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工信  ·  最新解读!事关湖北汽车以旧换新 ·  昨天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最新召回!涉及这些品牌 ·  昨天  
小新说车  ·  新增2座版,还有开孔机盖!小米SU7 ... ·  昨天  
汽车最前线  ·  买车比买iPhone还便宜?补贴完不到1万, ... ·  3 天前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抵押解押上牌过户,全国可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45个中国律所,卷入下行螺旋……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9-21 12:04

正文

编译 | 智合研究院 刘元坤

来源 | Law.com



去年,在Law.com编制的中国律所45强中,有超过85%的律所收益大幅下降。这些中国收入最高的45家律所中,有些律所创收的跌幅甚至达到35%(到2022年底)。

今年,Law.com继续追踪了中国律所2023年的财务收入。数据显示,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2023年的45强律所中,几乎有 一半净亏10%以上 ,另外还有17家律所也出现亏损, 总创收录得下降的律所超过一半 。即使是创收没有下降的律所,他们的增长大多也很温和。

这些以从事高知名度、高风险和复杂交易项目而在市场享有品牌声誉的精英律所,收入和利润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跨国交易荒

精英律所慌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法律行业的增长受到抑制,削弱了中国律所曾经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SSQ(法律人才招聘公司)合伙人陈山表示,在市场活跃度不高的情况下,律所为了争夺交易和代理业务,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变幻莫测的监管政策也在过去一年到一年半增添了不确定性。

“无论外资所还是内资所、精英律师还是普通律师、交易律师还是争议解决律师,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发现业务越来越少、价格竞争越来越多。没有人能真正预测,这样的市场状况是否会发生变化、何时会发生变化。”

市场的变化直接体现在了律所的财务数据上。

2023年,某精品所总创收增长约3%,但净利润预估下降约7%。

某红圈所去年总创收12亿美元,下降了1亿美元。净收入预估下降至约2亿美元,降幅约7.5%。

另外一家红圈所的总创收也下降了5%,约6.2亿美元。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竞天公诚总创收增长了13%,方达总创收增长了0.4%。

这些数据表现与几年前对比,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前述总创收下降5%的红圈所,在2021年总创收超过7.3亿美元, 较2020年增长1.5亿美元,增幅达25%。

2021年,中国收入最高的45家律所总创收138亿美元,较2018年大幅增长58%。


机会性增长

去年以来,美国律所加速在大中华区缩减规模。中国律所虽然处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但这仍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受益。

这些外国律所受中国市场交易萎缩影响缩减团队规模,中国律所则从外国同行那里招徕人才。 海问、方达、达辉、汉坤和竞天公诚都已经进行了这种机会性招聘。

“中国的大中型律所以及与外国律所有密切合作的精品所,仍在争议解决、知识产权、重组与退出交易、合规与私人财富等领域招聘人才。许多外国律所的合伙人和助理人才正在流向这两类中国律所。”陈山介绍道。

对于在国际平台工作的人才而言,一方面外国律所缩减在华规模;另一方面,中国一流律所的权益合伙人人均利润(PEP)在市场上也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以方达为例,PEP预计超过64万美元。汉坤、竞天公诚、通商等某几家的PEP分别约为54.5万美元、69.7万美元、53万美元、69万美元。

中国律所除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向这些人才抛去橄榄枝,并能提供较高的利润水平以外,还可以帮助这些人才分散市场风险。

一些从国际平台加入中国律所的合伙人表示,他们现在既可以为国内交易提供服务,也可以为跨境交易提供服务,分散了国际市场下行的风险。

Dentons与大成结束合作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由于大成的律师不再计入Dentons全球律师总数,使得Dentons不再是全球最大律所之一,也不会再进入中国45强律所排名。而对于大成来说,其将作为中国律所独立出现在该排名中。

大成受到跨境机会减少的影响要小得多,合作结束后,大成继续在中国大陆推动增长。过去一年里,大成就陆续在洛阳和佛山开设了新办公室。

聚焦国内和规模仍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业务范围更广、更专注于提供全方位国内服务的律所表现不算太差,尤其是业务遍布多个省份的律所。

这种策略显然取得了成效。在进入排名的45家律所中,有15家在2023年实现了总创收增长。

德和衡去年总创收增长32%,净收入增长56%。

像盈科和京师这样在地域上进行了扩张的律所,总创收也分别增长了7%和30%。

增幅最高的律所是泰和泰和某所,两者的增幅均接近40%。他们的预期利润也分别增长了22%和37%。这种增长可以部分归因于国内的上市领域,尤其是对重资本市场的某而言。去年,中国IPO数量和规模领先全球,沪深两市共有236家公司上市,融资规模达480亿美元。

康达、高鹏、万商天勤、汇业、金诚同达、炜衡等也均取得一至两位数的总创收增长率。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

例如,与2022年相比,某四字律所总创收下降了57%,某两个总部位于上海、北京的律所遭受了20%的下跌。

对于许多律所来说,维持大量的工作可以使他们在大中规模交易、项目和事务中保持竞争力,不过这些机会却很少见。

但他们对规模的追求并未减弱。大多数律所继续在中低层次招聘——这虽然有助于律所增加总创收和盈利能力, 但却对律师人均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低效用、市场情绪和员工士气的波动已经产生了连锁反应。

陈山介绍说,“许多高素质的年轻法律人才在工作中变得过于懒散,效率低下,许多客户对律师的看法越来越负面。”

“这是许多负面影响的综合。”某律所驻北京的管理合伙人认为,“市场上的小型律所将会合并,还有一些将会消失。”

陈山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他认为“ 如果有一个变化或转折点,2025年可能会发生。

他说:“虽然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每个人都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损益表,尽快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削减成本。但我也应该强调,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巨大而宝贵的机会,像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市场最终会稳定下来,并再次展示其可持续性。因此,加强律所核心团队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可能和如何保持平衡的损益表同等重要。”


点击查看大图 来源:ALM


本文编译自Law.com International文章Chinese Law Firms Are in Trouble as Downward Spiral Show No Signs of Easing,作者Jessica Seah。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