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园
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乃是对心灵的驯化。 这里是理念的在场、诗意的栖居地。 关注哲学园,认识你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中国文人无耻的顶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园

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

哲学园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4-23 08:40

正文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48961/社會學:涂爾幹、韋伯、馬克思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


一、涂尔干:自杀论 - EP48

 

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功能主义、实证主义、定量方法的拓荒者,「年鉴学派」的祖师爷。以研究内容而论,涂尔干的学术著作涉及分工、自杀、教育、法律、道德、职业团体等众多领域。而从核心关怀来说,他终生关注的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 或「社会整合」(social intergratation)这条主线。在一个充满动荡且发生剧变的时代,涂尔干不断思考社会的秩序与失序,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完整文章:自杀论 - EP48

 

二、涂尔干:宗教的社会起源 - EP49

 

循着「社会分工」的思路以及对于道德议题的关注,涂尔干追溯了「职业团体」(professional groups)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涂尔干发现,职业团体最初伴随着大量活动走出家庭而越发重要,从古罗马到中世纪末这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发挥过为各行业提供价值规范、调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但大工业的发展却促成了原有职业团体的衰落,国家试图取代但又无法完全取代原有职业团体的规范与自治功能。

 

涂尔干认为,相较国家而言,职业团体能够提供更为直接、广泛和持久的道德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而灵活,真实且有效。涂尔干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国家、职业团体和个人的相互辅助与相互制约,而这种相互配合的最终目的,则是导向一种有道德规范的个人生活。完整文章:宗教的社会起源 - EP49

 

三、韦伯:理解社会行动 - EP50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对现代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都影响深远的先驱人物。他对如何研究社会有着和涂尔干截然不同的认识,风格独特的社会学路径常被后人概括为「理解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在韦伯的眼中,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理解」的学科。判定「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有两个要件,一个是行动者赋予了行动主观意义/动机,另一个则是行动与他人发生联系。从研究对象来看,韦伯的切入点是微观的,他从个体出发,而不是将整个社会视为有机实体进行研究。同时,「理解」(verstehen/understanding)更是体现出鲜明的韦伯特色。按照韦伯的说法,「理解」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合理式理解,一种是感情上和体验上的共情式理解。既然社会学研究涉及到对行动者主观意义的理解,这就难免会受到研究者本人价值观的影响。在这里,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value-free/neutrality)的概念。他承认,在选择研究题目与运用研究结果时,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是要尽可能遵从资料的指引。当然,是否承认价值中立是一回事,能否做到以及多大程度做到价值中立则是另外一回事。完整文章:理解社会行动 - EP50

 

四、韦伯:理性就如铁笼 - EP51

 

韦伯传世的著作规模庞大,但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让韦伯生前就名声大噪的研究,或许就是那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了。在这本由两篇论文构成的短小名著中,韦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仅仅产生在近代的西欧?不同于马克思(Karl Marx)那种「历史唯物论」的解释,韦伯更加关注的是西欧在文化层面的独特性。西欧文化精神的核心,首当其冲的便是基督教。为了更加具体考察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避免泛泛而论,他选择以新教中的加尔文教派(Calvinism)进行深入分析。

 

韦伯发现,在加尔文教派的教义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命定说」(predestination),即一个人是否是上帝选民乃是在出生前就已经被确定的事情。而因为尘世与天国之隔,世俗中的人无法窥知上帝的旨意,同时仅仅参与教会活动也无法确定获得救赎。在这种「命定」而又「未知」的情况下,信徒只好通过尘世中的荣耀来亲证自己就是选民,从而使世俗的营利活动有了神圣的意味。为了积攒尽可能多的财富,加尔文教徒一方面勤勉劳作,另一方面又极尽节俭。这种将劳动视为天职(calling)的观念、强烈的成功意识以及精明克制的作风,不都是一个商人成功的必要素质吗?完整文章:理性就如铁笼 - EP51

 

五、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前从未自称「社会学家」,相反,他对「社会学」一词的发明者孔德(Auguste Comte)有着无情的嘲讽与蔑视。然而,马克思还是被公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鼻祖,大量的社会学概念与方法源自对他的回应。他的思想纵跨三个世纪,横扫东方西方,至今活力不减,火力未衰。 

 

马克思对于社会构成与变迁的一般理论经常被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人必须首先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艺术、政治、宗教、科学等活动。正因此,马克思将「物质生产」活动视为全部人类活动的核心环节。物质生产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将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称为「生产力」(forces of production)。当然,改造自然从而获取物质数据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必然会采取某种社会联系,马克思将这种社会联系称为「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完整文章: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

 

六、马克思:阶级斗争 - EP53

 

马克思所关心的并非只有冰冷的理论规律,作为一名早年的人道主义者,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处境也有着深切的关怀。他用「异化」(alienation)这一概念来捕捉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境况。所谓「异化」,简单说就是指人丧失了对于自己创造活动与创造物的控制,人造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了人类。对大工厂生产在线的工人而言,他们不仅无法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任何形式的占有,而且劳动过程的单调重复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他们用大量劳动创造了一个异己的世界,代价则是自身的贫乏。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原本是人异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创造性的体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能体现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却成了奴役与折磨,只有动物一般的吃喝拉撒才让人感觉到一丝自由。劳动仅仅成了一个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劳动不属于工人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只是为了生存被迫劳动。完整文章:阶级斗争 - EP53

 

七、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

 

在评述经典大师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时,有三个常被使用的隐喻(metapor)。一个隐喻是「树」,在其中经典大师构成了「根」,一个根茎会生出许多枝杈,结出不同果实,大师对后学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隐喻是「河」,经典大师就是源头活水,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汇聚成流,大师对后学是「多对一」的关系;还有一个隐喻则是「网」,大师们构成了这张学术之网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他们前后都有复杂的延伸,这里大师对后学是「多对多」的关系。三种隐喻的侧重点与简化程度是明显不同的。方便起见,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评述风格。完整文章:三大家影响 - EP54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


《推理的迷宫》




《囚徒的困境》



威廉·庞德斯通

为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