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国学文库”第七辑面世。这套文库陪伴读者8年,出书品种已达70种,似乎成为一个平常的存在。但与“中华国学文库”相关的出版人、学者与读者,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共同坚守少为人知,背后的种种故事细节耐人寻味,值得梳理和留存。
七辑70种,哪本书最有读者缘,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说,第一辑的《四书章句集注》至今已印刷12次,每次印刷一两万册,是“中华国学文库”中最畅销的一本。
事实上,《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90年前说起。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逵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336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一经推出,即广受欢迎。之后60多年,国内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必备。但这些图书皆为繁体字版,与普通读者相隔千山万水,于是中华书局一直有心尝试推出简体横排版。
尹涛回忆,2005年,中华书局首先推出了《二十四史》简体字本,2010年,开始为“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进行谋划和准备,“我特意计算过,读一本简体字本,会比繁体字本省一半的时间。对专业研究者而言,读简体字本会有一点损失,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一辑选目时,不仅要收入经史子集各部的经典书目,我们还抱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把最好卖的十种先推出。”尹涛说,事实证明,《四书章句集注》《史记》《三国志》《老子道德经注》《庄子注疏》确实最好卖,而《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更是受到读者珍视。“中华国学文库”责任编辑之一石玉说,“这本书读起来更加简明扼要,让大家感觉不那么繁难。有的时候,长篇累牍的注释,尽管资料性很强,但还是太枯燥。”
《四书章句集注
》(
中华国学文库)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中华国学文库”不就是把繁体字转成简体字吗?貌似一按电脑键盘就能办到。但事实是,字体转换恰恰最让编辑们犯愁。“从繁到简,这里面的艰难,我觉得用语言都无法表述清楚。”尹涛如此说道。
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主任朱兆虎回忆,他编辑的第一部书是《增订文心雕龙校注》,这是杨明照先生研究《文心雕龙》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涉及很多细微的校勘,如果用繁体字会一目了然,但转成简体字后,杨明照的学术观点就很难辨别。朱兆虎以实例为证,“观”和“亲”繁体字相近,但转成简体字后,两者字形差距很大,“这个时候就要体会到校注者的用心,校勘涉及两字,需要根据语境来保留繁体字。”
而对于一些多音字,由繁到简的转换同样让编辑头疼。石玉说,“于”的繁体字为“於”,但它又是个多音字,读“wū”的时候是个虚词,就不能转成“于”,一定要保留繁体字。“《诗经》中就保留了这个字,比如‘於乎’就时常出现。”但如果“于”作为姓氏,就必须用简体字。
正是因为由繁转简很难,读者熟悉的《说文解字》一直没有推出简体字本。石玉解释,这里面会涉及很多问题,简体和繁体两者字形差距非常大,因此需要慎重再慎重,斟酌再斟酌才能出书。
关于已推出的70种图书,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主任张继海做了大致统计,在世的校释者、编著者大约有二十余位,其余的都已不在世。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富宏是此次推出的《鬼谷子集校集注》的校释者,他回忆,自己读博士期间,曾经做过《鬼谷子》研究,在老师提议下开始着手写这本书,前后耗费了十年功夫。“实际上,这本书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书里的推销观点、外交策略、军事策略等很有借鉴意义。”许富宏认为,学界对《鬼谷子》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他希望随着该书的面世,引发更多研究者的兴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富世平是《释氏要览校注》的校注者,这是他费时3年的研究成果。他告诉记者,该书2014年曾收入“佛教典籍选刊”,面对的是专业研究者、读者,这一次该书将与更多读者结识。他很珍惜这一机会,于是在前言部分,特别对版本情况做了补充说明。
在这套文库中,不少已故学者不被大众熟知,他们不会想到,自己用一生换来的学术成果,最终会以亲切的面目问世。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番《越绝书校释》的校释者李步嘉,有关他的信息非常少。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知名教授介绍中,出现过他的名字,还有就是孔夫子旧书网正出售他的早期论文手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中华国学文库”责任编辑之一王勇告诉记者,《越绝书校释》一书,1992年首次出版只印了1000本,此后作者英年早逝。“为了一生中唯一的这本书,他生前勤勤恳恳地在图书馆搜罗各种材料,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王勇记得,他和李步嘉家属联系出书事宜时,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了,他们从没想到自己的亲人未被忘记,更有出版社愿意重新出他的书。
“三八二页,‘齐师、曹师伐厉’下逗号误,应为句号”“四三八页,‘夏五月庚寅’下注庾寅误,当为庚寅”,这是读者为繁体字本《春秋左传注》进行的纠错。石玉说,光是《春秋左传注》的纠错信息就有五六十条,这些意见不少都在简体字本中予以采纳。
石玉说,“中华国学文库”所选书目都已行销多年,比如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以前为铅排,几年前就想用电脑重新排版,因此一直在采集读者信息。“不少读者写过札记发至网上,他们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包括引言、断句、错字、标点符号等,我们一一搜集起来。”
即便是已推出的书目,也会根据读者意见不断加以修订。但读者意见要经过仔细斟酌、考订后,才予以采纳。王勇提及一个细节,有些读者反映《史记 表》中的1120页就有好多字印倒了,因此怪罪中华书局。“但事实上,这就是《史记》中特有的,在《表》中倒着书写,俗称‘倒文’。对此,很多学者也做过研究。”王勇说,无论怎样,编辑都会根据读者意见进行判断,即便他们的意见有错,也会耐心答复。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8年10月26日15版)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尚书校释译论》(全四册)
顾颉刚 刘起釪 著
书号:9787101132274
定价:260.00元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校释译论》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刘起釪(1917—2012),1917年生于湖南安化,顾颉刚弟子。1947年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76年3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兼经部编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顾问。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上古史,专攻《尚书》,以深入研析古史各领域,兼治《左传》《周礼》。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春秋左传注》(全二册)
杨伯峻 编著
书号:9787101132069
定价:160.00元
《春秋左传》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必读典籍。杨伯峻先生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该书出版数十年来,一直以繁体竖排本行世,广受好评,被誉为最好的注本。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任教。由中华书局推出的《春秋左传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些经典译注,自推出以来已历数十年,成为几代读书人阅读经典的首选。
目前为止,整理最为规范、注释最为详尽的《越绝书》校释本。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越绝书校释》
李步嘉 校释
书号:9787101133585
定价:50.00元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线,上溯夏禹、下及两汉,对此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语言、风俗等多有涉及。其中不少记述,不见于其他典籍,因而一向为学者所重视。
李步嘉,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发表论文《〈哀江南赋〉旧注发微》《论朱希祖的〈臣瓒姓氏考〉》《唐以前〈国语〉旧注考述》等。著有《〈越绝书〉研究》。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鬼谷子集校集注》
许富宏 撰
书号:9787101132243
定价:39.00元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的理论著作,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关于它的争议也不少,且至今没有一部很好的整理本。本书是对《鬼谷子》一书的集校集注之作,作了系统深入的整理,并附有鬼谷子佚文、历代书志著录、序跋、辨伪资料等,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许富宏,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述有《鬼谷子集校集注》《鬼谷子研究》《慎子集校集注》等。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小百科全书”,直击汉代“虚妄”之风的一股清流。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论衡校释》(全二册)
黄晖 撰
书号:9787101132311
定价:98.00元
《论衡》是汉代哲学家王充的代表性著作,现存84篇,内容宏富,是研究秦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典籍。全书以“订真伪,辨虚实”的精神一以贯之,体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黄晖先生积数年之力,撰作《论衡校释》,全面吸收了前人成果,对全书做了系统注释和校勘,深入掘发了其中的哲学奥义,非常方便读者研读使用。除了对《论衡》原文详加整理外,作者还于正文之后,附有《论衡佚文》《王充年谱》《论衡旧评》《王充的论衡》《论衡版本卷帙考》《论衡旧序》《论衡集解》等资料,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黄晖(1909—1974),字政庵,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安徽省桐城孔城镇人。黄晖幼而好学,博览群书,早年曾就读于国立中国大学,期间与胡适、刘文典等学者常相过从。1950年到西北大学任教,先后教授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
一本为佛学入门者编撰的速查手册,一部佛教基本概念与历史制度的资料汇编。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释氏要览校注》
[宋]道诚 撰 富世平 校注
书号:9787101131987
定价:52.00元
《释氏要览》,宋道诚编集,其编撰本意是为当时的初入法门者提供阅读佛经的方便,全书分为姓氏、称谓、住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恩孝、界趣、志学、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纪、瞻病及送终共27篇,收录679个条目,引经据典介绍了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历史沿革、仪轨制度等,以类相从,简明扼要,可以说它既是一部以类书形式编撰的解释佛教重要词汇的辞书,也是佛教徒修行入门的指导书,对当代普通读者了解佛教文化知识亦有重要意义。其引证广博,收录了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的大量资料,尤其是作者所见南北不同习尚,并保存了一些佚书,对理解佛教常识、研究当时佛教状况及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此次整理以日本宽永十年(1633)本为底本,校以明刻二卷本、《佛学备要》本、世界书局刊行本等,详加校勘标点,注释以考见引文出处、解释佛教术语为主,对出处可考的引文皆注明经名、卷数,并适当征引原文,做出具有集校集注性质的定本。书后附有条目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道诚,生卒年不详,宋初钱塘僧人,号慧悟大师。早年曾为京寺讲经论赐紫沙门,后弃讲归乡,先后住龙华寺、月轮山寺。著有《释氏要览》《尼蒙求》,并注《释迦如来成道记》等。
富世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嘉兴学院中文系教授。曾出版专著《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古籍整理《北山录校注》等,在《文学遗产》《文献》《敦煌学》《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诗经》《楚辞》以后首部诗歌总集,保存大量诗歌资料。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玉台新咏笺注》
[陈]徐陵 编 [清]吴兆宜 注
[清]程琰 删补 穆克宏 点校
书号:9787101132281
定价:48.00元
《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编,系《诗经》《楚辞》之后首部诗歌总集,所收多为宫体诗(艳歌),保存了大量梁及其前的诗歌资料,可资校订其他古籍,颇具参考价值;所收作品在声律、对偶、用典方面已相当成熟,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很有影响。此书宋前刻本较多,注本只清吴兆宜一家,引证丰富,笺注详赡,且将每卷明人滥增之作退之卷末,注曰“宋刻不收”,尤为可取。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他“八岁属文,十二通庄老义。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在梁时,初为东宫学士,后为通直散骑侍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他以兼通直散骑侍郎的身份出使北魏,被扣留不让回来。后入陈,历任五兵尚书、尚书左仆射、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陈后主至德元年卒,年七十七。徐陵早年与父摛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出入梁太子萧纲的东宫,写作宫体诗,很受宠爱。因诗文绮艳,当时称为“徐庾体”。入陈以后,当时的文檄、军书及受禅诏策,皆出自其手,被视为“一代文宗”。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
《曹植集校注》
[三国]曹植 著 赵幼文 校注
书号:9787101126983
定价:68.00元
《曹植集校注》是对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所有诗文的校勘、注释,按创作时期的先后,对曹植的诗歌和文章作了重新编排,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知人论世,便于读者更深地理解曹植的思想轨迹与文学艺术。
校注征引史实,诠释典故、字义,对旧注作了订正,对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的内涵与外缘作了探寻,有助于更好地体味曹植作品。末附曹植逸文、旧序、旧评、曹植年谱及《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一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具有指导意义,有着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曹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生前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后人又称陈思王。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七哀诗》等。
赵幼文,文史学家,著名训诂学家赵少咸之子,赵振铎之父。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教授。著有《曹植集校注》《三国志校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