平院士/吴婷团队《ACS Nano》:复眼启发的超疏水、陷光仿生复合材料—用于全天候能量捕获与循环利用

华工瞿金平院士/黄照夏副教授团队《Compos. Part A》: 通过构筑取向球状晶体结构同时实现不相容共混体系的超韧和增强

瞿金平院士团队《ACS AMI》:基于泡沫状氮化碳和四氧化三铁的双模驱动微马达增强可控性和光催化性能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陈翔宇、华南理工瞿金平院士/黄照夏《Nat. Commun.》:循环动态加工制备高性能摩擦起电聚合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