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七年我第一次去美国,觉得那边的牙膏真是难用——刷了半天都不起沫,而且满嘴都是一种感觉很怪异的味儿:甜丝丝的,有点薄荷,但是感觉“味儿不正”。
那时候我刚刚入行没两年,所以跟师傅“每事问”,好在人家也不厌其烦。我问她为什么我觉得美国人做出来牙膏怪怪的——我师傅哈哈一笑说:“这产品又不是迎合你的需求的,你当然不会喜欢。你听说过散发咖啡香味的洗发水吗?你讲过带着牛屎气息的香氛(这是个印度八卦,回头有机会讲)吗?”
嗯,我本来就浅陋嘛!
所以前两天后台有朋友留言说为什么霍霍巴油涂脸之后再用洁面产品清洗就不怎么起泡——然后她就“感觉没有洗干净”——的时候,我忍不住也摆出当年我师傅的架势,“哈哈一笑”,然后开始写这篇文章。
我有个老同事,以前在联合利华做洗衣液的,他说比较头痛的是要平衡两个性能——刚开始泡沫要多,漂洗的时候要迅速消失。泡沫多让人觉得有料,消失快让人觉得省水。
(在他说之前我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么想的——听完他说这个,突然觉得“温和深层清洁”这句话似乎也不怎么通了。)
一句话已经说出了日化用品的一个潜台词——我们要迎合你们,你们想要什么要的感觉我们就要做出什么感觉来,哪怕这个感觉和真正的护肤需求无关(这些是心理需求)。
泡沫多这件事情,如果从配方的角度来说,并不一定反映出清洁能力强——洗衣液是这样,洁面乳也是这样。
泡沫是什么?是空气和水(薄薄的一层水膜)混到一起,也就是水膜包裹空气的结果。我们对洁面产品产生泡沫的期望,是细密紧致有清晰边界,泡沫的消失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你相信吗?以前我在宝洁做实习生,还专门给这种泡沫的消失速度建立过数学模型……)。
为了让泡沫有这样的性能,往往需要对原本已经可以很好完成清洁任务的产品进行调整——泡沫要更紧致更持久,就必须有一些成分来支撑泡沫中的水膜,但是这些成分反过来可能会造成不容易起泡……
怎么办?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多加表面活性剂啊!
但是这样又反过来造成了对皮肤的刺激——于是又要做其他调整……
为什么要招懂化学,尤其是胶体和基面化学的学生来做配方?
因为这帮家伙相对来说更容易找到这种平衡,毕竟之前在大学实验室里面已经被导师老板们敲打过了。
但是,无论怎么说,为了迎合消费者期望看到泡沫,并且泡沫又要“绵密细致”的要求,配方中加入了多余的东西,甚至是会刺激皮肤的东西。
第一个对策是反本能的——不追求泡沫,不追求紧绷感。
我们本能地通过清洗过程中的泡沫量和清洗之后的紧绷感来判断产品是否有比较好的清洁能力——现在要你忘掉这些是很难的,但是你需要知道的是,泡沫多的不见得洗得更干净,相反你可能为这个多出来的泡沫付出皮肤屏障更大损失的代价。
所以,选择那些温和一点的清洁,一看没有泡沫,你不要纠结。
具体怎么选,请看我之前的文章。(怎么洗脸才不毁脸?)
第二个就是开头那位朋友问题中包含的方法——如果感觉自己的洁面产品比较粗粝,可以考虑再洗脸之前用一点基础油(比如霍霍巴油或者葡萄籽油)抹一下脸,然后再用洁面产品洗去。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那些好心的配方师为了迎合你而多加的表面活性剂有了去处(去结合你涂上去的那点油脂),皮肤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而且本身这些油还可以帮助去除皮肤上残留的油性污物。
当然,坏处是那些让你觉得放心的泡沫少了好多。
我们不能说我们总是要反本能地去做事——至少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本能是什么,避免别人利用我们的本能来迎合我们——而这种迎合可能会有某种潜在的伤害。
当然,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马屁的坏处,但是事实仍然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往期推荐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美白 | 痘痘 | 黑头 | 敏感 | 孕妇 | 面膜
甘油 | 洁面 | 螨虫 | 保湿 | 激素 | 成分
毛孔 | 防晒 | 抗老 | 刷酸 | 防腐 | 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