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中华大地 世界遗产
作者:杔格
/ 编辑:Alicia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
三级阶梯
,
逐级下降。展开中国地图,山脉与河流构成了华夏大地的骨骼与血脉。
如此地势,造就了
极具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
广阔的地理空间,也造就了中国大地上的
生物多样性;
此外,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还有
中华文明延续的印迹。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本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
便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将中国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中的
57处遗产(数据截止于去年,不包括近期新增两项),
用
地理信息可视化
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呈现给读者,带来直观、易览的视觉体验。
收录了去年9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本书囊括了在
2023年9月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不包括最近4天内申遗成功的新增两项世界遗产。
902千字,250mmx360
mm,8开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
原价3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3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购买了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
的小伙伴们,可以凭借订单截图,加入
我们的
读者交流群,
与局长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问题、海外旅行等话题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局长还将不定期分享相关书籍,并发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可将
购买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的订单截图(需包含具体书名信息),
通过
公众号的菜单栏
留言
发送给我们
,
运营小姐姐将向你发送入群二维码。【由于群成员名额有限,之前已加入读者群的朋友
请勿重复入群。
】
中华大地上的57处遗产地,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果以图册、可视化的形式进行介绍,如何展示,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排序,则显得像流水账;如果以排序人心中所想的所谓“重要性”为顺序,则又显得具有主观性,不够客观。那么,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呢?
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世界遗产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的57处世界遗产,分为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自然遗产14处、文化遗产39处。
本书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排序展示方式,同时综合了
类型与时间两大要素。
即先按类型,将所有的世界遗产分为三块内容,每块内容所包含的具体世界遗产,按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最早被列入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当然,在逐个介绍每一个世界遗产之前,必然会有一副中国的
世界遗产总图。
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世界遗产总图的形式,无非就是以一副中国地图为背景,或空白图、或行政区图、或地形图,然后在该图的基础上进行各个世界遗产的标注。
这样一来,所呈现的效果,无非就是一副地图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各种点,点旁边有各种文字,再加上
部分世界遗产并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
搞不好有些时候这些子项都无法标注完全。
中国世界遗产全图
可以直观看清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分布状况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而在《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一书的中国世界遗产全图上,可谓是要素满满。首先,所有世界遗产的
子项
都被事无巨细地标注在图中;其次,便是对线性或者是成体系性的世界遗产,做了更深度的
可视化介绍。
之前我们的文章介绍过一个概念——
“并不是所有长城都是世界遗产”:
1987年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登记的长城世界遗产地只有三处——
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
然而,虽然长城登记的遗产地只有三处,但是长城之所以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却依靠的是整个中国长城体系的条件。
本书以地图形式展现了完整的长城体系
而非只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登记的三处长城遗产地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因此,对于大众而言,如果仅在中国世界遗产全图上标出长城的这三处子项,虽然符合规定与要求,但难免会让大多数人一头雾水,更无法让人体会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深度原因。
而在《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一书中,除了遵循规定与要求,为了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到长城的宏大,
整个中国的长城地图都被嵌入到了中国世界遗产全图中,
这是以往类似地图很少出现的场景。
本书中还加入了对明长城修建场景的还原绘画
发布功夫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长城只是其一,其它的线性或成体系性的世界遗产,诸如
大运河、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中国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等,
均采用类似长城的绘制方式。
作为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含着运河河道、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等多个部分的共计85段(处)遗产
它们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不得不说,这个全图真可谓“全”,将以往人们忽略的“灯下黑”进行了批量“扫盲”。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
原价3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3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全图展示完后,紧接着就是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这也经常被人们简称为
“双世遗”。
“双世遗”在中国只有4处,
能够被列入的条件可谓苛刻,因为它既要满足文化遗产的标准,又要满足自然遗产的标准。
中国
第一个“双世遗”,
便是山东的
泰山。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在泰山的章节介绍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微观层面的
三维地形渲染图,
图的右下角是宏观的
泰山与山东半岛位置关系图,
现今黄河与黄河古道都被贴心地标识了出来,而在图的左上角,则是
五岳海拔的对比图,
图的右上部分,则是
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以及泰山步道的景点分布。
这整张图可谓信息密度极高,同时再加上恰当到位的排版设计,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紧接着,便是展示与泰山有关的
古代名画卷
,这里选用了《康熙南巡图》(第三卷),随后便是
实景航拍图,
给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泰山。
《康熙南巡图》中描绘的康熙登泰山祭祀的场景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优秀的设计以及大量三维渲染建模的地图是本书的主打,接下来的
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展示方式也各有千秋。
“双世遗”展示完毕后,第二大类登场的就是
自然遗产。
在自然遗产这一部分,人们可以欣赏到三级阶梯下的中国各地的迥异美景,比如:
红遍大江南北的
中国丹霞;
丹霞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以
喀斯特地貌
为主的
桂林山水;
以
钙华景观
闻名的
黄龙、九寨沟
风景名胜区;以
花岗岩
为主体的
三清山;
以
砂岩柱
为特色的
武陵源;
黄龙景区层层叠叠的钙华池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武陵源拥有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同时也有剥蚀构造地貌、河谷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等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汇集了
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
奇观异景的
云南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保护区堪称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
这里集中了北半球从亚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多种气候以及生物群落
同时还有不少珍稀濒危动植物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
《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
原价3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
139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欣赏完自然遗产,便是给人以启迪的
文化遗产。
相比其它生灵,人类踏足这片土地的时间并不算长,就连
人类化石材料较为丰富的周口店北京人也仅是
距今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在长江流域的
良渚古城,
已经具备了
复杂的社会行业分工,
拥有宏大的
水利工程设施,
良渚人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说明良渚已经
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面貌。
因中外交流而兴盛的
丝绸之路、
宋元海上贸易,
使得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华大地汇聚,同时中华文明也一步步走向世界。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产生并留存了众多的
宗教遗迹。
例如,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建筑遍布大江南北;
五台山、武当山等
地成为宗教圣地。
云冈石窟融合了多元文化,吸收了不同造像艺术的风格
其石窟模式也对其他石窟的后期造像有着深刻影响
(图:《中国版图上的世界遗产》,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