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早餐
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财经快讯之一,每天早晨,最新鲜、最全面的财经资讯尽在财经早餐!财经大事早知道,您的贴身财经小秘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近4000只个股下跌! ·  18 小时前  
股市荀策  ·  【海通策略】全球市场流动性周观察 ·  20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这一板块,逆势走强! ·  4 天前  
财经杂志  ·  北京哪些行业薪酬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早餐

是他将上百员工变为千万富豪,又为国人买下国际米兰!

财经早餐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13 06:00

正文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作者: 熊剑辉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对股民来说,如果错过“苏宁电器”称得上人生之憾。从2004年苏宁上市算起,要是一直持有到2009年苏宁位列中国连锁百强榜首,你获得的复合收益将达到惊人的26倍,远胜股神巴菲特。而苏宁的创始人张近东,2016年还干了三件大事:买下国际米兰足球队,令苏宁线上销售突破500亿,计划打造300个VR体验馆。这位昔日中国商业奇迹的创造者,将如何布局苏宁宏大的产业未来?


小舢板起航


1963年,张近东在安徽天长出生,后随家人移居南京,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1980年,他靠着一己勤奋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放弃当老师,跑到南京一家地方国企豪威公司成了文员。

当年,张近东拿着55.8的月工资,很快对工作失去兴趣。他从小穷怕了,一眼看透这个工作没“钱”途,便跟着下海的哥哥张桂平兼职跑业务。他装电脑、安空调、代购计算机,很快赚到了10万块。最重要的是,他发现大商场卖的空调只是半成品,安装是个大麻烦。这让他看到空调和服务都能成“产品”、有商机。

80年代末期,一些企业、高校已经用上了空调这种“奢侈品”。虽然最火爆的还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家庭空调消费市场尚未启动,但张近东敢于烧“冷灶”,联系春兰空调成了代理经销商。这个选择充满风险,张近东认为,做事只要有60%的把握,就要坚决干。

1990年,张近东辞职。他看中老东家一间200平米的门面房,琢磨着想让豪威以房租入股,却被拒绝,只好付了7万的年租金。店面装修则不顺,从9月拖到12月26日才开业,让张近东极其窝火。意外的是,大冷天他竟然卖出一台空调,张近东就此认定这个叫“苏宁交家电公司”的小店必会爆火。




+


万事开头难,租金、装修款付完后,张近东连货款都所剩无几。但天大的事也难不倒他,店里有几台样机即可,他让客户先付款再进货,公司则送货上门、免费安装。人们没觉得这样做有任何不妥,免费安装却戳中了市场痛点。张近东拿着客户的钱大肆搬货,每台空调净赚1000。他很快发现,在南京这个“火炉城”卖空调堪比开金矿,一年下来,29岁的他已成千万富翁。


资金很快不成问题,货源不足又来了。当年,国有商场雄霸天下,他们通常4月到空调厂家订货,淡季则止。厂家也只好春夏加班加点、秋冬闲置产能,结果旺季缺货成常态。厂家想反季节生产,国有商场却不干,占用资金、库存不说,转年碰到个“凉夏”,注定血本无归。

但张近东认为,别人的麻烦就是自己的机会。为了拿到稳定货源,他决定破了这个“死局”。

1992年秋天,张近东在春兰、华宝等空调厂家订货会上,用颤抖的手签下5000多万反季节订单,厂家则承诺保障货源、价格优惠。转过年来,南京迎来大酷暑,苏宁却承诺以全市最低价倾销空调,顿时把苏宁的小店挤爆。

南京八大国有商场看不下去了,他们货源少、进价高,于是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谴责苏宁打价格战搅乱市场,让企业蒙羞、国家受损。他们联手逼迫厂家,企图掐断苏宁货源,厂家则坚定拥护苏宁。八大商场货源不够,打价格战没本钱,最终败下阵来。
张近东就此信了一点:只要你准备充分,机遇从来不负你。当年,苏宁销售突破3亿,“小舢板”奇迹般地战胜了“联合舰队”。



+


此后几年,张近东把反季节签约这招玩到极致,成为不折不扣的“价格屠夫”,一举坐上了中国最大空调经销商的宝座。

环顾四邻,张近东已没有对手。但很快,一场变局又悄然降临。


连锁大棋局


苏宁的爆发赶上了空调需求的大风口,但没几年,空调厂家、品牌暴增,供不应求成了供过于求。厂家发现空调不好卖,便归咎经销商,纷纷发动“渠道革命”。1997年,春兰豪掷10亿,建成3000家连锁;美的、海尔也纷纷变脸,开直营店试水,封杀苏宁这样的“大户”。

张近东突然发现,前几年还称兄道弟的厂家,转眼成了对手。苏宁今后怎么走?铺下的销售网络怎么办?他不禁陷入了抉择。

张近东始终觉得,想要创造财富,就一定要快速行动,不怕失败,跌倒了无非再爬起来。但如果一味地求稳怕输,则很难成功。形势虽然变化大,但他很快决定从批发转零售,由空调专卖转做综合家电,走连锁发展的新路。张近东还放言,3天开一家连锁店,准备开上1500家。



+


这些提法很快引发巨大争议。当时,代理批发一年能销几十亿,利润虽低,但跑去做陌生的连锁零售,能行吗?张近东对连锁懂的也不多,同行则嘲笑苏宁在吹牛。面对质疑,张近东的办法是不争论、埋头干。

1999年底,苏宁把第一家连锁旗舰店开在了南京新街口。一站式购物的新体验,很快引领了消费新潮流。人们蜂拥而至,买彩电的顺手买了空调,买空调的捎带买了冰箱,有的干脆把想用的家电全买了……张近东眼见这一商业模式靠谱,随即开始在全国开疆拓土的征程。

“规模压倒一切,速度决定命运”,张近东开店,要的就是又多又快。2000年,他以南京为中心,先将整个苏浙皖连成一片;2002年拿下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到2007年底,全国180多个城市已遍布600多家苏宁连锁店,销售额猛增至1000亿。开店速度则从2001年的40天开一家,变成2006年不到两天开一家。这年,张近东到CCTV领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主持人甚至表示“在这儿多占用您一秒,就少开了一家店”足见苏宁发展神速。

飞速开店,资金哪里来?外人看似大难题,却被张近东轻易破解:开新店只需先付200-300万的年租金,有时还能分期付款;货品以厂家进场费方式折算提供。这样开店就赚钱,很快就盈利,积累出租金就能马上开新店。如此循环往复,一个覆盖全国的家电连锁销售网,就这样被张近东编织完成。



+


高速发展、稳定盈利,苏宁拥有资本市场难以抗拒的魅力。2004年7月,苏宁电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有趣的是,别人上市都只是象征性地敲一下钟,张近东却是狠狠地敲下去。他是故意的,他就是要让整个资本市场知道——苏宁来了。


“美苏”争霸


早在1999年,张近东就预言:“谁掌握了零售渠道,谁就扼住了市场的咽喉。”这话当年看太狂,事后看太强,苏宁在“终端为王”的时代完成布局,拥有了强大的盈利王牌。不幸的是,比张近东更具野心的人同样看清这点。这其中有大中、永乐、百思买(Bestbuy),而最强劲可怕的对手,则是国美的黄光裕。

1987年,黄光裕率先在北京珠市口挂出国美的招牌;2000年,苏宁在北京的第一家店方才开业。黄光裕显然将苏宁视为后来者。他霸气十足,2004年就成“胡润百富榜”首富,每提及苏宁,只是不屑地认为它是国美模式的拙劣追随者,必欲击之而后快。而张近东温情十足,谈到国美多表示,国美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苏宁不容懈怠。人们认定,“美苏”之间必有一战。



+


生意场不相信眼泪。心高气傲的黄光裕很快让张近东知道,“兵临城下”是何种感受。

2005年7月,国美南京新街口店开张,黄光裕亲临现场助阵。这是国美在一线城市的最后落子,攻取苏宁“根据地”的意味不言而喻。它不仅与苏宁旗舰店仅百米之遥,更是号称“三年不盈利”,以彻底打垮苏宁而后快。

不过,黄光裕的野心是打垮所有人,苏宁、永乐、大中皆为“猎物”。在资本并购方面,黄光裕更具野火般的侵略性,2006年率先出手完成对永乐的收购,使国美与苏宁之间迅速拉开差距。从门店数量、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看,国美都是苏宁两倍,占据压倒性优势。

张近东当然不肯坐以待毙,2007年的大中并购战中,他率先出手,以30亿收购价完成谈判。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眼看苏宁和大中要签字,黄光裕却甩出36.5亿横刀夺爱,再次将苏宁甩出一大截。

并购大战让张近东倍感受挫,不免检讨自己在资本运作上太过稚嫩,只能立足于将苏宁自身做精做强。

此时,黄光裕俨然已成“武林盟主”,声称要“打到苏宁与国美合并为止”。张近东则爆发出最强回应:“我们从来没怕过谁,不表达、不张扬,不等于没有能力。苏宁如果做不过国美,不用收购,我白送给你。”

两家互不相让,门店竞争则更趋激烈。人们大都认为,张近东遭遇黄光裕实乃人生不幸,国美优势大定,张近东或许会成永远的追随者,苏宁被收购也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这不过是人们的错觉。2007年胡润零售富豪榜上,张近东以370亿身家首次超越黄光裕,成为零售榜首富。国美虽然拥有1200多家门店,远多过苏宁的700多家,但单店产出却落后苏宁765万元。苏宁当年的净利润也比国美多3亿,足见张近东卓越的经营能力。

黄光裕并购后笑傲江湖,张近东则闷着头苦练内功。2006年,苏宁投资8000万打造新ERP系统;2007年,又建成北京物流基地;同年,再与IBM签下3亿元信息化大单,全面实现人力、绩效、财务、物流、供应链、客户服务的整合信息化,精确到足以管理每根“毛细血管”。相对来说,完成并购的国美需要整合永乐、大中的信息系统,实际上更费劲。

重金打造的物流和信息流,让苏宁更快更强。苏宁将信息系统与上游厂商对接,直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点上,张近东犹如一位耐心的马拉松跑者,他知道吃“兴奋剂”没用,踏踏实实苦练内功,再加上时间与耐心,便一定会赢。

机会很快来了。2008年11月,“黄光裕案”的消息传遍全国,人们认为苏宁大败国美的良机来了。但张近东却无比沉默,既没有发表任何不利于国美和黄光裕的言论,也没有联合供应商实施打压。他紧急开会,告诫员工要谨言慎行,“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诋毁别人的基础上”。



+


张近东的儒雅之举,赢得了人们的盛赞,同时令人大感意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张近东打压国美没有丝毫益处,“美苏”的供应商高度重合,国美崩溃势必让供应商浮现大面积坏账,反过来会收紧对苏宁的账期。张近东的做法充满智慧,既保护了家电连锁行业不受冲击,又赢得了儒雅厚道的盛名,实属难得。

张近东成为这场残酷竞争的最终赢家,苏宁股票当月大涨30%,但他似乎并不高兴:“好像别人跌跤了,我们才跑第一。我觉得企业发展不能乘人之危,最终还是靠自己。”


管理智慧


如果从2004年至2009年你能一直持有苏宁电器股票,所获收益将达惊人的26倍,远胜股神巴菲特。而缔造出如此企业的张近东,显然有着超乎寻常的管理智慧。

经营企业,首重用人。张近东用人,最重理念。他注重热爱公司的“事业经理人”,不喜欢专业却冷漠的职业经理人,要求做事业能同呼吸、共命运。他要求员工人品好、重团队、要敬业,能力方面适度即可。因为能力适中、作风踏实的人,苦点累点反而会不抛弃、不放弃;太聪明的人,张近东则“不需要”。

如此理念,使得苏宁用人不拘一格。他们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学生、下岗工人专场招聘,入职后就不惜巨资培训,为此耗费数千万。张近东认为,人才比资本更重要,培训财务上是成本,经营上是投资。长期坚持,必有厚报。

对员工,张近东懂得以情动人,充满人情味。创业之初,一出国他就会搬回几箱国外紧俏商品分给员工,聊表心意;逢年过节、员工结婚,则不忘礼金红包,连“六一”也不曾遗漏;过年时,回乡车票是难题,他就安排专职部门帮解决;老员工和骨干得了重病,他还专门从北京、上海请专家来会诊;他甚至会过问员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这在一般民营企业中难以想象,但张近东要的就是这种家庭式氛围。

除了动之以情,张近东还是个精细人。按规定,苏宁每月15号发工资,张近东却发现,有时财务会因为15号是假期延误一两天。所有人不以为意,张近东却批评财务:为什么就不能提前两天发工资呢?这种小事都为员工尽心考虑,有人就此认定:张近东是个值得追随的好老板。



+


对管理层,张近东更是深谙“共患难,同富贵”的道理。苏宁上市前,他的股权就被稀释到48%,大部分用来奖励公司管理层和元老;上市后,他的股权进一步稀释,2007年搞“造富计划”,拿出大笔股权,批量制造出上百个千万富翁。在张近东看来,企业家“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不足取,“有财大家发”才是公司正道。

张近东对事业和财富的大气格局,感染了大批苏宁高管,大家只觉得这么好的企业要做不好,会没面子、不应该。张近东则参透了财富本质,企业发展靠团队,价值共享靠激励。他把股权分了那么多,却在2006年成了A股市值第一人,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如何将财富越分越多的道理。

这样的老板成工作狂毫不意外。张近东自创业起,过的就是全年无休的日子,干到凌晨是家常便饭。这把高管、员工也拖入了不眠不休的征战中,出租司机都知道,南京苏宁总部深夜能趴到活。张近东则明白,市场和对手不等人,他必须催促着18万苏宁人奋力快跑,以免被最残酷的对手击垮。即便张近东不畏惧任何对手,也一直在赢取胜利,但这无法成为他休息的理由,他也已将工作视为乐趣。

张近东对细节和执行力要求极高,这使得苏宁等级森严,颇有军队式战斗力和科层管理架构。高官们要求统一穿黑色西装,食堂也分为高管、经理、员工三个等级。这让张近东在富有温情的同时,又拥有绝对权力。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只要张近东出现在公司电梯口,里面所有人都会跑出来给老板腾位置。

这种纪律和严谨,让苏宁连锁的标准化快速复制未能成为一场管理灾难,一天在全国开出52家门店的超强战力并非浪得虚名。但张近东知道,科层制将使他困守公司权力的最顶端,如何应对更复杂变化的新时代,将充满未知变数。

这看上去好像不是问题。但很快,时代的新挑战再度袭来,它要求苏宁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崛起。


鏖战京东


2012年8月30日,京东董事长刘强东突然在微博上放言,声称接受张近东挑战。原来,张近东之前放出狠话:如果京东增速超过苏宁易购,“我就把苏宁送给他”。刘强东就此在微博上立下“赌约”:会拿出赢得苏宁股票中的1亿股,赠送给转发微博的网友!网友自然看热闹不嫌事大,苏宁和京东就这样碰撞在一起。

战胜国美后,张近东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但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却骤然崛起,无情蚕食家电连锁市场,让张近东猛然惊觉。他敏锐意识到,随着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商时代正全面到来,便在2009年果断将苏宁易购上线。

2011年,京东销售额突破300亿的数字,则让张近东大受刺激。虽然仅占苏宁销售额的30%,但京东每年100%以上的增速表明,两年后京东就会超越苏宁。而苏宁易购2011年59亿的销售额依然不温不火。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涌上张近东心头:这是个比国美更可怕敌人。

张近东意识到:苏宁与京东必有一战。于是,他悄然前往美国取经,把沃尔玛、亚马逊、百思买等行业巨头和IBM、Google、Facebook等IT领袖全走一遍,回来又力邀华为、腾讯等技术巨头支持,集中力量干一件事:为苏宁易购做最充足的技术准备。

张近东认为,做企业就是要“以不变应变”变的是前沿技术,不变的是商业本质。互联网最大的转变就是提高流通效率,所以他又默默筹划出全国12个巨型物流中心,要将苏宁打造成“亚马逊+沃尔玛”的超级合体。



+


如此宏大布局,张近东不惜以破釜沉舟的姿态烧钱,以赢取这场争夺未来的胜利。2012年7月,苏宁宣布实施史上规模最大的47亿增发计划,结果引发惨淡的市场反应,仅弘毅投资认购12亿。众多曾在苏宁股票上大赚的机构不仅对增发毫无兴趣,还上演“出逃苏宁”的砸盘戏码。他们认为,苏宁家电连锁的商业模式走到尽头,转型电商风险巨大,更不打算“雪中送炭”。于是张近东自掏腰包认购35亿,但因为机构砸盘,苏宁股价从12块跌到6块,市值被腰斩。

越是如此,越能看出张近东豪赌电商的决心。商界老手发动战略转型,从不打无把握之仗。熟悉张近东的人则感觉,这一切,极像当年苏宁为超越国美所做的周全准备。很快,他直接喊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口号:有苏宁的地方,就要有苏宁易购。


人们很快看到苏宁易购发生巨变:品类全面扩充,商家大量入驻,物流数据流改善。竞争对手则毫不留情地对苏宁展开“压力测试”:他们先在苏宁易购网站下单买手机,又打400客服电话取消;接着再打400客服要求恢复,并要求去指定门店取货;最后到门店再次取消订单……如此折腾,苏宁的系统竟能自如应对,足见其系统健壮性非一日之功。

2012年8月,当华少在《中国好声音》中连珠炮般地“感谢苏宁易购”时,刘强东开始在微博上公然叫阵:从15日上午九点开始,京东所有大家电都要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
“苏东大战”就这样骤然爆发。

面对挑战,张近东没有亲自发声,苏宁易购副总裁李斌强势回应:易购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否则给予消费者两倍差价赔付,苏宁一定会帮刘强东提前、超额完成减员增效目标。

鼓噪之下,两家电商访问量开始暴增,一度导致网络瘫痪,很多大家电随即挂出“缺货”标记。苏宁便搞出线下联动,喊出“与京东比价”,意外拉动了销量。苏宁易购则在此战中声名大噪,最高单日销售额突破3亿。连苏宁股票都咸鱼翻身,一度被拉至涨停。

表面上看,“苏东大战”似乎是京东挑起,实际上苏宁早在4月就开始备货,并仔细分析过对手的成本和规模,一切有备而来。9月,苏宁意外发起“反攻”,再度启动3C产品大促。但国家发改委很快介入调查,认为活动涉嫌价格欺诈,参与电商都挨了批。于是双方都声称胜利,偃旗息鼓了事。

一场大战下来,让张近东认定,
企业还是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而不能靠“微博大战”。这场价格战,无非是一些资本为冲击对手搞出来的,苏宁坚持打持久战,对方根本拖不起。“沃尔玛+亚马逊”模式虽然前无古人,但苏宁要做的就是标杆。



+


在张近东眼里,当时的京东与苏宁不在一个量级,苏宁最大的对手是阿里,京东不过是“小孩子”。

有时,阻碍成功的或许不是对手,恰恰难以抗拒的大趋势!不幸的是,趋势恰恰不在苏宁这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让苏宁这辆“盈利飞车”戛然而止,净利润罕见大幅缩水,2013年三季度还收获了第一份亏损季报。一时间,唱衰苏宁“转型失败”、“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声音不绝于耳,仿佛苏宁已破产倒闭。

对此,张近东依然沉稳,“经济增长都会起伏,只不过现在经历波谷。只要挺过这阵,新增长周期又会到来”。


“笨”苏宁


张近东知道,经济低潮固然可怕,但优秀的企业从来都敢于逆势而起。他不是没抓住转型电商的大风口,但昔日线下的成功难免成线上的障碍,令苏宁陷入“左右互搏”的困境。此外,线下的损失很确定,线上的盈利却不确定。苏宁苦痛的尽头在哪里,一时谁也看不清楚。

张近东则坚持着对未来的看法,那就是发展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零售业态。为此,他不惜将公司更名“苏宁云商”,打算奔着O2O模式走到底。理论上,苏宁O2O模式大有可为。有人设想,苏宁实体店可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可以边卖电器,边帮着办缴费、收快递,提高用户黏性。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苏宁缺乏“互联网基因”。比如刘强东常在微博炒话题、带流量,但张近东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身份,却不能这么做。苏宁少有爆款和话题,甚至自建物流做到了“半日达”、“急速达”,却宣传不到位,远没有京东深入人心。张近东也承认,比起互联网企业搞噱头、吸眼球,苏宁要“笨”一点,但他相信,很多消费者还是会喜欢踏实的“笨苏宁”。

因为“笨”,所以苏宁的成本很难下来。张近东始终认定电商成本并不低,好的供应链、后台、物流都需要大投本,不卖假货、老实纳税更难盈利,而苏宁易购一开始就带着线下规范经营的基因,结果老实孩子总吃亏。国家在电商领域的立法有过程,所以政协委员张近东少不了交提案,像电子发票、信息安全、加强电商征税、打击假冒伪劣、推动绿色物流等等提了不少,结果却引发非议。这种做法算商战吗?显然也算。但不法电商能盈利、守法电商却亏损,这其实没道理,对社会和消费者也没好处。守法是公平竞争的基础,电商领域其实需要更多的“阳光提案”。

执着、踏实的张近东不热衷投机文化,只相信劳动、积累创造的价值。苏宁转型虽难,但在2014、2015年重获增长,收获了8亿的净利润,线上线下订单都大幅增长。这对于不追热点、不造概念、苦练内功的苏宁来说,更显可贵。张近东则将心得归纳为:“看得清趋势,耐得住非议,找得到路径。”

京东和苏宁依然少不了口水战,刘强东甚至重提“赌局”。他微博上声称2012年京东增速120%,京东上市时人们才发现实为96%,远低于当年苏宁易购210%的增速。自然,刘强东也不会去兑现什么“分股”的承诺。

但马云却看中了苏宁的宏大价值。2015年8月10日,就在刘强东新婚之际,阿里与苏宁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消息一出,震撼业界,显然阿里更懂得如何制造话题、炒作时机。



+


张近东声称,他与马云只见了两面,就“心有灵犀,所见略同”地敲定合作。马云则表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企业都活得辛苦,不如结合起来,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两人商量的并非风口,而更关注于如何成为造风者。阿里的大数据,结合苏宁的大物流和众多店面,显然对京东构成压力,苏宁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也将就此打开。

然而,这远非张近东的底牌。鲜有人知道,苏宁在商业地产上是堪比万达的地产巨头,土地储备远非互联网企业所能想象。

早在2012年,有消息称苏宁在全国拥有30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略逊于万达的3900万平米,已建成的商业地产则遍布全国一二线城市。张近东两条腿奔跑,既做商业地产,又在电商强力突破。人们很少听他谈及苏宁的地产生意,但他并不讳言,未来商业地产或许会成为苏宁的又一主业。

实际上,苏宁置业已成商业地产的隐形巨头,如今已成功开发2000万平米的项目,打造出苏宁广场、苏宁电器广场这样包括购物广场、旗舰店、写字楼、酒店、公寓的城市综合体。这一领域,万达才是苏宁对标的主要对手。



+


至于苏宁购买江苏舜天、意大利国际米兰等足球队进军体育产业,打造VR平台,涉及消费金融等等,不过是张近东继续为苏宁无限可能的未来布子。有时,人们根本看不懂他究竟在干什么。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行事犹如巨人,不动则已,真正迈出大步时,便会震动山河。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财经早餐今天的回复关键词是:房价年底适合买房吗?专家建议不要纠结于价钱,该买还得买!那么各地楼市价量走势如何了呢?财经早餐特别统计了多个主要城市楼市实时价量数据。点击公众号界面左下按钮,文字或者语音回复房价即可。




财经早餐(微信号:Femorning)每天早晨,最新鲜、最全面的财经资讯尽在财经早餐!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电话:13326612916,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