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谈心社
网易新闻原创栏目《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谈心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岗产品,拿下腾讯offer,我做了什么? ·  8 小时前  
python自留地  ·  1个月存100元,1年1200元,大约83年 ... ·  昨天  
三节课  ·  今天,怎么做到无痛上班? ·  2 天前  
三节课  ·  2025年,小红书电商还有机会吗? ·  3 天前  
三节课  ·  《2024年生活趋势洞察报告》可下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谈心社

看完27岁的成龙,我要申请工伤

谈心社  · 公众号  ·  · 2024-07-22 12:01

正文

▣ 公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

2005年,一部中外合拍片上映。

它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火遍亚洲。

电影可能没看过,但这首歌你一定听过。


解开我 最神秘的等待
星星坠落 风在吹动
终于再将你拥入怀中 两颗心颤抖


二十年过去,谁也没想到这个古早的IP居然还有后话。

续作不仅保留了原班人马,还加入了流量小生和小花。


阵容更华丽了,但质感呢?

上映第一日,观众的普遍反应却是——

快跑,别看。


发生了什么?


秉持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精神,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张票。


看完之后五味杂陈。


甚至。


还自不量力地,替成龙“悲伤”了起来——


传说


PS: 鉴于本片的迷离质感,所以这一次,也就不避讳什么剧不剧透了。




无论是豆瓣介绍还是制作宣发,《传说》自开机起就以《神话》姊妹篇自居,预告了一波情怀杀。

一句话概括《神话》——

成龙饰演的将军,护送金喜善饰演的玉漱公主入秦为妃。

两人途中暗生情愫,意外天人永隔。

通过重重考验的将军转世,最终与等待千年的公主相见。


虽然狗血,但胜在抢占先机。

要知道在穿越题材还未流行的千禧年,这样的设定的确称得上一句大胆。

然而。

谁能想到现在都2024了——

所谓的“姐妹篇”不是推陈出新,而是 换汤不换药的自我抄袭。

同样是将军公主,同样是穿越题材。

成龙。

同样是男主角——

是的,今年已经七十高龄的他,依然敬业出演爱情电影。

什么?

怀疑他年纪太大没法和女主角搭戏?

那你就错了。

二十年前,他和金喜善谈恋爱。

二十年后,他用AI,继续和娜扎谈恋爱——你没看错。


对不起,只能说我的见识还是太浅。

虽说特效当道已经是内娱通病。

但用AI贯穿全片做电影男主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至于效果如何?

只能说,一言难尽。

实话实说。

全片, 他80%的AI镜头都处于让人出戏的状态。

比如某一瞬间想表现咬紧牙关,效果却像露齿一笑。


比如表情定格,眼珠子死死地盯人。

有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恐怖谷效应。


非但表情僵硬,更不像年轻时的成龙。

以至于明明是情怀杀——


但留给人的观感,只有满满的违和。

但。

这还不是最炸裂的。

还记得前面说过,《传说》的剧情基本上是《神话》复制粘贴。

故事分为两条时间线——

古代。

饰演将领的AI成龙,遇上出逃的公主娜扎,两人一见钟情。


张艺兴,饰演成龙的好兄弟,兼情敌。


狗血三角恋虽然有遭人诟病的嫌疑。

但好在除了儿女情长,历史片还有宏大叙事可以一品。

于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对得起熊熊燃烧的制作经费——

导演专门引入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窦骁饰演汉朝名将霍去病。

带领张艺兴和成龙在内的八百精兵,直捣匈奴巢穴,以一当十。


提问:

民族大义要如何巧妙地和感情戏结合?

导演的回答是: 英雄救美。

于是有了李治廷饰演的匈奴首领强娶娜扎,安排成龙和张艺兴劫走新娘。

明明是武侠电影最爱的抢亲环节。

然而看着眼前义乌批发的塑料道具和李治廷小品般的演技,让人只觉得匪夷所思。


再来到关键环节。

成龙救人,受伤中毒,生死徘徊。

接下来是全片最让人震惊的一幕——

娜扎趴在成龙身上,拼命用嘴吸他的脖子,为他吸毒。

结果呢?

不但人没救回来。

反倒自己中了毒。

是的,你没看错。

之后为了找解药,娜扎强撑着病体带张艺兴上路,中途一波三折。

但是呢?

按照剧情设定,解药只有一人份。

于是咱们的女主半路,毒发身亡。

张艺兴虽然带回了药,但也在大结局累死了。

以上内容绝对属实,如有虚假,欢迎诸位去影院一辩真伪。

反正。

我实在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离开电影院的。

只记得前排的一位观众大姨,每当以上任何一个桥段出现的时候,她总会发出倒吸一口气的“嘶……”声。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续接《神话》,对BE的操作也有心理准备。

结果看完全片才发现。

最应该心疼的不是死去的角色,而是不知道在期待什么的自己。



知道你此时疑惑的是什么。


糟糕的剧本。


诡异的AI。


这样的电影现在还能被拍出来,莫不是因为……主创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动作上?


这样想也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就像,我们或许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怀念年轻的成龙?


因为颜值吗?


当然不是。


如果说有期待,那么除了对港片辉煌时代的眷恋之外,有且也只能有一个原因:


身手。


那是一个人,仅凭着一副血肉之躯,仅靠着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就能打开一片天地的证明。


但可惜。


成龙终究没有接班人,已经70岁的成龙即便在银幕上重现起自己黄金时代的招牌动作,给观众留下的也不会是兴奋。


而仅仅是怀旧了。


就像影片里的最后一场大战,成龙亲身上场,重现了自己夺枪、外套摆脱、旱冰滑跪等经典动作。



但除了粉丝。


恐怕不会真的有人对这样的场面拍掌叫好。


一个简单的证明——

对面的李治廷连打戏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乖乖被他踢的同时,估计还要一边敬老一边担心对手工伤。


那么怎么办?


靠年轻偶像们吗?


当然不可能。


众所周知,《传说》里的绝大部分演员并不是科班出身,训练训练摆摆样子可以, 要让他们承担起动作的重担,显然不太现实。


比如张艺兴。


我们看到的也只有“奇技淫巧”——


他的弓不是弓。


而是既可以射箭又可以刺杀更可以当作回旋镖的……武器。



甚至于你看他的动作。


很明显, 有种街头卖艺般的小心。



或者娜扎。


我们看到的只是 一个接一个的pose——


这边表演一个花样骑马。



那边表演一个旋转刺杀。


而且还是杀完人剑上不沾一滴血的那种。



年轻偶像不能指望。


那么。


似乎也只能靠AI了。


这其实也是我们以为AI所要用力的方向。

试想一下。

如果能依靠AI技术重现当年成龙的身手,那么即便知道这不过是特效而已,但至少在视觉体验上,大概也是能收货的。


但问题是。


这所谓的成龙AI,真的只是换脸啊。


动作是实拍。


但“替身”不是成龙以往的影像,而据说是郑业成。


以至于连打戏,也不再遵循曾经的功夫片原则,而变成了假打特效的刻意。


面部是AI换脸。


于是你可以看到银幕上的成龙“英俊”无比。

而且还是没什么表情的那种。



这就让人疑惑了。


既然如此, 这AI用 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感觉就像,明明我们想见到的是成龙的身手,但不知道是什么人,让主创相信,我们馋的是成龙的身子?


而这,恐怕也是观众最失望的地方。

没错。

我们可以接受成龙变老,但不能忍受一个山寨版的成龙假装自己是个流量偶像。


这是成龙自己,把自己定错了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片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有专门聊一篇的必要吗?

有。

相信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它是所谓的《神话》姊妹篇。

而是因为成龙。

肉眼可见。

翻看成龙近十年的作品,除了2017年有一部《英伦对决》上了7分,其余的基本都在3-5分间徘徊。

对比巅峰时期,起码下降了五十个百分点。


甚至前年,《龙马精神》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映后交流会上。

质量更是被学生直呼烂片,要求退票。


成龙这个名字已经不再是影片质量的代表。

而是随着时间,成为了某种当下影迷们心照不宣的情怀杀猪盘。

所以成龙到底怎么了?

老了?打不动了?

我倒觉得。

相比于这些明面上的原因,最大的问题或许更在于,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他也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模样。

他活成一个“前辈”的人设。

举例来说。

以前的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词: 真实。

他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敢于挑战的精神,也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尝试冲劲。

比如说。

成龙最初的成名靠的是什么?

就是打破功夫片的呆板套招,靠着招牌的颜艺和巴斯特·基顿式的装置戏法,打出了港片新的半边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