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潜在价值
中国最好的技术商业杂志,关注更创新,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商业,专为变革者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大年初七丨贵州日报祝您年年有福 岁岁胜意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今天开售!🤩🤩🤩 ·  4 天前  
百姓关注  ·  港真超有趣丨一间老宅,看尽香港百年民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潜在价值

微信公众号是夕阳红产业了吗?

潜在价值  · 公众号  ·  · 2020-01-14 13:30

正文



关注“潜在价值”,最好的技术商业媒体,了解智慧商业

本文潜在价值旗下创意产品推荐平台——

钛空舱(ID:TiKong-life)

 公众号真的夕阳红了?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GQ实验室(GQZHIZU)


很多人说已经过去的2019年的年度关键词是“难”,对于公众号行业也是一样。


选题枯竭,条漫形式高度重合,合适的编辑稀缺,“日更”更是让人疲惫,转头再遇上短视频和直播的冲击,争夺着人们那仅存一点的碎片时间。


很多公众号从业者都在问:“现在还有人在看公众号吗?”


“公众号是不是夕阳红了?”


我们拿这个问题去问了20多个头部、腰部和尾部账号。


多数被问到的公众号主们都觉得“夕阳红”有些言过其实,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察觉到,公众号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KnowYourself 提到,现在的公众号更像是单机游戏,人们各看各的,不会再去问“你最近关注了什么新的公众号”了。而且大浪淘沙,有一些突然爆红的小号被自然淘汰了。


WhatYouNeed 则更有忧患意识,认为现在公众号的竞争对象不是其他账号,而是在争夺人们碎片时间的一切。


对于“夕阳产业”,ONE文艺生活有个洞察:在现代人眼里好像只有两种产业,一种是跑马圈地迅速积累财富的朝阳产业,另一种是进去就是等着转行的夕阳产业。


然而自然规律并非如此,朝阳和夕阳都只是短暂的,且这两者之间,有着产业漫长的白昼。


可能公众号主们习惯了增量市场时,在墙上贴个二维码,每天都会有几百个人出于好奇去扫码的好光景。到了存量市场就不习惯了,说到底是被惯坏了。


微信公众号只是过了朝阳初升的时期,距离夕阳红还远着呢。








姜茶茶觉得招人不难,毕竟坐拥四五万人的社群,从里面招人得心应手。


局部气候调查组则没那么幸运,他们坦言:“我们的人不是招来的,而是留下来的。


WhatYouNeed 来说,招人不难也难,只要发一篇招聘推送,简历就会像雪片一般飞来,但合适的几乎没有。


新媒体不再光芒万丈,很多优秀的人看到也不愿意进来试试了。


丁香医生深有同感,随便一个人都能做新媒体的时代过去了,但也挺好,因为做内容本身应该是有高门槛的。


ONE文艺生活说在朋友圈里招人的成功率最大,毕竟在这个行业待个一两年,圈内的优秀编辑基本上就都认识了,招到这些人才算是赚了。


毕导喜欢从自己的粉丝里招人,科学这个领域没有专业背景真的挺难。财经领域也一样,沈帅波对招人感到头秃,哪怕接受采访时也不忘揽才:“希望有识之士千里来相聚一下。


而对于很多小号来说,也许有合适的编辑,但招人的成本却无法负担。


Mandy(化名)是某娱评垂直号的编辑:“公司算上我在内一共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位是老板和商务。为了给读者营造一种‘这个号很大、有众多编辑’的感觉,我会用五个笔名轮流署名发稿,看起来每个编辑有自己的特长和关注领域,其实都是我一个。






  


很多创作者认为,公号创作的枯竭是不可逆的。


因为好的母题就固定那么几个,“我们的认知、基因、共同记忆决定了,能引发共鸣的一定是‘老东西’。ONE文艺生活如是说。


但去年有人问格十三“同一个选题你已经十几篇爆文了,是不是到瓶颈了?”今年这个人又来问:“这个选题你已经几十篇爆文了是不是到瓶颈了?


说明好母题的瓶颈是很难到达的,选题不会枯竭,只是创作者的思维枯竭了。


对于这种创作者的枯竭,X博士曾提到:“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是有创作黄金周期的,一般在三年左右。


在这三年里,天赋高的人甚至可以不去吸收新知识,把前半生所积累的好的东西掏出来给读者看,也有大把的人喜欢。

 

但掏空之后如果仍旧没有源头活水补充,所写出来的内容,自己都不会想再看第二眼。


大杀四方永远是一瞬,薪火相传才是恒久主题。






  


压力大吗?疲惫吗?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回忆说,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是收到那种很喜欢自己的读者,非常小心地提醒说“卡卡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感觉推送没有那么好看了,没关系的你休息好了再更新吧,我们等你”。


姜茶茶说到这个这个话题,不由得口吐芬芳:“市面上99%的内容都他*是垃圾。一年更新200多篇,可能只有10篇是自己满意的,真的写不动了。”


她之前去医院咨询过心理问题,在医生得知她是做公众号的之后,说了一句“怪不得”。


而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师的李松蔚也曾经为了内容疲惫过,但他后来想明白了:


“李松蔚这个号它注定没办法做成一个大号的,它只能在小范围传播,也只会招一部分人喜欢。


于是选题回归到纯粹的表达欲本身。






  



“新形式”——逼疯了数万内容创作者的梦魇。


H5 火了,现在基本绝迹了。条漫火了,但读者都快看吐了,交互一开始让人耳目一新,现在都是老套路了。


姜茶茶在朋友圈发了个问卷调查,“大家谁不想看条漫了,打个1”。她在评论区收到了几十个1。


试问哪个内容从业者的朋友圈里能拥有这么多1。


姜茶茶说,“很多人都是在为了漫画而漫画,他们的内容其实没有表达出来什么,只是把那些本来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鸡汤,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WhatYouNeed 赞同漫画可以提供情绪共鸣,但有时承载不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量。


而说到下半年公众号的新宠——SVG 交互。


新的交互只要一出现,就会迅速被做烂,读者看完除了感叹“哇,能动唉”之外,很难记住作者究竟写了什么。


X博士看来,“表现形式没有高低之分。不必太过机械地给内容升级。关键要看自己想要的表达形式是否适合自己想做的内容。


晚安铺子则表示,“小号考虑这些没什么用,毕竟漫画和交互的成本那么高,搞不起的。


形式永远是服务于内容的。


如果为了追求形式而放弃对内容质量本身的打磨,大概就会像柳飘飘了吗说的那样:


“等到退潮的时候,就能看出谁在裸泳”。

 






  


姜茶茶:我当时从0做一个号,第一篇阅读量2000,第二篇10w+了。


毕导:我当时是清华一名勤恳的博士生,还不知新媒体为何物。


WhatYouNeed:那时候我们还没毕业,像玩一样做着 WYN,现在把 WYN 做成了工作,反而很难做出玩的感觉了。


柳飘飘了吗:那时候还没从业。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崔斯坦说,那时候只要看到我抱着手机面露痴笑,就肯定是在回复后台留言。


格十三:我16年才开始做的,当时所有人告诉我微信红利期过了。


您的林:啥时候进场都会被人说晚了,今年《时间的朋友》演讲里有讲到个事情:没有了流量红利,也还有苟且红利。等苟且红利没了,总还会有别的红利。写就完了,别想太多。


X博士:如果你再回去读当时大家的文章,很可能会吐槽说为什么这个公众号连排版都这么粗糙?但读完之后却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


沈帅波:过去大家从未觉得增长会停止。更愿意花时间研究运营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内容上。某种程度上,那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但我们今天看到了内容价值的回归,所以今天才是内容至上的黄金时代。


GQ实验室 的内容总监 Rocco,在15年时发布过这么一条朋友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