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平常“双11”,更多含金量 | 新京报快评 ·  2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习近平主席将对秘鲁、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  6 天前  
CHINADAILY  ·  Life丨 Exhibition ... ·  6 天前  
求是网  ·  四个方面看我国绿色发展奇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跨越距离的家风“陪伴”,《儿行千里》有另一种亲近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28 21:15

正文


“儿行千里,家风随行。”传承家风,如何找到最当下的表达?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儿行千里》似乎能带来一些启发。

随着主持人何炅踏着一条“家”路走到舞台中央,第一期《儿行千里》的播出由此开始。


在节目现场,每位观众的胸前都贴有一张名牌。上面除了写着自己的姓名,还标有与“家”的距离。无论他们的终点将抵达哪里,这趟旅程的起点都是“家”。



“一守就是30年”

《儿行千里》定位于一档家风类节目,没有过多机制化的娱乐元素,力求把“家”的主题表现得干净利落。暖黄的色调、半开放的舞台、角落里明亮的光柱,为节目营造了一个温暖的谈话场域。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俗语关照着每个中国家庭永远割不断的情感纽带。《儿行千里》由此入题,每期通过两个素人家庭的故事,展示不同家庭背景下的普通人在成长道路上所接受的家教、家风故事。



每个普通家庭的背后,都有一份值得珍视的家风。节目组需要下的功夫,就是把这份“独特性”挖掘出来,呈现到观众面前。张立强一家三代致力于治沙,在其父母相识时,父亲摘下一颗舞狮的铃铛,作为定情信物赠予母亲牛玉琴,这个比钻戒还宝贵的饰物,母亲戴了50年。1990年父亲病重,治病和治沙都需要很大的开销,这让张家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邻居都会来劝我卖树,以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然而这与牛玉琴的坚持不同,她心里有着自己的原则:“树不能卖,钱也要还,我会想办法的。”于是,在植树以外的时间里,牛玉琴还带着家人为村子里的人打工,做鞋、编筐,很长一段时间后,全家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目前毛乌素沙漠已完成造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看到这样的成果,牛玉琴难掩喜色,她从身上取下铃铛,在节目里自豪地对何炅说:“现在我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了,可当这个铃声一响,我就又有了拼搏的志气。”何炅帮她系上铃铛,笑言:“这是我吃过最甜的糖。”三代人30多年的坚守,换来沙漠边缘的一座“绿色长城”,“能带着一家人像愚公移山那般地治理沙漠,靠的就是当初与老伴共同的信仰。”何炅总结道。


如今,张立强这辈人依然坚守在治沙一线,不仅如此,张家孙辈人也踏上了治沙造林之路。节目中,张立强向观众展示了两样“传家宝”:剪树苗的剪子、治沙造林规划图。他说每一次家人团聚时,大家都要一起听父亲当年接受电台采访的录音,由此来激励大家去完成父亲未竟的愿望。所谓家风传承,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从发现不同的家庭到呈现嘉宾的真实状态,《儿行千里》把家风传承的议题跟访谈的形式“糅合”到了一起:用主题联结内容、用真实联结共情。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模样,却也是最动人的模样。


有陪伴,没有距离

首期节目中的另一个家庭也很“特别”。来自湖南省宁乡市停钟村的何江,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他在去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一个普通农村家的孩子如何走向国际知名学府?不少观众对何家的教育“秘籍”很好奇。



节目中,何江最常挂在嘴边的词是“陪伴”。“小时候其实很少看到父母去打牌,也不见他们出去打工。”何江说,学习的时候母亲都会陪在他的身边。余暇时间,一家人还会围着一张四方桌,办一场小型的读书会。“有时会读最近课上学的内容,有时也会读一些自己写的文章。妈妈特别喜欢让我念给她听,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肯定。”来自于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文化熏陶和鼓励,才令今天的何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看来,“小孩子读的文章虽然浅显,但如果通过家长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意义不言而喻”。陪伴,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空间内,即使跨越距离、跨越声音,也能贴近彼此,这是家人的重要意义。



只要家人的心牵挂在一起,无论在何方都会有最好的陪伴。


就如同何江与父母延续至今、不曾割断的“陪伴”。出国8年,他每天要与父母视频,几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台下的观众也形成诸多触动。一位网友留言分享了她与孩子的故事,“在去年暑假,孩子准备参加军事夏令营。临走前,我写了一封信为他鼓劲加油。”令她惊喜的是,夏令营结束后儿子给母亲回了一封信,信的背面画着自己着军装、戴军帽、敬军礼的样子,“那一刻我知道,孩子真的长大了。”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节目从这里切入,将“陪伴”的故事从台上延展到台下。类似的人事在节目中俯拾皆是,他们或许不曾惊天动地,却能切中当代人的情感靶点,为更多观众带来思索。


节目中的故事打动了不少观众。有人因“ 为了理想不得不离乡,离开日渐老去的父母”而叹息,也有人感慨“万里视频看不尽的是思念,出现在面前的则是心安”。一档节目的影响力终究有限,但《儿行千里》以家入题,在联结家情、传承家庭等方面,都朝前迈进了一步。


家风,要有传承

来到节目现场的每一位嘉宾,都会给未来的家人留下一封信。何江把写信的对象聚焦在了他和弟弟各自未来的子女,信中他这样写道:你们的爷爷奶奶是一些懂得朴实道理的庄稼人,每当有挑战降临时,他们总能以乐天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希望你们也能将这份坚韧传承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封家书,几句箴言,关于“家”的意义得以自然生成。它不仅是前辈对后辈的期望,更具有传承家风的特殊意义:于家族的代代相传间,在成员对家庭文化的集体认同上,这样的传承对于每个中国家庭而言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如何来关照当下中国社会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组成的家庭?《儿行千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想要呈现家风,就需要节目能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观众有所触动,进而使人们从寓于其中的文化表达里移情。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对节目中的故事有所触动,意识到情感表达之于家庭的意义。有人说“刚看完《儿行千里》,有很多话想讲给爸妈听,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也有网友感同身受,“虽然没有何江那么出色,但与我儿时的记忆真是太相似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或将出现更多如同《儿行千里》这般富有人文关怀的节目,它们会与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维度的融合,无论哪一种传达,意义都是独特的。


作者:于安琪


编辑:刘鑫 王梦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推荐文章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习近平主席将对秘鲁、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6 天前
求是网  ·  四个方面看我国绿色发展奇迹
6 天前
硅谷洞察  ·  小心,你被监听了!
7 年前
设计之旅  ·  林间别墅 · 遵从内心的宁静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