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逛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时,看了一篇名为《我好像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每个细小需求》的帖子,有了一个很深的感悟。
那就是:
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的不快乐,只是习惯了压抑自己的快乐。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路边书店很有意思,想停下脚步逛逛,又觉得算了,虽然没有其他紧急的事要做。”
“想让室友熄灯,又觉得亮一点我也能睡,只是慢一点,算了。”
“上课想上厕所,其实说一声老师就会让去,但忍着总是更好的,也不是什么大事。”
......
她说,被自己压抑掉的那些细小的欲望和快乐不计其数。
“我的健康、舒适、快乐,牺牲起来总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于是,我总是乐于优先牺牲它们,尽管根本已经没有人要求我怎样。”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比如:
周末追了一天剧,到了晚上感到很后悔,责怪自己浪费时间;
过生日奖励了自己一个平常舍不得买的包包,却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奢侈了;
出门旅游,本来沉浸在美景中,突然想到没带父母出来玩过,内心产生强烈的负罪感;
好不容易不用加班,却不敢在加班的同事面前表现得太开心......
在这些时刻里,我们因自己的快乐感到后悔、恐惧,以至于很难纯粹地享受快乐本身,甚至会主动压抑自己的快乐。
你还记得人生有多少个瞬间,那些呼之欲出的快乐被自己掩埋在心底吗?
今天,想和你好好聊聊:
为什么我们会“不敢快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快乐”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它通常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关。
婴儿时期,我们的需求被养育者满足时,就能体验到最原始的快乐——满足感;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更多的积极事件,体验到更丰富的积极情绪,比如愉悦感、成就感、价值感等等。
因此,
“感受快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让我们对“快乐”产生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导致我们“不敢快乐”。
常见的三种不合理认知有:
当某件事是“有用、有好处、能带来长期收益”时,才允许自己快乐。
比如开头提到的追剧,同样的时间,如果用来读书、做家务,就不会感到后悔。
这是因为
我们过于看重“快乐来源”的功能性
,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无用的,所以不能为此快乐。
2. 认为快乐是需要资格的。
把快乐当作一种奖励,认为必须达到某种标准,自己才有资格享受快乐。
比如,小时候考了好的成绩,才能和朋友出门玩;
长大后,升职加薪了,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没达到这种标准,快乐就会带来羞耻感,于是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的快乐。
3. 认为快乐是不该存在的情绪。
还有些人,对“快乐”这种情绪本身就存在负面看法。
比如,认为快乐就是享乐主义,是不够努力的表现;一个人总是很快乐,是因为太不成熟了......
这些负面看法,让TA们对快乐产生恐惧,进而压抑快乐。
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大多形成于早年的养育环境。
1.
“不敢快乐”的人,可能拥有大量被工具化的体验。
TA们的父母可能过于看重成绩等外在评判条件,只要求孩子考得好,其他方面都不太关心。
比如我姑姑的女儿青青,从小就很喜欢跳街舞,可姑姑却不愿意给她报舞蹈班,而是执意给她选了她不感兴趣的钢琴班。
因为姑姑觉得钢琴证书可以加分,对青青以后读书、留学都有帮助。
从小到大,青青一放假,父母就会给她安排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当她想去游乐园时,父母却说:
更别说文理分科、报志愿、找工作这样的“人生大事”,都是父母帮青青做好了所有选择。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把成绩和成就当做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父母的期望也已经
内化成了TA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觉得自己应该保持“自律、上进、优秀”。
2. 社会规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当内卷成为常态,我们被告知努力拼搏才是正常的,所以拼命吃苦、赚钱。
然而,这会进一步加深前述中的“有用论”。
于是,当一个人做“无用”的事时,感受到的不只是来自内心的否定,还有整个社会对偷懒、享乐的否定。
3. “不敢快乐”的人,可能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因为TA们的快乐从小就被压制:
在家里模仿喜剧演员做搞怪动作,被训斥:
这容易使人形成一种观念——
还有其他事情,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
比如找做错题的原因,比快乐重要;行为举止斯文,比快乐重要......
TA们固执地认为“一旦快乐,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因此不敢快乐。
4. “不敢快乐”的人,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配快乐”。
这些人在快乐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伴侣/孩子/朋友。
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些例子,当身边的人处于不快乐的状态时,自己往往也不敢在TA们面前表现出快乐。
自己必须要共情、体恤TA们,才是正确的反应和做法,否则就是“低情商、太自私、不孝顺”......
这类人,可能在擅长“苦情教育”的家庭中长大,这样的家庭会通过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会刻意描述和放大自己的牺牲,经常说——
“我们赚钱这么辛苦,你好意思不努力吗?”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这类型的话;
习惯在小孩快乐时,抱怨自己的艰辛。比如孩子去看演唱会,发到家庭群里分享,被狠狠扫兴:
“真懂享受,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都没去过这些地方......”
这种因苦情教育产生的内疚感,会紧紧伴随一个人,每当TA们感到快乐时,内心都有一个声音:
进而导致TA们认为:
自己“不配快乐”,至少不能比自己亲近的人“更快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想过分强调“快乐”这种情绪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们对快乐的看法,也一直是很客观的:
它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欲和决策力,让人们更有勇气去冒险;
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太过追求空洞的快乐,会增强一个人患上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
我还记得贾玲的《热辣滚烫》上映时,很多观众说瘦下来的她不快乐了。
她在一次采访中回应道: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欲望越来越多,本身就会主动地用快乐交换更想要的东西。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让渡了玩耍的快乐;
为了陪伴孩子成长,我们放弃了一些娱乐和爱好;
为了提升职场地位,我们不敢停下来休息.....
但我们今天谈的“不敢快乐”,和以上这些情况是不同的。
它的本质,是压抑了个体原本存在的某些需要,对人的损耗和造成的后果都很严重。
比如,
有些人为了逃避快乐,会在潜意识中要求自己一直保持痛苦的状态。
我有个大学同学,没有早课的时候也会强迫自己早起去图书馆学习,即使因为太困根本学不进去,也风雨无阻。
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不能睡懒觉,必须把空闲时间都填满,做有意义的事。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
不允许自己过得好,是一种防御机制。
一个在压抑快乐和需求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产生过度的匮乏感,从而引发焦虑。
为了将这种焦虑降低,TA会要求自己以一种占有式的方式生存,即“只保存,不享受”。
这种情况在老一辈身上更常见,很多长辈即使生活条件变好,也依然改变不了之前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吃剩饭剩菜、不开空调、坚持手洗衣服......
原因就在于,
保持这种痛苦的状态,才能让TA们感到安全。
还有些人,在任何关系中,都会承担“照顾者”的角色。
比如因为长期的愧疚感,TA们可能会过度补偿父母:赚的钱都给父母,承担父母全部的负面情绪,满足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也会延续到其他关系中。
TA们会非常善解人意,能够观察周围人的情绪,关怀弱者,愿意鼓励他人等等。
善解人意不是缺点,但问题是,这种照顾常常无法停止。
比如TA们会因无法拒绝他人,在职场中承担更多工作,在感情中也不顾自己吃亏,去讨好对方。
或者,产生严重的“自我忽视”。比如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不愿意麻烦别人,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可以说,
TA们非常擅长爱别人,却不知道如何好好爱自己。
最后,工具化体验过多的人,很容易觉得人生无意义。
因为TA们的人生,是为了满足他人、社会的期待而活的。
脱离这种功能性的存在,TA们很容易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人在学习、工作之外的时间里,不知道如何填满内心的空白。
当自我是虚假的,一个人也就很难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
于是,TA们只能不断苛责自己,一刻不停地工作、学习,产生“休息羞耻症”。
直到某天突然被迫停下来,就再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陷入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