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澎湃新闻
作者:关尔
5月10日,李开复、王咏刚携新书《人工智能》在上海举办签售会。
在签售会上,李开复畅谈AI技术的未来发展。在他看来,AI技术未来会取代人类大量重复性工作,这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我们必须接受它,而不是排斥它。同时,李开复认为,机器不会成为艺术家、作家、导演、演员,也做不了《奇葩大会》里蔡康永、马东、高晓松那样级别的主持人。我们与其担心那些所谓机器会取代人类的“可能”性猜测,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研究那些必然到来的现象。他觉得,很多人文学科虽然有点冷门,父母们会担心孩子学这些学科以后找不到工作,但父母们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去学,因为今天希望孩子学的、找得到的工作将来也会被机器取代,所以,应该给孩子们机会,发展自己想做的。
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人工智能在中国又有怎样独特的前景?一起来听听李开复是怎么说的。
李开复、王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
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长处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独特性就在于情感。人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伴侣、孩子,感慨自己的缘分、心理作用这些都还没有被探究清楚——人对自身的了解,现在可能只达到万分之一。而如今,人工智能被频繁提及也彰显出人类大脑的奇妙之处,但这些重视和关注都只是因为AI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无疑,那些单纯的重复劳动将来会被AI取代,但这些工作内容只是人类奥妙的一小部分。而且,我们就此想象机器人也能进一步学会人类其他的奥妙,这种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很多科幻电影、小说中,导演和作者常常假设未来的机器就像人,机器人学会人类的爱恨情仇。这些遐想只是我们把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人的习性强加到机器上,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现在也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让机器人更了解人类的情绪,也做到一定的精确程度,比如人类的瞳孔放大、流汗、讲话紧张、声音变大、生气等等,都能被人工智能识别,但真正让机器跟人类产生心灵交汇,至少20年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我们尚未完全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如何运作。
活动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三大阶段
李开复觉得,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所有大数据将被开发利用,用得好的公司会有巨大盈利;
第二个阶段,我们会通过很多设备采集很多新数据,这些设备比如有新的传感器、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等。我们慢慢会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温度、血压,会知道房子的温度、室外的PM2.5指数,智能交通、智能家庭、智能穿戴、智能健康等等会得到全新应用;
到达第三个阶段,机器不但能处理源源不断的新数据,还可以作为劳力,为人们所使用,到那时人类开始进入自动化时代。
这三件事在十年内会逐渐发生。
第一阶段的纯数据化转变已经开始,现在十分重视对大数据资料的整合,这一阶段可能会在三五年内完成。
第二阶段也许会用两三年成为主流,现在已经慢慢开始,也许5-7年之后,会产生很多新应用,也会带来很多新数据。
第三阶段,全面自动化时代,那时候,我们会广泛使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里都处于这个阶段。这些事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颠覆所有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公司都要被颠覆。到那时,我们上街一看,会发现物流、出行、教育、医疗全都被改变了。
在李开复看来,现在的技术再加上一些可预测的进步,我们应该可以预测这三个阶段必然会发生。因此,他认为要花时间研究这些会到来的必然现象,不要花时间在“可能”的揣测上。
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几个受限的地方:
一是它需要特别庞大的数据基础,目前也会有科学家开始发明一些方法,让更少的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它需要庞大的数据体量;
二是现在的人工智能一般运用于单领域,跨领域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这一技术目前壁垒较高,需要打破壁垒,更加开放。
今天,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任何一个较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写出一个手机APP的程序,但在十年前,我们并没有这样普及的技术。未来,我们的人工智能也需要过渡到这种便捷程度,从今天科学家才能用的人工智能,普及到任何一个不错的大学毕业生、学计算机的毕业生都能创造出一个人工智能应用来。只有当这天来临,才会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出现。
李开复认为,和曾经的工业革命相比,这三个阶段的革命来得更快。在此之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两个阶段,帮人工智能做了铺垫。BAT公司已经掌握大量数据,在这个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随时启用这个数据,这与曾经的工业革命有很大不同。
其中一场签售会上,韩寒也现身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有独特的优势
李开复说,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数据最多。
人工智能是一个数据游戏,如果我们给一批顶级科学家很少的数据,让他们去使用人工智能,再给一批普通科学家很多的数据,那一定是后者能够把人工智能用得更好。同时,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很喜欢参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当前世界上有43%关于人工智能的顶级论文都是中国人写作的。同时,中国在人才安排上也有一定优势。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环境比较现实,过去,人们看到APP火热的时候都投身去做APP,以致中国现在APP做得很好;现在,人工智能火热,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要学好数学、追求最有出路的领域,这会导致大量人工智能人才的出现。
如今,美国对约束人工智能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纠结,美国人会激烈讨论无人驾驶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讨论大数据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一些大公司甚至自律地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但在中国,总体来说会把科学发展放在这些不太确定的道德顾虑之前,因此会有更平滑的道路,能够取得更好、更快的成绩。当然,现在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部分还是美国人,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他们学,但这只是高科技的论文和学术研究,真正的应用环境方面,中国表现得更加智慧。
至于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冲击,李开复说,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没有发生过十年之内教育发生天翻地覆剧变的事。所以,就算人工智能时代缓慢到来,我们也不要奢望近期教育有什么太大改变。
但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在当前情境下,可以做四点调整:一是跟随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来发展,不要让他们走一个标准化的“人才道路”,因为标准的道路很可能是会被取代的道路;二是不要跟风,即便孩子喜欢人类学、社会学、哲学都应该得到鼓励,并非这些专业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而是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专业都不好找工作,因此没什么差别,干脆让孩子学自己真正爱学的;三是要发展孩子的情商,因为以后与人相处才是人的特色,而不是去跟机器赛跑;四是专业教育中要发展一些有趣的、而且被尊重的服务业,因为人与人相处本质上更接近服务业所做的工作。(文/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