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郎club
极大智,视天下!汇聚政商民智,解析财富生活。这里聚合了郎咸平、陆新之、邵宇、刘煜辉、林采宜、陆亦琦、胡慎之等一批专家学者,尖锐、严谨、不从众。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附值服务,整合各方资源成就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有号召力的品牌和内容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发布会后,有人直接给他微信转账6万! ·  昨天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洪灝:展望2025深圳见面会 ... ·  4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吴泳铭打通阿里电商事业群 点将蒋凡带队作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郎club

老龄化社会的钟声已经敲响,中国人口政策向哪去?

郎club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2 12:26

正文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可点击标题下方的“club关注我们。


作者:穆心眉   来源:米筐投资

据新华社1月25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工作。


与2005年两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不同,此次意见里,东北地区首次成为引导的目的地。


换句话说,在大佬们的眼里,东北地区已经俨然和老少边穷地区并驾齐驱,人口结构问题上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到了他们不得不亲自下场来救急的程度了。

作为长期受到地图党攻击的河南人民,我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习惯,只是从这个切口上开展分析。因此,谢绝一切地域互喷。



1


东北“空巢”


近两年以来,大家都在说东北衰退了。但是对东北衰退的印象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东三省长期身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重工业发源地,2015年以来的表现居然跑不过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以至于沦落倒到和艰苦边远地区并列,要靠中央政策指令性的引导高校毕业生前往就业的境地。


2015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数据如此的令人尴尬,要不是中央立刻着手开始政策倾斜,只怕2016年这个抬头的趋势也很难保住。



传统的思维是,没有投资,没有生产,所以账面上数字不好看。如果单从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也没有什么错。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层,甚至是更深一点的原因,是因为没人了。国家和东北各省低调发布的官方数字残酷的勾勒出“没人了”这个事实。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入为36万,但三省的总和生育率跌破了1.0。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5,而且人口净流出200万人。

  • 在黑龙江省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0年起的11年间,黑龙江省户籍净迁出人口达322.5万。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高达539.9万人,占到了黑龙江全省人口的14.1%。

  •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净迁出25381人,2014年37779人,流出人数增加48.8%。


数量的变化还只是一方面,结构上的突变更让人心惊肉跳。


原来的关外年轻人“闯关东”,已经变成了东北年轻人持续的南下求职。2014年《黑龙江省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研究报告》披露,该省15-44岁的年轻劳动人口占迁出人口的比例高达70%。


近年来,除了外出就业的人口流出之外,东北人口外流又增加一个新的趋势:南下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气候温暖的地方购置房产,安度晚年。根据三亚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2014年的统计,在三亚养老的哈尔滨老人近20万人。注意,只是哈尔滨老人!!


有创造力和消费意愿的年轻人走了,为了更好的生活南下打工赚钱;有较好保障和消费能力的老人也南下养老去了。所以我们不妨自己思考一下——留下来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的结构组成?留下来的经济都是什么结构组成?有没有生产和消费的旺盛活力?


连大佬们在接见东北大员的时候都忍不住敲打:“听企业家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啊!” 所谓的“民风彪悍”“投资环境不佳”最终都只是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导致的表象而已。



2


老龄化的两个样本


大多数人对“老龄化”的生活只有纸面上的印象。其实,样本就在眼前。


统计显示,东北20-39岁人口占全国比例已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1%。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相当于全国2027年的水平。


老龄化的社会,最怕的就是“后继无人”。东北三省生育率已经低于新加坡和香港,成为全世界最突出的人口“塌陷”区。2015年辽宁的出生人口为27.10万人,这与15年前44.08万人相比,令人瞠目结舌的下降了38.53%。


2010 年世界总和生育率与中国各省区对比,中国东北三省均低于 0.8

图片来源:大象公会


超低生育率的结果在小学生数量上可以得到直接体现。不同于计入政绩考核指标的常住人口数,小学生数量的统计无关于各级领导的升迁进步,因此统计“修正”动力相对薄弱,反而更可靠一点点。东北三省小学生的数量近十年以来的减少速度平均在25%以上!甩了全国平均水平11%几条街。换言之,整个中国都在“变老”,但是东三省衰老的速度要快得太多。



东北人口结构的变化,得益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强有力。而计生工作的扎实开展则有赖于东北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典型东北城市是靠某个集中的工业门类甚至一两个大型企业的人口吸附效应形成的——截至2016年,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 30%,吉林省超过 40%,黑龙江省超过 50%,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它与南方城市相比,更容易被改造为统一计划体系的社会。


每个依附于大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的个体,从出生到火化的全部流程基本都在组织的严格管控下,管理难度极低。在计划生育时代,在扣工资、奖金、降级、开除的多种制裁手段下,体制内的职工夫妻哪敢超生。集体性的“自觉”,使得东北的人口结构快速恶化。


另一个样本则是江苏省如东县。该县并不以国企和工业为主,却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老牌计生标兵。1986年,国务院授予如东县“计划生育红旗单位”的荣誉称号,更加激励了全县上下的计生工作热情。


于是,从1997年起,如东连续19年人口“负增长”。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如东县中小学总数减少了一半。2010年前,如东有9所高中,到2015年只剩7所,其中3所已经停止招生,于次年夏天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关闭。而被撤销的学校,最后大多变成了养老院。


如东现在最大的养老院宾山老年公寓,就是由2012年撤并的小学改建。该老年公寓中,许多照顾老人的护工本身也是60岁左右的老人;而一个建筑工地里,最年长的工人已经有70多岁,50岁的被称为“年轻人”。


如东县镇集上随处可见墓碑、寿衣店


东北地区和如东县类似的困境,放眼全国,其实并非孤例。但却足以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没有年轻人、没有孩子,就没有活力,也没有将来。但是当初举国上下好像也认真分析和思考过,怎么当年就没意识到呢?



3


短缺的思维坑死人


80年代初,那一封著名的公开信掀开了计划生育的时代大潮。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当年为什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


1980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公开信


政策的拟制,依赖于现实状况和统计数据,但是更重要的是决策者认知这些数据的思维方式。而当年,思维方式就是计划经济。


放眼全球,铁了心搞计划经济的国家一个个都深陷在短缺的泥潭里,一个例外都没有。


当年和美帝满世界对怼的北极熊有一个自黑的笑话,说是大BOSS寻思俺们这么牛逼的工业能力,回头每家每户发一架飞机!发飞机干什么呢?如果你家住在圣彼得堡,突然知道莫斯科有面包卖了,你可以开着飞机去排队买面包嘛!——老大哥的短缺经济尚且如此,后来断了外援的朝鲜,现在资源富得流油却搞得民不聊生的委内瑞拉,都是一样的状况。


委内瑞拉空空的货架


在计划经济里,人是不需要有什么创造精神的。因为私营的尾巴已经割掉,一切公有经济都由英明神武的计划经济委员会规划好了,社会的庞大机器已经架好,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年轻人,你们当好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活就可以了!


问题是,生产的机器就这么些,用不了那许多螺丝钉。这个问题在毛主席的时候就出现过一次。大量的年轻人口无法在城镇有限的公有经济中找到岗位,于是伟大领袖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就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总有笨蛋以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是一个思想政治净化活动,其实压根就不是。那只不过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无法在城镇中创造那么过多的工作岗位,而城镇户口所需要配给的福利又远高于农村,所以给就打发到广阔天地,让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解决生计,实际上就是又一次摊薄了农民有限的生存资源,来让这些下乡的年轻人谋个生计。


到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白纸黑字的写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


然鹅,随着81年11月上山下乡运动正式结束,这么多年以来困居农村的青壮年都要回城!而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仍然是螺丝钉太多,机器不够用,怎么办?甚至连治安都严重恶化,怎么办?


中央采取的策略是,经济上逐步改革、治安上开始严打、人口上计划生育。正是在这一个计划经济矛盾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决策者们大都只经历过计划经济的生活和决策方式,那么你就很难不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当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庞大的社会机器已经确定,就那么些个螺丝眼儿的时候,多出来的螺丝钉,就不再是资源,而是麻烦。


80年代严打,枪决布告贴满墙


当时的中国八亿人口,已经让党和国家觉得忧心忡忡,不堪重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开,小平同志倡导、长者亲自推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逐渐确立,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步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岗位,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让后来的10亿人、现在的14亿人的生活水平甚至远高于当年8亿的水平。


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不再把人限制为螺丝钉,让是让其成为一个自主决策的活的、有创造力的个体。这就是市场的本质。


而市场经济以其波澜壮阔的巨大潜力,再一次证明了纯计划方式下短缺经济思维和效能的全面落后。


但是谁也跳不出历史框架的局限性,当年的决策者们面对着大把的治理难题,实在想象不出来市场经济下人口还能是资源而不是负担,而人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



4


延迟效应有多坑


重大决策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想通过政策改变一个复杂系统的状态,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延迟。人类社会这样一个超级复杂系统,出现的延迟有时候让人绝望。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飘流在海上的水手最多时有1/3都是死于坏血病。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是,早在1607年就已经有人出版书籍提出喝橙汁是正确的破解坏血病的方法。整个庞大的航海行业,每年都是数以千百计的因为坏血病而死掉,居然硬是没有人鸟他。


到了1773年,英国海军采用改进的方式进行试验,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按理说,大英海军都已经实行并且有效了,这事儿应该很快就推广了吧?


想得美!!然后又足足过了百来年,这个法子才真正地落地生根,在商业船队中普遍执行。


换一句话说,从方法发明出来,到真正的推行开始普遍地挽救生命,到最后彻底生效杜绝无谓的牺牲,足足花了三百年。多少人头滚滚,白白的耗在里头?


正如大家所知,在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下,中国的人口总量依然在持续增长。所以相当长时间内,上上下下都觉得,哎呀,还是不行啊,还要严,还要坚持。


当年杀声霍霍的标语


这政策的效果延迟和叠加了数十年,终于显示出了和当年推行时一样的威力。当初执行国策的效果,从区域上看,执行得最果断最坚决的,要么就是国有企业和行政力量占据绝对主导的地区,比如东北;要么就是那一些主官特别坚决最后成为典型并长期坚持的县城,比如江苏如东县。


如东和如皋两县相距不远,上世纪70年代,人口均为百万左右。而如今,如东人口已跌破百万,还在降低;如皋人口数却达到143万,仍在增加。30多年的延迟和叠加,让两县相差了近50万人。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曰:政策是党的生命。国策是断不能跟摊煎饼似的翻来覆去的。经过了30年的政策延迟,铺天盖地的老龄化效应劈头盖脸的压过来的时候,英明的二胎政策及时推出。


部委认为,一旦闸门放开,全面二胎的压力可能在2016年集中释放,人民群众一准是欢天喜地生生生,就跟三亚开个免税店大家去了就买买买一样。


2016年6月的新闻里,有关部委还在乐观的预测,“全面二孩”将致年新增人口400万以上,且趋势将持续5年。然鹅,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相较于2015年1655万的出生人数仅增长了230万(2015年因“羊年效应”基数就很低,2015年同比2014年减少了32万人),只有预期的一半。


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调查,有53.3%的受访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城市,这一比例超过60%。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


换句话说,政策是好政策,就是要落实这个政策,全是我自己埋单啊!刨开中高收入群体,我们普通群众掐指一算,还是不太划得来哦。照这个架势,除非当年的计生工作者直接挂上倒挡——不生二胎,扒房牵牛——否则,人口的结构难题一时只怕拧不过来。


即便是二胎、甚至是全面放开生育限制,面对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复杂巨系统,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延迟也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让成效最终体现。


那时候,只怕我们已经垂垂老矣。



5


结语


哪里有人,哪里才有活力。留不住人的地方,必然衰落。


我有一朋友(不是我自己!!),生活在沈阳旁边的一个三四线城市。用他自己的话说,上班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查岗,工资也就两三千,反正家里有房子可以住,不存在房贷压力,隔三差五出门去吃个烤串儿下个馆子日子过得倒也滋润。现在看起来,他们的生活显然比在北上广深艰苦打拼的同龄人要幸福。


但是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等到他们的孩子成长起来,孩子所能享受的经济、文化、医疗各种各样的资源都会因为人口规模而受到限制,和享受人口红利的一二线大城市相比,将会有天壤云泥的巨大差距。


我们年轻时候偷的懒,终究要有人来还的。


今天,如果我们安于在三四线城市里舒舒服服的过日子打麻将,将来就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念书的学校升学率低、条件差。因为人口的结构和流向就在这里放着呢。


这倒是印证了米公子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留不住人的三四线城市没有前途

 


扫描郎CLUB微信加为好友,及时了解最新点评,点击分享,让更多朋友关注。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