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座重要的桥梁项目——暮坪湘江特大桥东引桥,其梁场采用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反馈。项目负责人徐权利用这一系统成功提高了制梁效率,并改善了质量和安全管控。通过生产线模型的优化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梁场就像布满‘传感神经’,实现了精准的生产控制,将箱梁的生产周期缩短至4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项目背景与重要性
暮坪湘江特大桥是长沙市交通发展的重要项目,东引桥采用简支变连续梁桥结构。箱梁预制的质量和进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优质履约。
关键观点2: 面临的挑战
传统工艺下梁场生产箱梁的效率难以跟上现场安装的进度,且存在制梁安全和质量的风险。
关键观点3: 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应用
采用二航局自主开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生产线模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反馈,实现梁场的精准生产控制。应用传感器技术和监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并提高质量管控。
关键观点4: 生产线模型的优化
按照实际用地的形状设计包含12个移动台座的生产线,实现箱梁从生产到下线的全程轨道运输。
关键观点5: 智能化系统的效果
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箱梁的生产周期缩短至4天,质量和安全管控得到显著提升。
正文
看着智慧梁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移动的生产线模型与实时变化的数据指标,二航局长沙暮坪湘江特大桥东引桥项目负责人徐权自豪地说道:“整个梁场就像遍布‘传感神经’,在指挥中心的管理下,让每一片箱梁预制都在掌控中。”
暮坪湘江特大桥是完善长沙市交通、促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其中,大桥东引桥为简支变连续梁桥结构,总长约1.9公里,需要箱梁620榀。箱梁预制的质量和进度关系到整个工程优质履约,而梁场的生产效能是把控进度的关键一环。
经团队测算,传统工艺下梁场9天生产1榀箱梁的效率难以跟上现场安装的进度。传统梁场预制时交叉作业面多、人员多,一旦有突发情况就会影响制梁安全和质量。
“若制梁各项工序都能有序进行,每处细节都能实时监管、动态管控,便能大幅提升制梁效率。让梁场和人的四肢一样,可以在大脑的指挥下,通过神经操控‘指哪打哪’,并有触感反馈,以便调整梁场资源配置。”徐权提出了自己的梁场“神经学”。
研究“神经”要先从“大脑”开始,研究梁场的智能化则要从后台系统开始。徐权决定采用二航局自主开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让生产线的实时动态通过传感器和BIM建模直接反映到后台,为指挥现场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但想让“大脑”精准指挥“身体”,还必须有协调的“四肢”。为此徐权带领团队梳理了梁场制梁的各项工艺,按照实际用地的形状设计了包含12个移动台座的生产线,其中3条笔直的运输轨道贯穿梁场,实现重达几十吨的箱梁从生产到下线都在轨道完成,使得整个梁场的“身体构造”看上去极为舒展。
“神经”的植入是本次设计的重头戏。徐权将与设备连接的系统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类。
和所有流水线设备相连接的操作系统是梁场“运动神经”,生产线脱离人工的直接参与,由操作台指挥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例如在浇筑车间,模板浇筑设备可以根据指令自动实现模板开合、浇筑、振捣等一系列动作,然后将成型箱梁依次送入蒸养区和张拉区域。“单是模板安拆工效由3小时缩短至2分钟,工人由6人缩减至1人。”徐权说道。
向后台传输数据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是梁场的“感觉神经”,是箱梁的质量管控的重要手段。例如,为帮助箱梁打牢“健康基础”的蒸养环节,项目部配置了实时掌握内部温度、湿度及养护时间的智能监控器,让后台可以实时观察内部环境并予以调整。而在帮助箱梁“塑骨”的张拉环节,智能系统可同时协助实现多台设备张拉的力道精准,并将采集的数据自动传输到“大脑”进行标准核验,经过反复校对和调整拉伸的长度,以此得到张拉力道的“最优解”。
经多方协调努力,生产动作精准、检测反馈及时的智慧梁场在湘江岸边焕然一新,实现了满产满能、全速生产。梁场“神经学”在项目中的深度应用,使得箱梁的生产周期缩短至4天,且质量、安全管控都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