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物理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物理

【物理学家】13岁入清华,23岁享誉世界,一代宗师晚年竟流落街头

环球物理  · 公众号  · 物理  · 2025-02-18 20:30

正文

来源 | 青塔学术

13岁考入清华,23岁享 誉世界,70岁含冤入狱,79岁凄凉去世。 在他麾下,共走出了79位院士,23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中有9位是他的学生。

叶企孙 这个名字, 既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也是一个时代的悲痛。

23岁登上物理学巅峰

叶企孙出生在清末的官宦之家,其父叶景沄时任上海敬业学堂的校长,思想开明。他对于叶企孙的教育也不全然是四书五经,还给了他诸多关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

1911年,在父亲的鼓励下, 13岁 的叶企孙报考了 清华学堂 ,并顺利成为了清华学堂的首批学生之一。然而,入学不过数月,辛亥革命爆发,叶企孙不得不中断学习回到上海避难。

图片

▲图为叶企孙先生

直到1913年夏天,清华学堂在上海恢复招生,叶企孙再次报考并被录取。

经过了此番战乱的叶企孙深刻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科技的不发达。 要想彻底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必须依靠科技武装 。基于这样的认知,叶企孙参加了1918年公费留美的选拔考试,并获得了留美资格。

叶企孙进入到 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进行学习,并师从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实验物理学大师布里奇曼。

1920年,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士学位的叶企孙转入到哈佛大学研究院进行学习,并于 1921年 ,与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用X射线精准地测定了 普朗克常数h 。因为这个实验, 年仅23岁的叶企孙名声大噪,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巅峰

他的论文先后被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会会报发表,所测定的普朗克常数也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我请的先生个个比我强”

1923年,叶企孙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游历欧洲一年,最终婉拒了哈佛大学的留校任教邀请,毅然回到了中国。

1926年清华学校物理系成立,次年, 28岁的叶企孙成了首任系主任

据他的学生回忆,叶企孙讲课略有口吃,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阐明复杂的问题。

“我讲课不好,但我请来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叶企孙谦虚地说。

为了让学生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慧眼识珠,聘请了物理只考5分的 钱伟长 和只有初中文凭的 华罗庚 前来到清华任职;他殚精竭虑地邀请了有中国物理学“开门鼻祖”之称的 吴有训 来担任清华物理系的主任。

图片

▲图为1935年清华大学部分师生合影(叶企孙为第一排左四)

叶企孙终身未娶,无儿无女的他,把学生们都当作了自己的孩子。

他一生在清华物理系办学27载,教过300多名毕业生中有45位两院院士,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所以有人说, 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叶企孙一半的功劳,是他撑起了近代物理学。

身陷囹圄,晚年沦为乞丐

叶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扑在了中国物理学发展上,而他收获的却是莫须有的污名和监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而叶企孙因病在天津滞留了一年。就在此时,冀中区司令长吕正操联系上了叶企孙的得意门生 熊大缜 来帮助研发对抗日军的烈性炸药。

次年,叶企孙也秘密投身了抗日活动,组织和派遣了多位清华师生制造和运送军工器材。

图片

▲图为叶企孙先生爱徒熊大缜

1939年,国共关系急剧恶化,各个根据地都成立了锄奸部。冀中军区锄奸部怀疑军区内部有一个特务组织,熊大缜所在的技研社首当其冲。

1939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躲避日军扫荡的转移途中, 一位负责押韵犯人的小兵因与熊大缜发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擅自将他处死

而这件冤案却成了“文革”中将叶企孙污蔑入狱的“证据”。

图片

1968年,70岁的叶先生受到了牵连,入狱审查 。出狱时,他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只剩了半条命的他如一截枯木在风中颤抖。

风烛残年的叶企孙,为了不连累自己心爱的学生,主动与他们划清了界线。1977年1月,叶先生孤零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他还在喃喃自语,“ 回清华回清华 ”。

平生行已在怀,犹可寻

1977年,在叶先生弥留之际,钱临照前去看望。他取出《宋书》来,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中的一段:“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狂傲不羁终招来杀生之祸,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你们就当我是罪人抛弃我吧。 但是,对于我一生做了什么自己心里是明白的,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 至于能不能这样,我所想的,你们不一定完全知晓。

图片

▲图为李政道在纪念叶企孙诞辰120周年时所写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 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

今日,观先生画像,温润如玉,恬静沉毅。 汝平生行,吾当悉知

来源: 青塔学术 ,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