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建设者穿梭忙碌,伴随着进入“末伏”,8月的宁扬城际铁路施工一线,建设热情依旧“热辣滚烫”。
全长约57.8公里,这条国内首条跨市域过江轨道交通线路,于2026
年建成后,将加快实现南京和扬州两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宁镇扬一体化,长三角中的“小三角”,不仅空间距离在拉近,发展中的“来来往往”也愈发紧密:8月15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召开。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谋划会——以深化改革破题,从体制机制入手,在关键处落子、在紧要处发力,深入谋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探索实践,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切实增强发展联动性、互补性、协同性,以宁镇扬高水平一体化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宁镇扬总地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2023年经济总量超3万亿元。
从空中俯瞰,扬州位于南京东北、与南京六合区接壤,镇江位于南京正西,扬镇隔江相望。三地主城区之间公路距离均不超过90公里。
在江苏省内,三地资源流动也最为密集,同城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宁镇扬是江苏乃至全国最早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之一。早在2002年,扬州首次提出“宁镇扬同城化”构想。2014年,江苏正式发布《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先导,加快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宁镇扬同城化片区打造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通力协作下,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比如,南京确立紫东地区为宁镇扬同城化核心区,构建“轨道上的江苏”政策性文件明确宁镇扬2025年率先形成1小时”轨道交通圈“,宁镇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扬州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链接全省研发力量,等等。
当下,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仍是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抓手。下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速,做好“同城化”这篇文章?此次,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明确——
要加快推动科创资源协同
,加强跨地域科技创新组织,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推动高能级平台共用共享,强化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实验室合作,联合培育一批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要深化产业分工协作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向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拓展,推进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产业一体化配套服务,以产业链为联结开展联合招商、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辐射力;
要持续提升快联快通水平
,聚焦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通堵点、提升效能,提高城际通勤效率,优化区域航运功能,增强空港枢纽服务能级,更好发挥多式联运效力,打造城际低空智慧物流网络;
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加强生态红线无缝衔接、生态廊道共同保护,推动执法数据共享、执法标准共建、问题线索共查,构
建污染风险预警联控机制,切实守护好生态本色;
要在一体化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政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系统性梳理、节点化推进同城化事项清单,使一体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要健全完善协调联动、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要素保障机制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