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先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通报了昆明环资法庭工作开展情况。昆明环资法庭自2021年成立以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坚决扛起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切实肩负起云南环境资源专门法庭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彩云之南”,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添翼助力。2022年1月至今,共受理各类环资案件931件,其中民事案件600件、行政案件330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件。
在工作中,
一是聚焦办案主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深入推进环资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推动“1+1+38”环资审判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大力加强专业审判队伍建设,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资案件,积极回应各族群众对美丽云南的新期待。
二是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发展与保护。
妥善处理全国首例亚洲象公益诉讼案,立足云南独特地域背景和传统民俗文化,辨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释法说理中开创性地提出“适度人象互动亦是和谐”的理念;推深做实绿孔雀保护“后半篇文章”,加强府院联动,推动当地从谈“雀”色变到声名“雀”起。
三是聚焦污染防治,擦亮云南“蓝天碧水”生态底色。
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严格公正司法助力大气污染防控,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处罚粉尘污染的行为,促成党委、政府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引导企业迈入绿色发展轨道,释放出治污不松劲的鲜明信号。
四是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好云南“物种基因库”。
深入领会“长江十年禁渔”的战略内涵,从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平衡的角度统筹考虑,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对象,以司法智慧写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上游答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轨道上推进生态修复,遵循自然规律,引导赔偿义务人将违法采摘的珍贵植物回植到最有利于其生存的原生环境,并通过执行回访的方式,持续跟进案件后续工作,确保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
五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妥善化解涉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既依法追究企业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又考虑企业发展实际,协调还款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做到压实企业环保责任与优化营商环境两手抓;严守环境准入底线,依法对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变动后未重新进行环评报批的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引导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治污水平。
六是聚焦云南自然资源禀赋,明确“研究特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
系统研究我省山川水系、地形地貌、生物物种等生态要素,先后就古茶树与哈尼梯田保护、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防范、澜沧江流域综合治理、亚洲象北上南归“后半篇文章”等开展调研指导,提出一系列紧密结合各地生态环境特点和保护重点的环资审判工作思路;建立云南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为云南各地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平台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