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史图书馆
一个建于云上的大学科学史系,系里无师生之别,图书馆是唯一的导师。我们的网站:https://www.histscilib.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交通广播  ·  多彩非遗庆新春 | 瑞蚨祥:一针一线见证传承 ·  2 天前  
晨报平遥  ·  平遥油花花:舌尖上的幸福花 ·  3 天前  
晨报平遥  ·  平遥油花花:舌尖上的幸福花 ·  3 天前  
四川观察sctv  ·  大年初六逢立春,立下一年好光景 ·  4 天前  
奔腾融媒 都市全接触  ·  非遗贺新春|袅袅香韵 古法制香传承匠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史图书馆

我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经验

科学史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6-24 09:21

正文

这篇文章好像是我承诺要写的。 但我记不得是怎样承诺的,可能是我以前在公众号上立过flag,或者是我对自己约定过发完两篇或者三篇论文后要分享一下经验。 更可能是我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欠了一笔债,而写这篇文章是还债的一个方式。
总之废话少说,看干货:
目录
  • 引论:写论文是一件“爽”事?
  • 投稿与期刊选择
    • 顶刊投稿: 只有名校才会教的技能?
  • 被要求“找个native speaker”,怎么办?
    • 中译英还是直接写英?
  • 写作阶段:学术论文的“八股”
    • 导论和问题域:把结论放到导论里
  • 反馈:你最需要的东西,但是有人给不了
    • 如何得到好的反馈?
    • 如何给别人好的反馈?

这篇文章有一万字,建议你慢慢来。

引论:写论文是一件“爽”事?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但我还是觉得写期刊论文是我读博近四年的时光里最“爽”的事情。四年四篇论文,每一篇都像是一次历险,一次次卡壳,一次次删掉重来,写一篇文章掉一层皮。但是历险结束,你又比出发时的自己强大了不少。我喜欢这种时刻迎接挑战的刺激感。相比论文而言,写很多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不费脑子就能写很多字,也能得到不少正反馈,但这样下来并不觉得充实。
上上学期听Mary Beard的一个演讲,讲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典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她说我们学习这些,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热爱这个那个研究对象本身,而是因为研究它们是具有挑战性的。(原话大概)We study it because it’s challenging. 我深以为然。
我这里所说的历险是针对自己而言,不是指对于知识或学术界而言。就像一些研究讨论的那样,我们对于研究过程的比喻,“探险”,“探索新大陆”、“填补空白”等等,都是殖民主义的遗留。我不认为我做的事情是探索新大陆,本来就没有什么新大陆。我只是尽一切所能让自己常新。
期刊论文的工作开始和终止非常明确,这也是我比较舒服的一点,写完一篇是一篇。博士论文和随后的出书都是长线作战,真正的结论可能要到几年后才定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完成意味着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开始思考新的课题,而思考新的课题的时候,过去锤炼过的思想和结论又会浮现出来。
我这几年完成的论文如下。顺序是写作顺序,不是刊出顺序:
第一篇:"When Jupiter Meets Saturn: Aby Warburg, Karl Sudhoff, and Astrological Medicine in the Age of Disenchantmen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85, no. 2 (2024): 321-355. doi:10.1353/jhi.2024.a926151.
Open Access version: https://europepmc.org/article/PMC/PMC7615932.
这篇文章是硕士期间一篇论文改写成的。彼时我也刚开始接触英语学术写作,几轮修改里最难过的是语言这关,后面还会详细讲。
第二篇:“Colouring Flowers: Books, Art, and Experiment in the Household of Margery and Henry Power,” co-authored with Christoffer Basse Erikse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56, no. 1 (2023): 21–43. doi:10.1017/S0007087422000474.
起源于图书馆里的一个偶然发现。因为是合作,所以算是我写得最开心的一篇,中间趣事一箩筐。
这篇论文后来被早期现代女性与性别学会(SSEMWG)授予了2022-23年度的最佳文章奖(Best Article Award)。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选自该年度发表的历史学、文学、艺术史等各个学科涉及早期现代性别的期刊文章。
第三篇:“Microscopy and the Signatures of Plants in Early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in Images and Institutions: The Visual Culture of Early Modern Scientific Societies, ed. Katherine Reinhart & Matthijs Jonker, Brepols (accepted, forthcoming 2025).
文章比期刊论文稍短一点,是我博士论文一章的节选的节选,前年参会后给了edited volume,预计明年出版。
第四篇呢,还没投出,上周刚刚完稿。这篇文章是我写过最长的期刊论文,15000词,而且尝试了一种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周围也几乎没有人使用过的行文方法,是长时段里多个“不合时宜(anachronistic)”的case的交叠写作。做历史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写作的困难之处所在。
这篇论文的材料本来两年前已经找到了,结果今年再看又有新发现,三月份又去几个图书馆跑了很多趟。写作阶段更累。为了这篇论文我连续两周没有休息,基本每天写作五小时。给系里研究小组同事们发出去的那一刻真的是筋疲力尽。那时候我的唯一愿望就是以后(一秒钟之后就想不行还是改成今年吧)再也不要写期刊论文了。但是歇了几天后和导师、同事讨论得到了更多灵感,不知不觉脑子里又都是和这篇文章相关的内容。晚上听的音乐会是Ravel版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我听的时候就在想,音乐和图画中的时间性有什么区别呢?回来又补了几笔。
至于明年写什么,我大概有一些计划,要么修改一些已有初稿的文章,要么基于我去年在柏林发现的新材料新写一篇。总之我不准备一年写超过一篇新文章。我经常被导师吐槽手里进行的side project太多。在硕士和博士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有个写proposal的爱好,没事就计划这个新项目那个新项目要写。现在回过头来看,里面很多题目根本没当年想得那么有意思,说白了完全不值得写,幸好没写。还有一些题目有趣也值得写,但我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人选,还不如开一个proposal店把这堆项目卖给其他人。到最后,自己写出来的才是真正值得写的东西,真正值得写的也一定会写出来。
我这几年大概摸清了我想怎样发表:像 导师和很多我尊敬的教授一样, 发表数量不用多,但是要写有分量的文章,发有分量的期刊,而且每篇文章都要有所不同,不能是一个领域一个方法换几个case来回用的那种。
所以,你看到的这篇经验帖是一个恰好喜欢论文写作的人写的。我不准备隐瞒这一点。关于写作中的种种状态和心路历程,我们彼此可能能理解一些,也可能并不互相理解。那又怎样呢。
我能分享的是一些实用技巧、内部消息,自己归纳出的经验,对于不了解这一行当的人来说,你可以了解一下英语学术界运作的一个侧面。对于已经在写作道路上的人来说,希望我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也希望你身边有更好的导师,能比这篇文章给你更多的帮助。

投稿与期刊选择
我准备从投稿谈起。假设你手里已经有了一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章节,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准备拿去投稿,那么期刊选择就是最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个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如何修改。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问你同一个领域的导师、同事。大家聚在一起时,我们最经常讨论的就是什么期刊审稿速度快,什么期刊编辑很龟毛,Open Access怎么操作等等,有一个人最近发了或者投了一篇新文章,大家就可以从ta哪里知道这个期刊的运作状态。有一些丑闻也要注意,比如某个著名现当代史期刊的编辑曾经在推特上发表歧视非英语母语者的言论,这个期刊就从此被我记上了黑名单。
但是身在国内的同学可能身边并没有投过英文期刊论文的人可以请教。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一个基本的标准是你平时阅读、引用的文章都来自哪些刊物,你喜欢的学者都在哪些刊物上发表过。你的刊物选择决定你的读者,你希望什么样的人读到,就投给什么样的期刊。
投自己认可的期刊是最重要的,不用觉得自己是学生不敢投,不像国内,英文期刊并不会管你是学生还是教授。也不用觉得知名期刊一定比小一点的期刊更难投,事实还真未必。我一位同学的文章就是被一家相对小的期刊拒稿后,反而被我们领域的顶刊看中,几轮修改后成功发表。
如果你想提升中奖率,我觉得最好的办法不是选择不知名的期刊,而是首先选择和自己研究方向最适合的,最好这个期刊上以前发表过和你的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相对选择每年期数较多(最好不少于4期,即季刊频率),每期文章数量较多的期刊。
打开一期搜一下作者们的profile,如果经常有作者是博士生、研究生,也说明这个期刊比较入门者友好。科学史领域的Notes and Records就是这样一个高声誉又学生友好的期刊,身边不少同学都选择在上面发表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很多是硕士论文改编而成。
投给一个你从来不读的期刊一般不是好选择,即便他们向你约稿也要谨慎,不了解的话很容易被期刊的运作把戏唬住。尤其是现在英文的Open Access期刊名目繁多,每个看起来都有这个刊号那个index好像很正式一样,但有的只是名字叫journal,打着学术期刊的名号来吸引投稿,内部运作更类似于博客或杂志,没有正规的编辑和同行评审流程。更坏的可能是predatory journal.
有的的确是正规出版的期刊,但是是你没听说过的地区、学社的刊物,这种也要谨慎一些,因为这意味着你发的文章你的同行很可能找不到、读不到、引用不到,你无法通过这个期刊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影响。而且这些期刊也未必比主流的期刊门槛低。相反在Notes and Records这样的期刊上发表,只要你的文章质量本身过关,就会很容易得到读者的积极关注,不用担心可见性的问题。
现在很多内地和港澳台的机构都开始办英文期刊,这其实也是办刊的人应当考虑的事情:这些英文期刊真的能被相应领域的国际学者读到吗,还是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研究中国的外国人在读?开社交媒体账号、开博客,到会议上进行推广,多展开国际合作,提升一个期刊可见度和声誉的方法很多,这些工作比拼命约稿更重要。
什么样的英文期刊是好的期刊?不同于理科、社科等领域,我们做历史的人基本很少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这种事情,因为关注了有什么用呢,这个学科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差不多低,跟Nature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由于历史学下面分支领域众多,一个领域非常厉害的刊物另一个领域的人根本不care,这种事情也不少见。
所以到最后,期刊好不好还是要看同行的口碑。期刊的历史(不是说长短,有些新创期刊同样在领域内有很高声誉)、编委会成员、在国际同行中的声誉,发表的文章质量,以及是否发表过对这个领域有重要意义的文章,这些东西都是重要的因素。

顶刊投稿:只有名校才会教的技能?
聊一聊我和身边人的经验教训。和很多人一样,我在一开始读博的时候对该投什么期刊完全没有概念,这些概念基本是导师和身边的同事为我建立起来的。当我博一修改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我列出了几个想得到的选项,但是导师告诉我你这篇文章很strong,应该aim high,去投最好的期刊。
最后我们选择了思想史领域最顶尖的期刊JHI,用一个大家经常用在简历上自夸的词来说,这种叫flagship journal,旗舰刊物。事实证明这个期刊的确会impress别人,几年后我参加会议时主持人介绍我的文章发在JHI上,下面还响起一阵小小的惊呼声。
他们也会明确地阻止我投稿给一些期刊。曾经有两次,我告诉导师有期刊的编辑来找我约稿,两次导师都明确告诉我不要投,要投更好的。如果一个期刊他们都没听说过,那更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一直不鼓励我把文章交给edited volume,也就是论文集,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体裁近年来在简历上占的“分量”越来越低。但是有一次破例,因为编辑这个论文集的学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能够给我非常好的反馈。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我曾经以为这是博士生的常态。直到我和更多其他学校做同一个领域的博士生、博士后交流,我才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会习得这些。比如有的导师或学校并不鼓励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博论以外的论文——即使现在发表对学生的求职至关重要。当然有些考虑也可以理解,博士论文的进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博论的进度不行,我的导师一样会催我停下手里其他的论文。
还比如我发现更多人读博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些,很多人想发表,但并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去发文章。
我不止一次听到来自欧陆、英美其他学校的毕业几年的博士后跟我说,他们很后悔。后悔是因为他们读博的时候要么基本没有发表文章,要么有发表但都比较被动,没有好好去筹划这件事。好几个人说他们接到一些论文集/小型期刊的约稿就很高兴地把文章给了他们,找博士后职位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发表带来的优势相当有限。
很显然,他们的选择并不是错误的或者不好的,本来发表论文就不是对博士生的必然要求,是近年来越来越内卷的求职现状导致了这个隐形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有些人从不那么看重发表的欧陆来到更看重发表的英国、美国机构求职,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再想想我的周围,就会发现名校带来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包括我在内,我认识三位剑桥读博期间发表思想史顶刊JHI的学生,另外两位现在都在剑桥做博后。几乎剑桥做我这个领域的每一个教授都或早或晚发过一篇JHI。科学史领域的一号二号顶刊,美国的Isis和英国的BJHS,系里同样不少人都发过,还有人硕士论文发过Isis。整个历史学专业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Past and Present,每年能发的文章就那么多,但周围和我同领域的博士后里面就有三个人的文章最近在P&P上发表/待刊。更不用提各个期刊、学会的论文奖。
想想是不是很可怕。可怕的点在于这些文章都不是靠“关系”发的,所谓的关系发表在这里也行不通,不像在国内。
不只是剑桥,我所遇到的其他顶尖学校的年轻学者,比如early modern科学史见长的普林斯顿,也有同样出众的发表记录。但是离开了牛剑、藤校,我很难看到类似的博士生简历。很显然,名校作为名校,一定有它的institutional privilege在。但是具体在论文发表上,这个privilege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期刊投稿是不是也有这个效应:我们这一群人在年轻的时候一直被鼓励投最好的期刊,身边人也都在发最好的期刊,所以我们认为这件事很正常。相反,不在这个环境里的博士生更少投顶刊,或许也更难以意识到自己可以投。当毕业几年后职业发展遇到瓶颈,真的需要一篇顶刊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和身边人都没有经验——这也是很多人跟我提到的后悔所在。
需要重复指出的是,发表文章在博士阶段未必是必需。我也认识很多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发表文章的年轻学者,他们一样找到了很好的博士后职位。大家后悔更多是在找下一个博后职位/找永久教职之间的关头。但是吊诡的是,“发表”这个要求既在明面上没人说出口,又在暗地里左右着很多人的职业可能性,而这背后又是机构、地域间的种种差异和不平等。

被要求“找个native speaker”,怎么办?
我第一次投稿期刊时是博一,在语言上被卡过两轮。在这次投稿之前,我没有觉得自己的英语对学术交流有任何影响,我进入剑桥的时候托福是刚好达标的110分,而且投稿的那篇论文还得过硕士项目整个cohort的最高分。文章投出去之前我还听从导师的建议,通过系里找了一位英国native speaker同事为我proofread了一遍,人家的反馈也是这篇文章很好,只给我改了一些表达上的小问题。
但是投给期刊,编辑还是要求我在peer review之前找native speaker再进行一轮language editing。编辑倒也是好心,他表示很喜欢我的文章,只是担心会有reviewer在这种问题上卡得比较严。
那个时候正是疫情期间,系里一切社交活动停摆,我认识的人也不多,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有时间且方向对口的native speaker。而且有过一些经验,我知道即便是native speaker,业余的proofreader比如同事、同学,能花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你也不能指望对方把每一个词每一个搭配都帮你考虑一遍,所以再麻烦一个人未必有什么意义。我也没有余钱去购买付费的language editing服务。
找不到人我就把这篇文章搁置了一会去忙博论,结果后来编辑开始来催了。最后我和导师一起把文章读了几遍修改了一些表达,权当已经proofread过了,发回给了编辑。这次估计是看我已经拖了很久,编辑也没说别的,直接找了peer review。结果两个reviewer的报告发回来,虽然评价很好,但还是提到这篇文章需要再edit一遍,有一位还很细心帮我指出了一些typo和语法错误。
好的一点是他们没有说要native speaker,只说需要editing,说明他们没有在盲审不认识作者的情况下随意揣度作者的身份——这种事是有过乌龙的,比如审稿人要求找native speaker读一遍,然后作者吐槽自己就是native speaker。
我跟导师改了几稿后去预约了学校Writing Fellow的免费咨询,虽然我知道Writing Fellow是不会给看全文的,只会帮你分析一个节选。结果Fellow跟我聊了很久,还是说我的writing其实非常好,只有一些搭配上的小问题。
我也懒得管了,干脆买了个Grammarly会员把文章过了一遍,最后文章发过去期刊很快就录用了。
那还是在没有ChatGPT的年代。
想要文章被录用,我需要的真的是一个native speaker或者proofreader吗?讽刺的是最后的最后并没有一个native speaker帮我阅读全文。这篇文章是我最先投的,而且只经历了一轮R&R,也没有任何大改。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语言层面的关卡,文章可能提早一年就会被接收了,我也不用发愁一年这篇文章是否能在我开始找工作之前登出来。
不得不说论文写多了语言表达可能还是会变得更地道,后来我的第二、第三篇论文,编辑和审稿人都没有再提任何语言方面的要求。今年年初刊出之前,我最后一遍审阅自己的论文,不得不感叹当时的英语还是太naive了——许多表达我当时看不出问题,现在看了尴尬得不得了。
无论身在哪里,英语问题是我们作为非母语者都要面对的。不管进研究生院时托福雅思GRE多高,学会学术写作都要经历一场漫长的斗争。根据一项研究,非英语母语者在几乎英语学界的每一项工作上都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面临各种歧视性的壁垒。英语期刊也很少会给非英语母语者语言方面的支持。语言的包容度问题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希望了解更多可以去看推特的 #LanguageBarriers 。
这种结构性不公还在变成学术期刊的一个牟利途径:先是在审稿渠道中对非英语母语者不断打压,要求其必须去找native speaker来proofread,再推出期刊自己的高价language editing付费服务,挣的还是这些作者的钱。
如果你投稿的时候也被要求找个proofreader,可以参考我的经历。

中译英还是直接写英?
假设你今年必须要赶紧发出一篇英文期刊论文,有些人可能会先用中文写初稿再慢慢翻译,有些人可能会中英夹杂着写,英文不会写的表达就用中文代替,我见到过不少中国学者这样做。有了ChatGPT以后,中译英变得简单了许多,成本下降了,无需再付费请人翻译,效率和成品质量也提高了不少。总的来说我觉得翻译的普遍化是一件好事,也是language inclusiveness的要求。
不过除了警惕ChatGPT胡编乱造以外,中译英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一来翻译出来的文章和直接写出来的感觉上非常不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你难以在文章中拥有你的语言风格。ChatGPT的习惯是把所有人的英文风格都同质化,这在人文学科对语言文字非常敏感的编辑、读者那里可能就是“一眼假”,或者一种非常程式化的表达。许多期刊现在也要求作者告知文章中使用AI的部分,翻译这种情况会被如何看待,我个人还不好说。
二来中英文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你用中文讲觉得是一个逻辑推论的地方,翻译成英文可能并不能体现出逻辑关系。同样用中文表达感觉顺理成章的东西,你用英文可能要绞尽脑汁才能想清楚。即使打草稿的时候留着不想,翻译的时候再想,也是一样花精力的,甚至可能花更多精力。这就只能通过通读、修改更多遍来解决。
如果你不是只想发一篇文章,而是想发更多篇,真正成为一个base在中国的英文论文作者,乃至到英语学界工作,那么我觉得直接用英文写作是有必要的。我个人会推荐一开始的时候慢一点写,简单一点写,不用追求词汇的丰富,先做到一句话说清楚一个意思,两句话、两段话之间有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果决定要自己写一篇完整的英文文章,就不要把说不清楚的话中英夹杂随意糊弄过去,可以先中译英几个词或短语,再改成完整的英文表达。我出国前的第一篇英文长论文就是这样慢慢写成的,为了这篇论文还延期了几个月,所以我理解这种语言切换的难处。

写作阶段:学术论文的“八股”
论文的写法是非常多样的,很难说有什么一定之规。我写每一篇论文也有不一样的方法,很难说归纳出来一个什么东西分享给所有人。不过我觉得两样东西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个是论文结构,一个是导论。
在硕士时的论文写作课上,系里某位已退休的权威科学史教授对我们讲过一个比喻。他说他经常把写论文想象成写电影分镜脚本。他会想象自己在一大堆素材中选取最精彩的片段,有时候拉近镜头给出特写,有时候剪辑一下切换镜头给出一个反差。
而对我来说,由于以前有一些策展方面的背景,我更愿意把写论文视为一个策展过程,选取各种各样的元素拼接到一个空间里面,呈现一个有连贯性(但也不必闭合)的叙事。
所有这些比喻的意思都是说,论文的编排是有自由性的。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创作。可以使用一定的文学技巧,例如首尾呼应一下。只要论点明确,大多数的论文结构到最后都能自圆其说,不必在这上面过于纠结。
对于我比较熟悉的科学史、思想史、早期近代历史学科来说,期刊论文可以在8k-10k词不等(这个字数一般是不含脚注,但也可能含)。我最近刚写的一篇15k,这个字数基本上到头了。
这个8k-10k的字数大概够你写4-5页intro,3-4个section,每个6-8页,外加两三页结论。一篇论文最常见的结构是分三个section,也可以2-4个,更多的比较少见,不过我的确也见过分成十个小section的论文发在顶刊上。我一般使用苹果自带的Pages写作论文,一边写一边在左边栏看自己的页数和结构,这样更容易拆分任务。
每个人每篇论文谋篇布局的逻辑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用第一个section先介绍一些事实性的东西,尤其是重点在于写新材料的文章,比如一本书或手稿的结构或内容,一个人物的小传等,后面2-3个section再用来论证论点。也有的人把介绍性的内容放在导论里,后面各个section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推进。
虽说不能流水账,但是历史学论文里整体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会把分论点按照事件的几个阶段排序。不过为了论点的需要,时间顺序也是可以打破的。
我有一篇论文采用了一个“某一时刻——某一时刻的N年前——再推进到某一时刻之后N年”的时间顺序,也收到过导师和同事的建议,问我要不要把时间倒过来按照正序。但我最终没有改,因为如果留下时间顺序,就要舍弃论证顺序。虽然没有改,但我做了足够的signposting,在每一章开头确保读者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之前还是之后。
不过也有很多时候section的安排是以主题为线索的,和时间顺序完全没关系。我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就是这样,这三个单元的论证相比前两篇文章更分散一些,目的也不是像上面那篇论文那样层层推进论证一个强版本的论点,而就是呈现一个whole picture,同时对相关问题域有所贡献。有的论文是一节一节层层推进的,有的论文是一个主题下几个平行的分论点,这几种都可以。

导论和问题域:把结论放到导论里
我觉得导论是一篇文章里最重要的部分。问题的展开、最核心的论点、写法和视角的独特性,这些东西都要在导论里体现。如果要让我提一个建议,我会说,把本来放在最后的结论放到导论里,或者至少在导论里简单提及一下。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就被人提了相同的建议。
一般来讲结论是不引入新材料、新文献、新论点的,顶多稍微发散和深化一下,你想说的重要的东西都应该已经在导论里体现过。
对于科学史,来说导论最常见的套路就是一个anecdote开头,这点对于写文章和写书都差不多。什么是anecdote?一张图像,一个小故事,一个手稿里的细节等等,要有趣,并且要能触及到你论文中的核心问题。对我来说,anedcote类似于那些被正文挑剩下,但又会很有趣的小事例。
我跟导师吐槽过无数次这种写法有多俗套,但最后轮到自己写还是将就了,主要还是因为写得顺,而且目前做的这些题目还没有让我觉得有必要用另一种写法。不过也有的学科喜欢一上来就“本文讨论xxxx问题分为xxxx部分”这种比较直接的。有的论文会直接以一个二手文献或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辩论开头。
anecdote是为了引入准备的,后面需要展开一下这个anecdote和你要写的这个大一点的context什么关系,提出了什么问题,可以联系到哪些你论文中准备讨论的(二手文献)问题域。一般在第2-3个自然段的结尾,一定要提及自己的论文和论点:我的论文要focus on什么什么时地范围的什么什么东西,讨论哪些 问题域
我使用“问题域”这个词来指代一系列集中讨论某个问题的文献的集合。我更愿意用“问题域”而不是“二手文献”来概括:你的文章可以对学术界哪几方面的已有研究有贡献?
最基本的意义上可能是补充学界对一个人物、器物的研究,这一般是脚注需要提到的内容或几句话导论中带过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定位出你要处理的问题域。例如,增加学界对某一时期地域的某些主题的理解——比如早期近代的工匠知识(artisanal knowledge)问题、知识传播中的信任(trust)问题、物质材料的循环(recycle)问题、性别问题等,这些都算作是单个的问题域。
问题域可大可小。如果你讨论早期近代欧洲宫廷科学中的性别问题,这可能就涉及到几个小问题域以及它们的交集、并集:你可以选择只涉及“早期近代科学中的性别”这一问题域,只和这一领域的二手文献对话,也可以选择涉及“宫廷科学中的性别”,或者也可以涉及更大的问题域,比如“性别与科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