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 54 次分享,分享者是刘华佼。
刘华佼
学士学历,主修电子信息工程。目前就职于一家外包公司,从事物联网 App 和模组测试工作。业余时间喜欢阅读。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 “私密” 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 “收费社群” 的子按钮 “共同成长” ……
请注意:共同成长社区已停止接受直接加入,请参阅这篇文章。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分三部分:
我通过小社群互动和持续写作快乐成长的收获和经历;
建立和维护 20 人以内小社群的经验;
小社群的意义。
收获
先说下我的收获。我所在的非盈利小社群于 3 月 5 日建立,到现在已经有 240 多天了,我收获有 2 个能力,3 个习惯,2 个趋势,以及写作、运动、演讲(特指线上语音分享)3 方面的成长,具体如下:
2 个能力
获得了想在凌晨 4 点多起来就可以轻松起来的能力,早睡早起保持了 220 天,平均时间是 22:21-5:29;
获得了自我鼓励的能力,在沮丧时能够很快恢复理性。
3 个习惯
养成了早晨冥想的习惯,现在每天可以冥想静坐 30-60 分钟不等;
养成了有问题找知乎的习惯,在知乎上找到情绪管理的方法,即控制注意力不要分散,以及长时间运动;
养成了每天时间记录和写总结笔记的习惯,总结笔记目前已经有 2 万多字。
2 个趋势
开始有了事前多思考和想明白了就行动的趋势;
发现了自己常掉进的大坑是“操碎了别人的心肝”,并开始注意饶坑走,跟家人沟通有了耐心的趋势;
写作、运动、演讲 3 方面的成长
210 天写了 110 篇文章,最长一篇 6500 字,并尝试过开设收费的微型写作训练班;
作为一个运动恐惧者,150 天在咕咚、悦跑圈、Keep 上跑步记录总计 110 公里,完成人生第一个十公里;
小社群内总计完成了 17 次语音分享,还有 7 次预约分享,其中我总计做过 4 次分享。
最初我是在新生大学 App 内测期间,3 月 3 日,发布了寻找早睡计划和 《Beyond Feelings》 阅读计划战友的动态,有 3 个新生大学会员联系了我,我们就在微信组建了早睡早起群。从群友那里,我得知了一个睡眠软件叫 Sleep Cycle。
在 3-4 月份,这个软件不仅帮我做到了早睡早起,还挑战了凌晨 4 点多起来,我在共同成长群第二次分享里有详细讲过。就此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写了一篇文章,目前阅读量是 962,点赞率 3%,根据我以前对点赞率的研究,阅读量超过 500 的文章,如果点赞率超过 2% 并且没有人情赞,说明文章真的很受欢迎。
我的公众号初期文章,灵感主要来源于新生大学会员组建的写作群,那时写了 Markdown 排版、关键词阅读、驱动力、如何搜索公众号文章等比较简单的主题;接着来源于共同成长群李富佳的早起打卡群,就是我们线下有一次小聚会,那次聚会给我带来挺大的触动,然后输出了 4 篇文章写感想总结。
5 月份,我建立的早睡早起群已经转型为时间记录群,主要是上报各自每天一些跟成长有关的记录,群人数共 9 个,每天打卡,当时上报率在 50%-70%,上报内容有阅读、写作、绘画、运动等;当时我已经能做到早睡早起,于是开始对睡眠周期和睡眠质量产生兴趣,做了下观察记录,产生了在群内分享给大家的想法。于是就做了 1 次语音分享,文字稿输出成一篇公众号文章。当时也鼓励其他人这么做,但没人主动去做分享。
6 月 5 日,我就自己的成长在共同成长群做了一次分享,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早睡早起。这个分享在新生大学里也录播了,有些会员就联系我希望加入时间记录群。我考虑到维护原群的稳定性,就组建了时间记录 2 群,并制定了 21 天早睡计划,能够执行计划建立早睡趋势的成员可以加入 1 群。2 群有 10 人,当时我为制定计划、和汇总记录数据、绘制表格费了不少功夫,然而整体执行的效果不太理想,最终有 4 个人通过计划建立了早睡趋势,进入 1 群。
我在 2 群的计划执行过程中,也领悟到自己做计划时侧重点放错了地方。当时我把重点放在早睡而不是早起上,其实虽然早起的基础是早睡,但早睡比早起更难做到。我一开始就把难度设高了。到了 8 月份,我总结了计划执行的经验教训,输出了一份文稿《21 天早睡计划教程》,当时公众号关注的总人数是 792,这篇的阅读量是 224,点赞率 4%,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6 月下旬,我做了第 2 次语音分享,主题是建群和维护群的心得体会,文字稿输出成一篇公众号文章。
到 7 月底,大部分群成员对打卡的事项已经养成了习惯,打卡率比较低迷,我就想如果群对成员失去作用,存在就没有意义,那就解散吧。当时有群成员不愿解散,理由是群里的记录很珍贵,它见证了自己的成长,那时候我又对群功能有了新的想法,就约定,做过语音分享的人就留在群里,不解散。没想到 86% 的群友都很愿意去预约分享。就这样,时间记录群又转型为成长记录分享群,每周一次分享,轮流进行。就从此开始,我的成长开始加速。
听完群成员第一次分享后,我输出一篇文章《从别人的分享中领悟到的一个写作秘诀》,那个秘诀就是多写。这个秘诀多年前我在吴淡如写的文章里看过,去年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公众号里也看过,但就是视而不见。然而那次听完分享,我却真真正正地听进去了、领悟了。
从那之后的 80 天里,我输出了 50 篇文章,超过了总数的 1/3。我也能明显感到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为了体验教是最好的学,我还尝试开设过微型写作训练班。而写作训练班一个学员的故事,又鼓舞我去跑完人生的第一个十公里。学员们的反馈还不错,但目前由于精力有限,写作训练班已经停开。
后来在群内听了几次关于效率和时间管理的分享,其中有次我觉得缺少事例说明,认为分享得不好,也在群内直言了。当时有群友提出不同意见,于是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对这个领域无知所以才没有共鸣?然后我就想挖掘分享者的优点,当时挖到的一个优点是,我发现他每次都能找到一些很有用的时间管理软件,比如之前 Sleep Cycle 就是他推荐的。
然后我就问他是如何找到这些软件的?他回答是在知乎上搜索到的。我立刻想起 3 月份我的第一次分享稿在学习学习再学习公众号上发表后,有位叫“Lucky 路尧”的读者建议我要多用知乎,虽然我记住了但实际上还是很少去用。从那次群内对话后,我很激动地输出了一篇文章,从此以后也真的养成了遇到问题去知乎搜索的习惯。
当时有两个问题困扰我,一个是情绪管理,另一个是学习方法。关于情绪管理,我在知乎上看到两个答案,一个说:
情绪的本质上是分散出来的注意力,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和事情本身没关系的事情上引起的;
另一个说:
情绪其实是身体反应的一种,解决情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运动,尤其是长时间的运动。
这两个回答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本身很不爱运动,在了解这两个说法后,开始有意识地鼓励自己运动,10 月 16 日我完成了人生第一个 10 公里长跑,与这些启发也很有关系。
学习方法的问题我在知乎上看了许多答案,从答案里我看到一本推荐书籍叫《如何高效学习》,就买来看了,发现自己从前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方法错误。比如我从前考研失败,就跟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备考时我看书就是从头到尾只看一遍,不做笔记也不寻找知识间的关联。
分享者还推荐一本书叫《小强升职记》,阅读这本书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我就其中的“最重要的事”和“回顾”这两个印象深刻的观点写了一篇文章,发现自己曾经在实际工作中弄错了最重要的事,比如我曾经由于选择集中精力在当前手头上的工作而放弃了更重要的提升机会。
这篇公众号文章的一个读者留言给我推荐了另一本书《精要主义》,我又去买来看了,并催生了一篇新文章。从《精要主义》里我又了解到思考的重要,于是在早上冥想后加上了静坐思考环节,思考两个问题:
今天的计划是什么?什么最重要?
我也开始关注总结环节。在阅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时,我看到笑来提到周总结,产生共鸣,于是发到成长记录分享群里,引发了关于笔记的讨论。群友们给出自己的反馈,然后我汇总成一个总结笔记,涵盖了反省笔记、航海日志、成就日记和饮食笔记,我自己另外增加了大石头笔记、沟通笔记和决策笔记。
我同时也开始关注时间管理的工具,从时间管理 App —— iHour 里受到启发,利用手机的提醒事项功能,从早上 6 点到晚上 2 点,设定了 16 个闹钟,提醒自己每天整点用手机自带的记事本记录。
时间记录是我四年前就想做而一直没有做到的事情,现在借助这个方法竟然轻松做到了,真的很不可思议。就这样,早上思考当天的计划和最重要的事情,接着整点时间记录,晚上写总结笔记,从 9 月 18 日起每天晚上写,目前已经连续记录了 40 多天,起到了减少拖延逃避和督促自己行动的效果。
比如,我借用这个方法完成了 14 本书的阅读计划;再比如,我因为之前的工作内容对数据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关注了相关的公司,并大量的借助了知乎、36 氪的信息,通过每天的总结笔记敦促自己写下了简单的大数据的行业分析和学习计划。
还有,我本来有社交恐惧症,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比较被动,但是通过每天的航海笔记、成就笔记、大石头笔记和反省笔记,我敦促自己去主动联系专业的数据分析公司的员工,得到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信心。
9 月 4 日我在成长记录分享群内准备了一次分享,叫《我的阅读习惯和经验》,为了在分享稿中加入“为什么要阅读”的内容,我去知乎上搜索了很多答案拿来参考,找到几张精彩的图片。同时我在准备分享时,发现自己阅读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时会产生自己已经改变的幻觉,内容读过就忘。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对不久前看的两本书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做了两份读书笔记,同时又输出到公众号上去。
完成这次分享稿后我对阅读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刚好笑来在 9 月 19 日知乎 Live 上开了一场关于读书经验的分享,我就去听了。听的时候请一个群友帮忙提了一个现在看来很愚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
每本书都是精读吗?
25 分钟后,我听到笑来在直播中说道,他在公众号里写过一篇文章,叫《阅读只有一种 —— 精读》。当时我就懵了,这篇文章我看过的呀!怎么看过就跟没看过一样?!
那次体验很震撼。之后我连续输出了 5 篇文章,记录我对提问、践行、接受反馈、只字不差的阅读的反思过程,在写作过程中我翻阅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又发现了一些文章看过却跟没看过一样,又产生了很多感慨。
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很多误区,比如从前一直把阅读本身当成目的,当成重点。其实阅读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阅读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阅读的重点是提问和践行。这种思想蜕变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只能亲身体会才能理解。我感觉自己像脱壳的蝉一样,终于一点点从书呆子的硬壳里解脱出来。
在群友分享后与他们交流互动,还会启发我反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说话太直接,并且常常掉进操碎了别人心肝的大坑。同时由于自己水平本身不高,认知有局限,表达观点和方式有时不太妥当,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个认知转变很难得,我现在就在慢慢调整当中,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掉进操碎别人心肝的大坑,并且与人沟通时提醒自己措辞要先处理一下再出口,避免一些无谓的误会和损失。
通过一次次听群友们的分享,互动交流和行动,我开始有了许多新改变。比如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开始多跑步锻炼,跑步时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思考人生目标,学会接受别人的反馈等等。这些改变可能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我以上的成长,有些不是直接从小社群中受益,但追根溯源,还是起源于群。9 月 10 日时,成长记录分享群招募了新成员,原计划招满 20 人,满 20 人后还有人报名,于是我又建了 2 群。同时维护两个群,我的精力开始有点儿顾不过来。所以开始就考虑把自己建群和维护群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可以给其他的新生大学会员提供参考,建立类似的小社群,通过写作、分享、反馈互动从小社群中快乐成长。
经验
我的经验将从建立小社群的基础,群如何发展,如何维护,如何对待反馈4个方面说起。
建群的基础
建群的基础是信任。
信任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筛选值得信任的群成员。我采用的筛选方法是,只招募新生大学或者共同成长群的会员,新生大学本身就有会员身份验证的机制,所以这样就相当于借助新生大学做了第一道筛选;另外,我采用了比较“低调”的招募方式,就是不主动去单个询问,而是让别人来主动问我,从而筛选出有主动意愿和有行动力的会员;另一方面是如何建立群成员对自己的信任。有三个方法:
增加自我曝光度;
言出必行:说过要做某事后,就一定要实际去做,并让别人看到;
有始有终: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完;没有做到,就说明原因。
建群初期采用群成员持续打卡的方式,就能够满足以上 3 个条件,比如每天打卡就是自我曝光,别人也能从你的打卡中看到你是在很认真地持续做一件事情,从而慢慢建立群成员对自己的信任。
加入我们小社群的很多人是听了我之前的分享后联系我的,这表示他们听了分享后对我有了一定的信任。有的群成员对我的信任程度都让我吃惊。所以我想,如果想要建立这样的小社群,可先在新生大学或者共同成长群做一个分享,或者经常性的在新生大学上发表文章,增加熟悉度,这是获得其他会员基本信任的一种方式,在维护群时得到配合的概率也大一些。
群如何发展
最初建议群的规模要小,明确群的具体功能,找到志同道合、主动性强、有成长意愿的人一起建群。比如我最初是在新生大学 App 内测前几天发出招募战友的广告;我的想法是:在内测期间就看新生大学 App 朋友圈的人,必定是乐于尝试、有强烈成长意愿的人,那我在新生大学朋友圈发布的广告只会被这群人看到;同时我也确了群的具体功能,就是早睡早起打卡。当时我们 3、4 个个人组建了一个小群。大家打卡的积极性也都挺高的。
小社群最初组建时人越少越好。我曾经组建过第二个时间记录群,一下子组了 10 个人,从最后效果看,我觉得远不如第一个群理想,成员参与的积极程度也低于第一个群,最后我把第二个群解散了。
建群后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共同讨论群规。限定一个时间,收集所有人的意见,达成对群规的共识。这个环节很重要。 建群初期,要尽量避免出现有人沉默不参加的情况,一旦默认这种情况的存在,沉默状态很可能会引起从众效应,一个人沉默可能会带动更多人沉默,从而影响群的健康发展,群功能失去作用,群也就形同虚设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就是解散群。
群规越少越好,硬性的规定建议只定一个。最初早睡早起群的群规是自觉自愿上报打卡信息。后来也陆续增加了一些规则,例如屏蔽群消息,不闲聊,禁止发红包,但都没有做硬性要求,只是做为一个参考性要求。后来大家基本都学会使用软件实现了早起,打卡就开始倦怠了;于是转为时间记录群,群规转为自愿自觉上报休息时间、阅读进度、写作记录、锻炼记录等之类的成长类活动。
等大家时间记录又打卡腻了,打卡上报率持续降到 70% 以下,我决定解散群。但此时由于有的群友从群里得到了成长,比较珍惜在群里面的一些打卡和交流记录,要求不要解散。于是群又改为成长记录分享群,每个人每周在群内语音分享一次,分享内容是自己在某方面的成长。包括我在群功能转型之前的 2 次分享,所有成员目前共完成了 17 次语音分享,我总计分享了 4 次。
群最近的一次升级是改为群主轮流制,这个改变对大家的主动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个人感觉大家在担任群主期间,比做群成员时更主动积极一些,所以我认为这个尝试是成功的。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已经不需要像从前一样花很多精力去维护活跃度了。每周分享后,大家会主动对分享者给予反馈,像上周末的反馈率达到了 50% 以上。
群如何维护
维护群通常会遇到两个极端情况:
一是没一个人理你,二是同时有很多人理你。
第一个需要锻炼心理承受强度,方法是用多维化视角看待世界,比如不要认为无人理睬就一定是负面反馈,没人理有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在忙,有可能是大家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和共鸣,也有可能是觉得一下子说不清楚没时间参与讨论等等多种原因。
第二个涉及到精力管理,当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是有时间就尽量及时回复,及时反馈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并引发其他人的从众效应,提高群成员的参与度;时间紧张的话就等大家差不多都问完后,再抽一小段时间集中思考、认真回复。
发群公告建议在分享当天开始前几小时发。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每天事情很多,如果提前发,人们很可能会忘记,其效果就跟没发一样。
群成员有什么问题尽量都在群里沟通,群主尽量避免主动与成员私下一对一交流。这样即避免让成员养成惰性,也能够节省群主维护的时间成本。有时候私下沟通,会让群内沟通的逻辑线断掉。逻辑线很重要,它涉及到其他群员对群的信任。网络虚拟社群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角度看,现代人其实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对于新人类,网络虚拟社群的信任其实与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同等重要。
当群有大的变动,比如修改群规定、纳入新成员或者请出某成员时,尽量在征得所有成员同意后进行。这能够让成员对群产生更强的参与感和掌控感。同时你也能借此机会确认到底有多少人在关注群。像上次我们小社群到了 20 人后,还有其他人想加入,我就发起了匿名投票,决定如果有 80% 的人不反对,那就让加入新成员。最终结果还差一票,最后决定就不纳入新成员了,另外开了一个新群。这个结果也说明 20 人时就已经有了责任扩散效应,参与率已经从当初 9 人时 100% 的参与度降低为 80% 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入新成员,对群的未来发展也没有好处。
在建群初期,群主的带头作用很重要。群主最好做到能从自己的打卡内容里看到明显的进步。比如我曾经早起打卡,一开始是7点起床,后来能够轻松做到后,就开始尝试 6 点起床,然后 5 点,再四点多,你的进步可以激励到大家,让大家愿意参与进来。如果不是早起打卡,那么可以把所做事情的进度也包含在打卡内容里。比如阅读某某书籍,进度 20%,每天进度有变化,这样打卡比较能激励到自己和他人。打卡的内容最好是你很想做但是感觉比较难以持续的成长类活动。
当打卡进行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倦怠。像我们那个群打卡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都掌握了早起能力,打卡率就开始持续低迷了。这时候群主就要开始思考群功能的转变,思考的立足点是群如何最大程度地帮助所有成员成长?我们小社群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早睡早起打卡群,转为时间记录打卡群,再到成长记录分享群,然后到现在的群主轮流制,就是每周一次语音分享,轮流进行,当周的分享者当群主,分享完后,群主转交给下一周的分享者。
另外,群主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样尊重每一位群成员,坦诚客观。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持久的信任,才有可能维护群的长期发展。还有,要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音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群有生命力的表现。
如何对待反馈
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别人进行反馈,二是对别人的反馈的反馈。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少收到反馈,但极少想过自己有无对他人主动反馈过。也有些人会很积极的反馈,但是极少得到别人的反馈。
人其实很容易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我自从领悟到这一点后就格外注意,当得到帮助或者说得到正面反馈时,会提醒自己用言行表达感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因为跟你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又愿意帮你的人,很可能有值得信任、乐于助人的珍贵品质。错过他们,可能就错过了贵人。
我在其他社群内反馈的原则是这样的:
给过我反馈的,没时间也要抽时间反馈;
没有给过我反馈的,有时间有心情就尽量给反馈。
在成长记录分享群的原则是 100% 反馈。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方法帮我赢得了很多信任。比如,我最近一次在群内分享后,得到的反馈率是 45%。也就说 2 个群里总 25 人,共有 11 个人给了我反馈,所有反馈整理到一起,约有 6000 字,每人平均 500 字。当然这跟我当时做的分享主题也有关系,当时分享主题是“我对反馈的看法”。
现在那些反馈已经被我整理收藏起来,当作我的速效救心丸,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就知道按照正确的原则做事,就一定会有回报。
反馈最好以鼓励肯定为主。我记得写作群有个群友给我一篇文章的反馈方式很好,就是先肯定,说意思表达清楚了,接着说提个小建议,如果再加个例子说明就更好了。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让人接受又感激。
给予反馈和接受反馈的好处就是我在第一部分说的从小社群得到的收获,不再赘述。
小社群的意义
原本我的分享稿就到此结束了,但后来我想到应该给总结的经验找一些理论依据。阿伦森写的《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第 363 页提到,有研究者指出,我们能够掌控的幸福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三个是:
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追求你所喜欢的东西;
帮助他人。
我觉得这三点在虚拟的小社群里都能得到满足。例如,群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它比传统的社会关系更为简单干净,你只需要遵循简单的人际关系法则,例如真诚、乐于助人就能够迅速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你不需要像维护现实社会的关系一样请客吃饭送礼发红包,不需要在维护群友关系上花费太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能够获得相互帮助;群内分享、打卡内容也正是我们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行为体现;给他人反馈,接受反馈,也就是在互相帮助。所以从这方面看,小社群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提升幸福感。
《社会性动物》第八章第 290 页有提到过拥有人际吸引的人,具有以下特点:
那些信仰和志趣与自己相同的人;
那些身怀某种技巧、能力或才干的人;
那些具备某些令人愉快或者令人崇敬的品质(例如,忠诚、明理、诚实、善良等)的人;
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我上面提到小社群成员只招收新生大学和共同成长群会员,就是选择了志趣相投的人;我建议建群者最好在大社群先做一个分享,这会让别人认为你是具备某种能力的人;或者多发文章,让大家熟悉自己,以此吸引群成员,也符合人际吸引理论中的接近效应;别人被你的能力或者文章吸引后,愿意接近你,一般你也不会反感对自己印象好的人。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有了建立社群的基础。我建议小社群的群主要坦诚客观这点,也符合第 3 条“具备某些令人愉快或者令人崇敬的品质”。
由此我认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相符,可以复制,希望有更多人通过建立小社群的方式让自己快乐成长。
最后,我想补充一些题外话。就是我在共同成长群里,可能是社会成就最小的一个,但是我并不惧于分享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成长。因为我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标准,比如,我认为自己只要有进步就有资格分享,这是从《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说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受到的启发;另外,我也认为,假如一个人离开后这个世界跟他存在时没什么两样,那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即使把“世界”替换成“社群”也是如此。
我今天的分享,先介绍了我通过小社群和写作获得的各种成长,接着介绍了我建立小社群和维护群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参考;最后简要说明了这些经验的理论依据,希望能够对一些人有所帮助。
谢谢。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