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3期,总第926期),原题为《你好,企业家丨黄震: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农业企业》。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戴闻名
中国正在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做农业的民营企业,一定能够随之成长壮大。
2021年10月,万禾有机农场智慧大棚内,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左三)与农场员工一起展示有机蔬菜(受访对象/供图)
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禾”)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震本是一名金融界人士。2005年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投资银行工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他开始反思人生的选择。“踏踏实实做实业,更符合我的性格。”黄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过分析和思考,他选择了此前毫无涉猎的全新赛道:有机农业。
之所以看好农业,是因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国,未来必将成为农业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之所以认定有机农业,是因为相比常规农业,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业更适合上海市场。上海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扛起都市农业的旗帜,在优质品种培育、品质追求、品牌做强和标准化生产经营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黄震创立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择在上海崇明这个“世界级生态岛”上建设万禾有机农场,种植有机蔬菜。
2016年,万禾开始发展“种养循环”,引进国外先进的养羊技术,建起了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养殖基地。
2019年,万禾试水数字化设施农业,自主研发出自动化育苗育种系统和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
2022年,万禾获得了上海首个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万禾的目标是做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商。随着国家强盛,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从“舌尖”的变化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从吃饱升级为吃好、吃健康。万禾要把高品质农产品的价格打下来,让有机食品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黄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黄震辞去了在投资银行的工作,给自己放了个假。
他意识到,自己个性内向,不擅演讲,并不适合做投行的工作。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做实业的梦想。擅长行业分析的他,清楚地看到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赛道。中国正在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做农业的民营企业,一定能够随之成长壮大。
于是,他决定打造一家可以“当日采摘、田间直送”的农业企业。
但仅是企业选址,黄震就陆续考察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从浦东、闵行、宝山,到嘉定、金山,上海的涉农行政区他几乎都跑了一遍。最后他决定选择崇明,原因在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规划理念与他的企业愿景高度契合,对农业企业的政策也更加友好。与此同时,崇明远离中心城区,农场土地受区域政策、人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小,稳定性更强。
在崇明岛内的选址,黄震同样几经思量。崇明岛是一个东西向长约80公里的岛屿,东西部租金差别很大。2009年,岛西部的土地年租金只有700元/亩,东部却超过1000元/亩,高出近一半。但黄震仍然选择了落户在东部的中兴镇。
原因在于,做高附加值的新鲜有机蔬菜生意,运输和时间成本很关键。2009年10月31日,崇明跨海大桥(即上海长江大桥)开通,中兴镇南北面临近长江,到崇明跨海大桥只需要15分钟,进出岛更加便捷。
但黄震没有想到的是,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兴镇,先天土地条件却并不合适发展有机农业。
2010年底,黄震在中兴镇流转近200亩土地,选择其中的30亩共90个蔬菜大棚试种鸡毛菜。他认为,鸡毛菜适合冬季播种且容易生长。在大棚里撒一遍种子,两周后就能有收成。
但过了大半个月后,地里仍然寸“菜”未生。黄震又撒了一遍种子,仍然没有动静。第三次播种,结局照旧。
后来,在崇明区农委的牵线搭桥下,黄震多次前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向专家请教,才知道原因:中兴镇位于长江入海口,土地盐碱程度非常高,如果不改良土地,再播种多少次也长不出作物。
农科院技术员还亲自来到现场,指导黄震团队“洗地”。黄震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围起蔬菜大棚后,向土地浇淡水至没过地表10厘米左右高度,利用水压带走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如此反复操作后深耕土壤,拌入羊粪等基质肥土。”
此时,黄震已投入了近百万元资金,租赁土地,修缮大棚,围棚洗地,发放工资,却未能种出一片鸡毛菜,“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绝望压垮,心里做好了回上海重新做个普通打工人的准备”。
2011年春,第五茬鸡毛菜播种下地,顺利抽芽长叶,成为黄震早期创业之路的转折点。
黄震回忆,那两年是创业最艰苦的时期,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翻一遍地,浇一遍淡水,然后再上一层有机肥,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地里的盐碱全部被冲洗掉。
“经过两年修复土地、一年试种,整整三年转换期,土地终于达到了种植有机蔬菜的标准。”黄震说。
2012年,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万禾有机农场同时开业。
黄震初到崇明岛时,当地主要出产4种农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和白花菜,中兴镇更被称为“白花菜之乡”。他在做完市场调查后得知,之所以主要出产这4种农作物,是因为崇明的农民不会种高附加值蔬菜,白花菜需要的人力成本也很低。
当时的上海蔬菜市场,被外地蔬菜“垄断”——上海蔬菜集团经营的外地蔬菜(主要来自江苏和山东)约占上海市场供应总量的70%。普通绿叶菜即使从山东运抵上海,成本也只有在崇明种植的1/3,本地农民根本竞争不过。
黄震意识到,崇明岛要做好农业,就要先请农业专家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思路,种出符合上海市场需求、能“卖出高价”的高附加值有机农业产品,而不是在低价端竞争。
于是,完成盐碱地改造后,黄震在中兴镇建立了农业合作社,邀请当地农民入股,让他们带着亲戚朋友们一起来学种有机蔬菜。黄震是6名股东中唯一的非农股东,负责资金和市场。
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之下,农业合作社逐步种出了50多个大类150多种蔬菜,还引进特色花菜新品种“东方之紫”和“绿宝石”进行有机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并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有机认证。
“有机西兰花的市场售价在8元/斤左右,是普通白花菜的8倍以上,我们的亩产量尽管只有1000斤,但效益高下立分。”黄震说。
随着蔬菜种类不断增加,万禾有机农场也从200亩扩大到2000亩,每天都要购买巨量的有机肥料。黄震开始考虑,有机肥料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各种隐患,且购买成本居高不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种养循环”——自己养羊,用羊粪改良盐碱地后,再为有机蔬菜施肥,形成自给自足的闭环。
2016年,万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养羊技术,建起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养殖基地。
纯种崇明白山羊肉质美味,但不易圈养,容易患病,出肉率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根据崇明区国资委保种厂动物族谱记录,2016年前后,纯种崇明白山羊的数量只有700多只,比大熊猫还少。
万禾从农民手中收购母羊后,自建养殖场,抬高羊圈地基,降低圈内湿度,每天两次定时自动刮粪,同时利用有机农场产生的蔬菜和水稻秸秆作为白山羊的主食,辅以板蓝根等植物提高羊的免疫力等多种方式,成功降低了白山羊的患病率。
如今,经过两次扩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养殖基地发展为一万头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新型高科技白山羊扩繁场。万禾也成为上海唯一拥有有机羊肉认证的企业和国家级种养循环标准示范单位。
“通过有机认证赋能产品优质优价,坚持走高端种源路径,才能提升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黄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万禾又开始搞数字化设施农业,研发了自动化育苗育种和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通过5G技术将白山羊智慧养殖系统中的图像数据自动及时传输到服务器上进行采集和分析,已能基本实现分娩预警,帮助兽医发现难产母羊及时施救。
2023年,万禾运用胚胎移植技术,通过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前沿技术,提升繁殖效率,实现崇明白山羊的快速扩繁,目前胚胎存活率达到70%,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9月,第一批42只纯种崇明白山羊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在万禾农场诞生。
“我们给养殖场配备了B超设备,胚胎是5月植入的,6月我看到小羊的胚胎影像就非常激动。这不仅代表新技术成功落地,也意味着纯种崇明白山羊不再有灭绝的威胁。”黄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7月,万禾生态羊场5号智慧羊舍内(受访对象/供图)
2017年,万禾成立5年后,熬过了最初的生存期,进入飞速发展期。中国也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有机消费市场之一。
2024年8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2024)》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有机产业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中国有机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是2018年销售额的1.61倍;2018至2023年,中国有机产品销售额年均增幅为9.3%,中国已上升为全球第三大有机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