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美妆行业竞争走入了下半场,行业内卷严重,竞争白热化让行业加速洗牌。
在此背景下,资本对企业的态度也逐渐趋于理性,2024年“节奏放缓”更是成为行业共识。
2024年8月,美妆投融资市场表现如何?有多少家相关企业获得了投资者另眼相看,它们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据《美妆头条》新媒体不完全统计,8月份仅8家美妆相关企业完成融资,融资金额近8亿元。
美容平台是指提供美容相关服务、信息、预约等功能的在线平台。随着中国美容市场的增长,平台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美容服务体验。
8月份,就有三家美容平台被资本看上。
美容和健康市场平台Fresha已从摩根大通获得3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06亿元)的风险债务融资。
据悉,Fresha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允许用户通过预约、定制当地企业美容机构包括沙龙、水疗中心及理发店等提供美容服务的美容服务提供商。
印度健康美容平台Kindlife获得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92.88万元)A轮融资,
该平台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为印度消费者提供营养、美容和保健产品的初创公司,利用专有的AI技术,帮助Z世代消费者选择个性化的护肤和健康产品。
专注于植发、护发和远程医疗的平台Great Many宣布完成3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61.51万元)种子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Brand Project领投,Midnight Venture Partners和Tonic Ventures参投。据悉,Great Many由Heyday联合创始人Michael Pollak,以及雅诗兰黛前高管Steve Klebanow创立。
此外,洗护和青少年不只是在国内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国外相关品牌也被资本盯上。
印度DTC护发品牌Moxie Beauty在由Fireside Ventures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7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466.12万元)的资金。
新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加强Moxie Beauty的产品创新和研究,部分资金还将支持其开发专门针对印度发质的产品,旨在填补印度日益增长的护发市场的空白。
英国美妆品牌提供商Indu在八月份宣布完成种子轮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Indu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为青少年提供无害且适合其肤色和皮肤类型的美妆产品。其产品包装设计考虑到了可持续性,品牌理念得到了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广泛共鸣。
从《“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据智研咨询,2023年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增长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合成生物学迎来了一股投资热潮。据智药局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合成生物领域完成39笔融资。
8月份,合成生物依然成为吸金赛道。
微元合成完成超3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京国投基金,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 。
据悉,微元合成是一家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商,致力于使用低碳、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各类化合物,应用于医药、日化、农业、食品、饲料和材料等领域。
衍微科技8月份也宣布完成超1.5亿元A轮融资,由清控金信、亦庄国投领投,红杉中国、峰瑞资本等新老股东跟投。
衍微科技成立于2022年,以红球菌等独家掌握的高效非模式菌为底盘,构建独有的高效基因改造工具箱,多种原料的生物合成表达量达到全球领先,山东工厂投产至今,农业、油田、日化板块的客户均取得重大进展。
除了合成生物,重组蛋白在8月份也成为关键词之一。
美琉生物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由四川荣乐投资领投,杭州西湖科创投跟投,投资额尚未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美琉生物成立于2023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并具备量产能力的合成生物学公司,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重组三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超功能类人源胶原蛋白、L-氨基丁酸、L-肌肽、肌醇。团队在创业之初就储备了50余种产品,覆盖医美护肤、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基础材料、饲料、农化、替代蛋白、宠物食品等多个板块。
过去几年,一些美妆品牌通过大量的营销投入迅速崛起,但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已难以持续。
因此,投资机构在选择项目时,更喜欢具有韧性的品牌,不再“流量论”,而是综合性看待品牌的产品线、商业路径、市场前景、竞争格局、研发力等综合信息。
投资大师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长长的坡。”如今的美妆行业就如同长坡厚雪一般,发展之路虽铺满鲜花,但也伴着荆棘丛生。
但在冰封的大地之下,仍有春意萌动。
比如2024年化妆品市场纵然起起伏伏,但依然有不少美妆企业坚毅前行,释放着积极信号,追逐属于自己的荣光。
毕竟美妆市场是一个坡长雪厚的赛道,虽坡道很长,但希望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