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学业预警向“混日子”亮黄灯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3-28 18: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日 新闻眼


学业预警向“混日子”亮黄灯

“内卷式”竞争为啥不可取?

百元一日聚走红,“心价比+性价比”

零基础月入过万,平台别给短剧骗局“放水”

明确租售3D眼镜侵权!对侵权的“行业惯例”不能惯着



1

学业预警

向“混日子”亮黄灯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官网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学校称,经审查决定给予全校(包括三个校区)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此前,广东医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微评

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就像体育比赛中的“黄牌警告”, 这不是将涉事学生“罚下场”,而是对他们进行警示、敲打,一旦学生屡教不改,则可能被“红牌罚下”。 这给了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这种“混文凭”的学生容忍度降低。 这对维护高等教育的严肃性、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但对于高校来说, 要“严进严出”,也要在制度的刚性和人文的关怀之间找到平衡。不能“不打招呼”,更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因此高校在做好学业预警,实现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的转变时,就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预警、事后惩戒的全过程管理。 让学业预警成为倒逼学生向上的鞭策与动力,让高校的“严进严出”形成“双向约束”,达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提升”。


(浙江日报)


2

“内卷式”竞争

为啥不可取?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近常看到部门地方、行业企业反“内卷”的报道,也有人说,市场“卷”起来,价格降下来,消费者不就受益了吗?为啥要整治“内卷式”竞争?


微评

市场经济,竞争本是常态,也是发展动力。 良性竞争行为、良好市场氛围,有利于企业创新进取、交流互鉴,实现要素优化配置、行业高质量发展。 多败俱伤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不足导致过度同质化竞争。


反“内卷”不是鼓励“躺平”。 恰恰相反,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理念,锤炼过硬本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低价”应有“底价”,更要有“底线”,有力维护市场秩序,才能实现自身盈利、打造行业红利。


练好“内功”,拒绝“内卷”。 市场有秩序,企业有未来,消费者得实惠。 这,才是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3

百元一日聚走红

“心价比+性价比”


上海的“百元一日聚”火了:花100元钱,老人们就能在餐厅里享受两顿正餐、免费使用KTV和棋牌室,参与防诈讲座、同学会等活动,从早到晚热闹一整天。这样的场景既像一场老年版派对,又像一处高级托老所,迅速成为上海“活力老人”的社交新潮流。


微评

事实上,“百元一日聚”的走红并非偶然。 传统养老服务多聚焦于基本生活保障,但当代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已经超越生活料理日常层面。他们渴望社交、娱乐和自我实现,甚至追求“悦己消费”。 这种需求的转变与“60后”“70后”逐渐步入老年群体密切相关。


拿“百元一日聚”来说,它创造了一个“慢节奏+长时段”的消费场景: 老人们不会被催促离场,可以自由聊天、打牌、唱歌,甚至能自发组织活动。 这种设计让老年人的消费从单纯的吃饭升华为情感联结,实现了从“性价比”到“心价比”的跨越。


“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需要从老年人视角出发,精准把握“性价比+心价比”的双重需求, 才能让老人在经济实惠中找回热闹与归属感,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聚。


(钱江晚报)


4

零基础月入过万

平台别给短剧骗局“放水”


近来,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站上,大量号称“零基础月入过万”“宝妈在家就能做”的短剧推广“教学帖”吸引着渴望通过副业创收的网友。然而,当有网友的妈妈尝试进入这个赛道后,忙活一个月,仅入账47.84元,且账号因为涉嫌“搬运”被举报。


微评

所谓的短剧推广培训,表面披着“副业创收”的合法外衣,实则是一种层层嵌套的收割链条。 这种以信息差为镰刀、以法律漏洞为护盾的商业模式, 不仅暴露出短视频野蛮生长中的监管盲区,更折射出平台经济生态中亟待厘清的法律责任边界。


平台作为利益相关方,却不能视而不见。 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宝妈日入三千”的推广视频、网友不断因之上当受骗时,平台已经成为骗局的流量放大器。受害者因“搬运”遭封号,但疑似诈骗账号却能持续运营, 这种“选择性执法”暴露出平台监管的明显漏洞。


总之,对这种“合法骗术”的治理,应启动对平台责任体系的根本性重构。毕竟,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技术再炫目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守住这一底线,正是穿透式监管的核心使命。


(新京报)


5

明确租售3D眼镜侵权!

对侵权的“行业惯例”不能惯着


很多消费者在观看3D电影前,却被影院告知不提供免费3D眼镜,消费者要么租赁要么购买。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电影协会认为,影院无偿提供3D眼镜是消费者观看3D电影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最基本的服务;不提供免费3D眼镜仅租赁或售卖,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微评

看3D电影不配3D眼镜,就像吃自助烧烤不提供烤架一样,有违生活常理,也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电影院揣着明白装糊涂,变着戏法向消费者收取3D眼镜费用。 吃相难看不说,更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当下不少电影都需搭配3D眼镜,才能获得最佳观影效果。 然而,一些电影院或出于经营考虑,或拿出所谓“行业惯例”等说辞,既不诚信也不明智。 把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异化为需重复花钱购买的商品,属于立不住的“土规矩”。


过一副3D眼镜,能看到3D电影的精彩,能看到消费者的无奈,也能看到一些影院的贪婪和短视。 消费者买票的钱里已经包括3D眼镜,影院的眼里不能只有钱。


(北京晚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