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迎来
90周年华诞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建于1929年。
首任系主任谢六逸教授志在“养成本国报纸编辑和经营人才”,
“期与国外大学新闻学科媲美“
,在风声雨声和琅琅读书声中,前辈们努力以“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武装自己,“指导社会”,为国也为家;
1943
年,陈望道老校长提出将
“好学力行“
四字作为新闻学系系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广博的学识与拳拳赤子之心在那个时代是如此可贵;
1945
年,复旦大学新闻馆建成,门口悬挂对联“
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
”,从四海八荒奔来的少年终化作漫天星火,以脚步丈量世界,以文字记录生活;
1988
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新闻学系基础上扩建成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国内高校最先建立的新闻学院;
……
选择新闻学院,你们或许期待拥有新鲜的话语、独特的眼光,但如今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衍生了“新闻无学、传播非学
”的质疑——何谓“真实”?何谓“客观”?自动化新闻会有温度吗?学科行业的飞速变化带来的焦虑和手足无措可能有时会熄灭你曾经腾腾的理想之火,但如果是一群人合作呢?
“引擎”就起源于这种渴望。
2014
年11月20日,在“引擎”的第一篇推送中,我们期待
“众擎易举”
。随着“引擎”启动,我们很多对于专业学科的想法开始付诸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
期待给专业赋予更多的价值
——或归属,或成长,或理想,或智慧。
但学科本身的存在意义在于对经典的溯源,在于其信仰者的奔走,在于每一个春夏岁暮的观点难以回避的碰撞与别开生面的发问——当你们在象牙塔中求索的四年匆匆而过,当你们步入柴米油盐,
专业学习能赋予你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使你们的人生具有重量。
新闻传播学学者们穷毕生精力共同创造了一座宏伟的学术殿堂,奠定了我们所知的新闻传播学科之神圣体系,而我们,则怀着对学术和思想的敬仰之情,景从先人之道,
期待新闻传播学科的新鲜活力在互联网的沃土中蓬勃生长。
我们绝不会孤军奋战,也不会因缺乏动力而草草放弃对于这个专业的信仰。
作为线上平台,“引擎”目前有三个栏目:
「前沿」
追踪前沿新闻传播学权威期刊与会议获奖论文,
编译最新思想
以飨读者;
关注时下热点
,回顾经典著作,力求以新的理解呼应当下。
「学人」
专门生产学者与传媒从业者
访谈
,在交谈中感受学术的乐趣与学人的睿智。
「围炉」
“引擎”最新策划改版,以
学术沙龙、读书会、讲座等线下活动
的形式盼望与所有对知识怀有憧憬的学科上路者共同阅读、互相启发、论辩探讨,实现着跨越时空的学术“雅集”。
此外,“引擎”还会
不定时推出各类赠书、征稿
等活动。所有栏目推送和线下活动都会提供经费支持。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团队建设的目标,是一个
初学者学术互助组织
。在这里,
制度扁平,氛围活跃
。当你脑中灵光一闪,随时可以在微信群里发起讨论,你的同好就会为你集结。
我们盼望“引擎”能兼具少年审事的洞若观火和学者度世的目越百年。在这里,既有坐而论道的
形而上思考
,又有专业主义的
实践追求
;既有对
研究经典
的了然于胸,又有
学术创新
之努力之自觉;有理想主义之支撑,无权威主义之作派;有胸怀天下的精英意识,无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息——这便是一种
学术共同体
的价值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 引擎”所驱动的,并不是外乎我们存在的某台母体机器。事实上,这台“ 引擎”只存在于我们共探学术的交往之中,共同驱动,共同提速
。因此,
说到底,“引擎”就是我们和你们
。我们希望跑的再快点,但是,
没有伙伴的力量,远方再好也不可及
。
引擎团队招新,
主要面向热爱学术的「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
。当然,如果你热爱学术,那么年级都不是问题。有兴趣的你也可以通过以下报名:
1. 左上角 关注
复旦引擎
微信公众号,通过
微信后台留言
:姓名+学校+邮箱+手机号。
本季集中招新截止时间:
2019年3月10日
(任何时间都欢迎你的加入)
引擎出品,必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