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大国  ·  月背采样、具身智能......2024年度十 ... ·  2 天前  
半月谈  ·  2025,成为你自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荐读】为人处世的“十要十不要”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6-12-10 18:09

正文


  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者不一定位高权重,大气并非大人物的专利。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即便小人物也可以说“大话”,即便身处一隅,也能以一隅而观世界。


 ——徐文秀


  今年以来,中办《秘书工作》杂志连续发表了十篇署名徐文秀的文章。这些文章细谈关于为人处世的“十要十不要”,可谓字字珠玑、言简意深,小编读后感触良多。今特意整理在此以飨读者,希望诸君读后也能有所收获。


 

做人要大气不霸气

  人应涵养一种大气。凡大气者,皆有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亦能挑大梁、干大事、成大器。大气之人让人舒服、舒心和舒畅,让人敬重、敬佩和敬畏。


  大气之人往往语气不惊不惧、气势不张不扬、性格不骄不躁,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稳健,为人豁达、胸襟宽阔,光明磊落、气宇轩昂,阳光敞亮、豪气爽气。


  大气之人,有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成熟宽厚、包容大方的气量,一种胸有成竹、从容淡定的气度,如大山一般浑厚、似大海一般渊博。大气之人,往往纵横捭阖、举重若轻,潇洒飘逸、收放自如,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拿得起放得下,他们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自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


  纵观大气之人,大都志存高远、深谋远虑,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踱着方步、仰望星空。他们有一种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是有大格局的人,是顶天立地的人。


  然而,大气者不一定位高权重,大气并非大人物的专利。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即便小人物也可以说“大话”,即便身处一隅,也能以一隅而观世界。


  古往今来,大气之人似繁星点点,熠熠生辉,照亮人类历史的长河。手摇羽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孔明;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面对铡刀大义凛然的刘胡兰……漫步历史人物长廊,这些人都是响彻云霄的大气之人。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大气酣畅淋漓、无以复加。


  大气靠养,三种养法。


  一靠读万卷书。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又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晓天下事,自然大气了得。自古以来,凡是大气者多半有大学问、有大智慧、有大胸襟。


  二靠行万里路。见多识广,才可能视野开阔、气度非凡。这里所谓的“行万里路”,就是要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上大场面、挑大梁、干大事业,能够经历大事件的考验、经受大风浪的冲击、经得大场面的熏陶。


  三靠交八方友。“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常与、久于、多与有鸿鹄之志的大手笔、大气魄、大视野之人交往,自然而然也就会“近朱者赤”了。


  大气可有,霸气不可有。霸气貌似大气,实则大相径庭。霸气之人往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逞一时之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虽气吞山河,却霸气十足,终因霸气而“别姬”,兵败垓下,乌江自刎,让后人无不为之惋惜。因此,人要大气不霸气。人一旦霸气上身,便似“土皇帝”,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霸气必定变得霸道。霸道者必“横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霸道倘若一再任性,势必说一不二,主宰或左右一切。凡霸道者皆伴有“狂妄症”“嚣张病”,染上戾气、匪气、痞气,有时还有杀气。霸气绝不是豪气,绝不可把“敢说话”“敢亮剑”等同于霸气,霸气说白了是一种江湖气。霸气的人,会让人远之、厌之,最终落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结局。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何等大气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又何等霸气矣!大气给人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的感觉;而霸气则使人有一种泰山压顶、黑云压城般的压抑。


  欲成大器,得养大气。然而,若沾霸气,难免“断气”。故,做人得大气但不可霸气。


 

人当自信不自负


  人贵在自信,重在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这是青年毛泽东的诗句,展现了挑战人生极限、成就一番大业的凌云壮志。自信是人生的风帆,是成功的秘诀。“我行”“我能”“我可以”,常常是自信者的口号和名片。


  自信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品质。梁启超说,“自信者常沉着”。自信的人总是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又从容不迫,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迈着轻盈的脚步,说话时底气十足,做事时劲头十足,相处时轻松自如,拍板时果断坚毅,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面临困境,也能举重若轻、从容镇定。人拥有了自信,年龄不成问题,困难不是阻碍,年长的会变得年轻,平庸的会变得非凡,怯懦的会变得英勇,弱小的会变得强大。


  人难在自信,赢在自信。不是什么人都自信满满、百折不挠的。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来?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人家夸出来的。说来说去,自信获得的途径、渠道和方法,无非两条:一条从实践锻炼中来,一条从学习、思考中来。


  实践既出真知,又出自信。长期的实践锻炼、丰富的阅历,让你“见多识广”;不断地摸爬滚打、身经百战,让你“百炼成钢”。“接地气”的人往往有更多底气,有了底气也就有了自信。过的桥比人家走的路都多了,自然让你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烂熟于心,自然让你心中有数、轻松应对。对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其态势和走势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办法,自然会为自信加分。自信通往成功,又在成功中增添新的自信。当一个人学识、见识和胆识集于一身,能力和实力、经历和阅历兼容并蓄时,自信也就不请自来了。



  人,既怕没有自信,又怕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往往导致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过于自信便是一种自负。固执和任性往往是自负者那生硬、桀骜的面孔,所以自负的人排斥他人、刚愎自用。自负的人是“睁眼瞎”“闭耳聋”,选择性地看、选择性地听,选择性地认知、选择性地判断。自负源于盲目,又带来更大的盲目;自负源于故步自封,又造成更大的故步自封。结果,往往与机会擦肩而过、与成功失之交臂。


  美国作家、诗人爱默生说:“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自信不自负,是智者勇者的标签。它透着一种气质、洋溢着一种魅力、充满着一种力量,它是一种成熟的美,也是美的成熟。自信而不自负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清醒、理性和精准的,既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既清楚自己的长处,又了解自己的短处。


  自信是成功的起步,自负乃成功的止步。欲做成功之人,当自信而不自负。


 

人当有骨气没傲气


  人生在世,骨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傲气十足的人,让人看不起、看不惯。有骨气而没傲气,做人便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人生在世,应当有骨气,必须有骨气。有了骨气,人品有高度、人格有硬度,才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有了骨气,就有一种气势和气场,腐蚀近不了身、诱惑入不了心。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既让人敬畏敬仰,又让人敬重敬佩。


  然而,现实中不是人人都有骨气的。有的人面对权势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阿谀逢迎、低三下四,甚至奴颜婢膝,像藤蔓一样,依附高枝而攀爬,挺不起自己的身躯;有的人面对名利无所不用其极,花言巧语、坑蒙拐骗、明争暗斗,甚至放弃做人的尊严、做事的底线,等等。


  有骨气的人长什么样?人们或从其眉宇神情、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品得出来,或从危难时刻、大是大非中读得出来。正直,是他的表情,不卑不亢是他的姿态。有骨气的人,从道不从上、跟理不跟风,有一种不畏于权势的精神,有一种不委于名利的品格,有一种不慑于淫威的气节。千百年来,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有骨气者的写照。晏子使楚,不从“狗门”入,决不受辱;渑池之会,蔺相如迫秦王击缶,不辱使命;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宁愿辞官归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情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等等,这些都是做人有骨气的标杆。骨气,就是这样一种折不断、打不烂、压不垮、扭不弯的脊梁。



  人之骨气,源自于三:一曰无私无畏。“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大凡心地干净纯粹,无私欲、私念、私情、私心的人,便有了凛然骨气、浩然正气。


  二曰无欲无求。“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真正把欲望放下的人,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的人,才会有一身铮铮铁骨,站得直、立得正。三曰无拘无束。人要有约束,但不可太拘束。有骨气的人,往往颇有个性,不受陋习所羁绊,不为人言所左右,表现出真性情,坦诚而执着。有骨气的人,心中有大方向、大原则和大是非,肩上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


  骨气不可无,而傲气不可有。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气之人,常常表现得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傲慢是他的表情,轻视是他的做派。傲气的人缺少修养和教养,孤芳自赏,不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实上,傲气的人,眼里只剩下自己而没有他人,终因看不起他人而被人看不起,终因目无他人而被人看不惯,以致没有朋友,人人畏之远之。


  骨气,乃人性中的大美;傲气,是人性中的大忌。有骨气的人,人品有高度;没傲气的人,人格有温度。有骨气而没傲气,做人便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


  人有书卷气,气质美如兰。有书卷气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书香,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


  漫步历史长廊,洋溢书卷气的人不胜枚举。从“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到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从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狱中留下《清贫》的方志敏,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陈毅,等等,一个个充满书卷气的诗人、儒将、先烈、元勋, 生灵活现、扑面而来。纵观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实质上拼的是气质而不是颜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再美的容颜、再高的颜值,都会随着韶华流逝而无情衰退,而气质会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


  书卷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书卷气从哪里来?


  一是从读书中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绝不可能在牌桌、麻将桌上“打”出来,更不可能在酒肆、茶楼里“泡”出来,只会也只有在书桌、书房中浸润、滋养出来。读好书、好读书的人,以书为伴、以文为友的人,书卷气自然而来。读书,还要善读书、活读书。要学会跳出书本去读书、联系实际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接地气。善读书滋养出书卷气,而死读书则驯养出书生气。


  二是从修身中来。现实中,有的人书读得也不少,却充其量只是个“书生”“学究”,落到“愧无半策匡时难”的境地;而有的人虽然书读得不是特别多,但因“吾日三省吾身”,善于以此弥补读书不够的短板,于是举手投足间充盈着一种超然脱俗的清新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也是在读书,读好人生无字书,也能涵养出做人的书卷气。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洗净书生气味酸。”书生既成不了大器,又成不了大事。“白面书生”缺少风雨洗礼,缺乏风浪考验,往往想法多办法少,只会“处理文字”而不会“处理事件”。不接地气是书生的标签。不少书生成了书呆子,看问题简单、幼稚,对实际问题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活在真空里而不是活在真实里,活在虚幻中而不是活在生活中,活在本本里而不是活在现实里。历史上,纸上谈兵而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赵括,为书生气作了害己误事的注释;自诩精通兵法却失街亭的马谡,替书生交了一份断头的答卷;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更是成了无用书生的符号和代名词,等等。有书生气的人不可大用,更不可重用。


  书卷气与书生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做事也好,为官也罢,书卷气少不得,书生气要不得。


 

要争气不要斗气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争气永远比斗气美丽。


 

人可示强不可逞强


  人是示强好,还是示弱好?到底该不该示强?应该或者可以的话,怎样示强?这当然得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应该示强时可以示强,而且有时必须示强,但得恰到好处,不可一味示强,更不可以逞强。


  示强是一个人强大力量和坚定立场的显示,也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宣示。示强既得因地制宜,更得顺势而为。《后汉书?虞诩传》中说:“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其意说的是,孙膑示弱是诱敌深入,而我示强是使敌人不敢追赶,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原因。具体而言,至少有三种情形可以也应该甚至必须示强。一种是需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时候,能够有效震慑他人,有力打击他人气焰,正所谓“示强止戈”也;一种是需要提振精气神的时候,能够鼓我士气、扬我斗志、凝我力量;一种是需要保自身安危的时候,能够扭转局势、转危为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味地不愿、不会和不敢示强,则会被人误读、误解和误判,甚至被认为软弱可欺。



  示强,该“示”什么强?当然可以“秀肌肉”“亮剑”,展示强大的实力和力量。然而,示强必须是有资本、有底气的,“大块头”也要有“大智慧”。示强的关键在于“示”人心。这强那强,人心最强。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爬不过的山、过不去的坎、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示强,该怎么“示”强?重要的不在于言辞,而在于行动;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心;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直;不在于小事,而在于大事。示强不是比“谩骂”、比“互撕”,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语言上的快感换不来内心的强大。


  必要的示强,可以也应该,但得适可而止。一味地示强容易惹是非、引怨愤,树敌太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人不可太强势。太强势的人,盛气凌人、咄咄逼人,逼人太甚往往适得其反,正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示强必须有理有节,过之则变成好斗和逞强。逞强是一种炫耀、显摆和卖弄,是一种嚣张、狂妄和耍威风。逞强不是一种真正的强者所为,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真正的武林高手在出场过招之前先要自吹自擂一番。逞强的人,容易斗气、生气、怄气和撒气,甚至因为“气不过”而受伤、受损。历史上有个秦武王,好勇武,曾执意要和大力士比力气举大鼎,结果被大鼎砸死,闹出历史上天大的笑话。这种逞强是逞匹夫之勇,大可不必。


  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不以战,是最好的示强。


 

人可以示弱不可以软弱


  人该不该示弱,可不可以示弱?很多人的想法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现实中,示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无能”“胆怯”“没用”,甚至看成是“缺钙”“软骨”“窝囊”;有的把示弱与做人的尊严和面子挂钩,觉得示弱会失尊严、丢面子,被人说闲话、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负。

          

  应该说,不示弱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通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人都是要面子的,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短处、弱点显示出来。然而,学会适时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一种本事,也是一种气度。

       

 

  人在两种情形下是可以也应该甚至必须示弱的:一种是自身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示强;另一种是避人锋芒、迂人锐气,让自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古往今来,这两种情形下示弱的例子不胜枚举。

          

  示弱,并非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具备挑战性、威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示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好策略。如果说,面对压力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适时适度示弱,则是聪明的选择。

          

  人可以示弱,但不可以软弱。软弱者仰人鼻息而行事、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无骨气,没底气、不硬气,是真正的懦夫。软弱是无能的亲兄弟,是懦弱的双胞胎。软弱的人往往“烂泥扶不上墙”,扛不住事、担不起责,立不住、走不远、飞不高。人软弱才真正会被看不上、瞧不起。

         

  示弱常有真英雄。“天下莫软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强者示弱、赢者示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示弱不软弱,方能成就真正的强者和赢家。


 

人可以示好不可以讨好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分歧、芥蒂乃至冲突,而当需要化解、消弭时,示好不失为一剂良药。示好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和信号。

  

  然而,有的人怕示好时别人不领情、不买账,置自己于尴尬境地,弄得灰头土脸,陷入被动;有的人怕示好时授人以柄,被人笑话,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人觉得示好是妥协、退让,甚至是认输、服软和失败,是丢面子、没尊严的事,于是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等等。所以,一些人似乎不愿、不能和不善于示好。

  

  恰当的示好,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修为。不懂示好的人无趣无味,总是硬撑着,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人不能总是“端”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了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会因绷而崩。


  不懂示好的人无能无力,懂得什么时候示好、对谁示好、该怎么示好,是需要魄力和能力的,需要灵活性,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示好是有底气、有自信的表现。不懂示好的人无招无术。示好是让步的艺术,既有明示,又有暗示;既有直接示,又有间接示。其中有不少门道,得讲究方法,掌握技巧。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好我”者,我当好之。这种示好可以让自己变得亲和而有温度、生动而又灵活。示好是润滑剂,是橄榄枝,像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和清澈的秋水一样,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了一道暖色,涂上了一层亮色。

 

 

  当然,示好也颇有讲究。示好得分清对象,解决对谁示好的问题。不是对谁都可以随便示好的,可以对朋友甚至对手示好,但不可以对小人示好,否则只会自讨没趣。示好得注意场合,解决在哪儿示好的问题。在不适宜的场合、不适合的氛围中示好,或许会适得其反,甚至自取其辱。示好得掌握节点,解决什么时机示好的问题。示好不可过早,也不可太晚,时机不成熟,效果就不理想。示好得把握分寸,解决怎么示好的问题。过犹不及,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度,示好则有讨好之嫌。


  讨好是做人的大忌。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是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讨好与卖乖是左右脸,左脸卖乖、右脸讨好,既邀功讨赏,又溜须拍马。讨好需要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看人脸色说话办事,是真正的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那些专门讨好上司和“主子”的人好比害群之马,往往惯坏了上司、败坏了风气。专事讨好的人,往往欺上压下,习惯于对上献媚、对下傲慢,令人鄙视、遭人厌恶。


  示好是一种友善,讨好是一种伪善;示好者身子是软的,讨好者骨头是软的。人可以示好但不可以讨好。


 

人可以低调不可以低声


  眼下,低调一说颇为流行。很多人视低调为一种人生哲学、处事圭臬和成功诀窍。低调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信奉和推崇,“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低调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处下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圣者无名,大者无形。”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风度、从容不迫的气度,是成熟后的一种儒雅、成功时的一种平静。低调的人深刻而不肤浅、内敛而不浮华。


  低调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内涵。低调的人内心是平静的,心态是平和的,具有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定力;只有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放下身段,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低调的人懂得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隐忍,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低调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门学问。在纷纷扰扰中留得一份清醒,懂得留有余地,“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



  低调的人好相处、易成事。与之相处,如闻一袭幽兰,暗香扑面,让人心生静怡;与之对视,如赏一幅水墨丹青,韵致悠然,让人心旷神怡;与之交流,如品一杯淡淡香茗,清香萦绕,让人陶然于胸。古往今来,因低调而受益者不乏其人。春秋谋士范蠡助勾践灭吴雪耻后,隐退经商,富甲一方,被后人尊为“商圣”;三国时诸葛亮对蜀国居功至伟,但他谨守属臣本分,低调做人、功成不居,让后人敬佩不已;清朝宰相张英克己为官,不让权力任性,书写了“六尺巷”的佳话;老红军甘祖昌,曾被授予少将军衔,因数次负伤身体不好,坚持回乡务农;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始终专心搞研究,面对鲜花和掌声,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平静,等等。山不自恃高而耸立云端,海不自恃深而容纳百川,地不自恃厚而承载万物。做人当低调,而功成名就者、才华横溢者、位高权重者、春风得意者尤需低调,有时意味着必须丢掉附加在身上的优越感、尊贵感、荣耀感等。只有志存高远而低调行事,才能善结良缘、事业通达。


  低调并不是不把事情做好,而是不把做好的事情炫耀出来。低调不等于低声,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现在,有的人往往以低调为幌子或托词,不愿、不敢和不善发声,面对各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无以辨别或选择沉默,在大是大非面前扮演“开明绅士”,做起了“鸵鸟”;有的信奉“出头的椽子必先烂”“枪打出头鸟”,需要担当的时候选择退缩,唯唯诺诺、支支吾吾;还有的甚至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毫无骨气,让低调变了味、走了形。低声,说到底是不敢担当、缺乏骨气的表现,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写照。


  低调做人不等于低级做人,更不意味着做低级的人。低调是在“终成其高,必成其大”,而低声则是在低级做人和做低级的人。人可以低调但不可以低声。


 

人要昂扬不要张扬


  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昂扬,乃精神世界里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质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汉·李陵《录别诗》)昂扬内含着一种力量,它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蒸蒸日上;似茁壮生长的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攀升;像含苞怒放的花朵,蓄势待发,蓬蓬勃勃。昂扬是首青春之歌,流淌着沸腾的热血,激荡着澎湃的心潮。人,有了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便有了愈挫愈勇、越是艰险越是向前的信心,便有了扬帆远航、蹄疾步稳的动力。


  然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逸等,却冲淡、消弭了一些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有的害怕艰辛,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吃点苦则嗷嗷叫,受点罪则撂挑子;有的畏惧困难,动辄打退堂鼓,畏手畏脚、知难而退;有的止步挫折,吃一两个败仗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既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又不能在挫折中站起来;还有的满足于已有,躺在功劳簿或安乐窝里睡大觉,不思进取、寅吃卯粮,等等。昂扬精神的削减和衰颓,让一个人变得慵懒涣散,失去目标和斗志,甚至进入成长进步的“黑障区”。


  昂扬是时代的精神地标,也是成功者的标签和符号。昂扬来自于哪里?



  一是来自于信念和信心。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有必胜的信心,就有奋发的状态,就有一股子“气”和“劲”,这股子“气”和“劲”就是昂扬的精神风貌。


  二是来自于初心和初衷。不忘初心,则会有一种自觉和警觉;不改初衷,则不会丢失那一如既往、一往无前的“精气神”。


  三是来自于动力和活力。活力,代表人旺盛的生命力,而由内而生的不竭的动力是昂扬向上的活力之源。


  人要昂扬,但不可以张扬。大凡张扬者,皆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眼里,于是遭人嫉恨,以致众叛亲离,郁郁不得志。而昂扬向上的人,大多能一步步改变命运,走向成功。“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经过不懈努力名扬天下却不事张扬,被世人敬仰、敬重的人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一例。启功先生被尊为大师,名扬四海,可他在《自撰墓志铭》中却写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启功先生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的一生为做人昂扬而不事张扬做了很好的诠释。


  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


来源:公务员内参、人民日报、《秘书工作》杂志、秘书工作公众号


监制: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郑雪婧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