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价格大跳水!降至200元,网友:终于等到了…… ·  3 小时前  
青岛日报  ·  价格大跳水!降至200元,网友:终于等到了…… ·  3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出行请注意!宁德这条路将封闭施工 ·  昨天  
广告文案  ·  星巴克,重回一个定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于是之中行与思的交织——评《于是集》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 2024-09-10 17:45

正文

梅剑华 著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08-01

文| 吴芸菲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去年11月下旬,梅老师发来一本随笔集初稿,嘱我给集子想个名字。当时集子的名字是“越界之思”,算是眼下问世的《于是集》的前身。起书名需要灵光和巧思,我和这些能耐绝缘,但好奇心作祟,还是一口气读完了稿子,胆儿肥,就收录的篇章编排提了些意见。怎料想,梅老师和责编罗庆老师按建议重新修订书稿,到正式定稿发排,已是今年1月。过了近半年,集子才得出版。可以说,这本集子是在这些来回往复的过程中定型的。


我还记得,去年12月初的一个中午,梅老师约罗庆老师、子依和我在鼓楼附近的一家淮扬馆子吃饭,饭后移步至隔壁的鼓西33改稿。之后春天的某个中午,也因这本集子,我又在同一家馆子结识了江湖儿女刘翔老师、秃顶协会会长朱岳老师和影评人梅雪风老师。每次小聚都是梅老师买单,无一例外。


这些对我当然都不是无关痛痒的琐碎小事。细说起来,我是因这本集子才和梅老师熟络起来的。这并不是说,此前就毫无交集,而是说,我对其人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理解。事实上,我们在2017年秋天就认识了,彼时,我刚去首师大读研,梅老师还是哲学系系主任。第一次见他是在入学后系里组织的第一次讲座上,吴增定老师讲《现象学与谱系学:尼采哲学的双重面相》,现场人满为患。我一眼就留意到人群中一个戴帽子且眼神炯炯的人,心想,这人肯定很聪明。7年过去,论为人为事,论重情重义,梅老师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


这样的品性构成了这本集子的精神底色。对这底色作一番人类学意义上的追索,应该是件好玩的事,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在不同场合听梅老师谈起他未来的写作计划,其中一项是写龟坪河的人与事。梅老师在后记里说,“偏远山区十八年的生活经验是我的精神后援”,依我浅见,这部未来之书或可破译其精神底色之密码。


和去年相继出版的两本大部头专著《直觉与理由》、《即物以穷理》不同,这本《于是集》既非高头讲章,也非随笔漫谈,而是凝结了梅老师本人多年学院生活的的行思集。第一部分“读书”和第二部分“追忆”是大宗。读文集的好处是能看清作者的系统思考是怎么生长出来的;也更活泼更少修饰,更能看出作者的真切思考,见情见性。这些思考围绕意识、智能、因果、自我等问题展开,与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接壤乃至交织,在各门学科普遍画地为牢之时,收入集子的这些书评、短议、对话和追问为爱思考的同道营建了共同讨论的平台,而这本就是“哲学”的应有之义。


处于该平台中心地带的则是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分合关系。考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锚定哲学的位置,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收拢在有感之知的领域,非这篇小文所能为,也非本书所欲为。但这些思考的确会把我们引向这一根本问题。收入本书的短论当然不意在就此作出回应,毋宁说,它们呈现了相关领域的思考动态,为读者自行思考做足铺垫。比如,《一次被忽视的因果革命》一文概述了朱迪亚·珀尔在因果推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等方面的思考,用科学方法追问因果关系,他认为,人类智能比人工智能优越的地方在于前者具有因果推理能力。好奇多思的人难免停留于此,开始忖度珀尔的判断有无道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何在?具体来说,需要琢磨的是人/有机体和电脑的区别,而非人脑和电脑的区别。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改善人工智能的水准、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诸如此类。有意思的问题也许是反过来的,即,通过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更适切且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说回珀尔的论述,远更艰巨和繁难的问题也许是:除了科学方法之外,也就是建立因果理论之外,我们还能怎么来理解因果概念?


若说这本集子哪儿读来不大过瘾,大概是书评和议论部分略为平铺直叙,缺乏辩论深度,不大能看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述”远多于“评”。好在,这份节制放怀旧文章里格外妥帖,第二部分“追忆”和第四部分“行动”我读得最兴味盎然,这两部分最见梅老师的心性,若用一个字概括,我会说是“淡”。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恩怨情仇、芜杂琐屑被悄无声息地一笔带过,甚至销声匿迹,深藏于心。这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气量与心胸,像极了入秋后北京的天空,高远辽阔,清透通达。是为江湖儿女。


我对“侠”的理解,从不来自金庸小说,而是来自梅老师。巧的是,他习武。印象中,他家里放着一杆红缨枪,忘了来历,估摸着和他家乡秭归脱不了干系。之前也在微信群里看过一段他打拳的视频,在一片光秃的田里,少年模样,身手极佳,可惜至今都没现场看他和人过招。唉唉,论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要说我最感到遗憾的,非错过教头餐厅莫属。


嘉映老师把哲学活动理解为“通过说理达乎道”。智性上可以致力于追求得更远,可精神上不见得要通过文本学得更深,因为所谓的道、精神更多跟经验连着。就此而言,与其通过文本反复钻研,最后达致深入的体会和感知,还不如扩大经验面和知识面,在此过程中同样能达乎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到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修炼,梅老师是我的老师。


这是为“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往期推荐



荐书|梅剑华《于是集》——一切诚念终将相遇

梅剑华:人工智能会重塑哲学吗?

梅剑华:他为这个日趋窄化、技术化的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可能

梅剑华:ChatGPT之后会怎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