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慢跑创作计划投稿*
mbti里有分“浓人”和“淡人”。
一种是说更喜欢主动争取,喜欢通过言语、行动来表达自己,更张扬。另一种是比较隐藏自己的情绪,不会太多表现自己,更内敛。
如果谈恋爱也有划分的话,我知道,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恋爱淡人”。
在跟男朋友经过今年的长假后,我更确信这件事。
在五一假期,准确来说,是从第3天早上10点多我醒过来的时候。
看着他给我做的心形煎蛋早餐,还问我要不要拍照发朋友圈。
我摆着手说“不要”。
这只是我们这大半年来,相处的一个缩影。
平常我们已经每周的周中见面3次,每周下班后的吃饭,然后周末我们再待上两天。
早餐会帮我定时叫好,每天晚上都会来一个语音电话,可这会,距离我们吃完饭分开不够2个小时。
从七夕、端午到520,甚至愚人节,都能收到他的红包。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他觉得我需要的,但实际我不需要的礼物快递。
恋爱的浓度,让我有点喘不过气。
我也有意无意地提起“下班后可以不用来接我的,你可以去忙自己的事情”“有些东西,可以不用帮我买的”。
他立马回了一句“谈恋爱,不都是这样的嘛”。
我的上一段恋爱还是在两年前,大学的时候。
那会跟前男友每天的见面,下课后的吃饭,一周有4-5天我们是黏在一起,但丝毫不觉得有啥问题。
高中看见朋友是这样谈恋爱的,偶像剧里也是这么谈恋爱的。
我们那会所见的「恋爱模式」,也都是大半数时间腻歪在一起。
当然,也有可能是网络视频催化所影响,随便一刷,都是恋爱甜蜜瞬间的段子。
让很多人误以为,恋爱的模式就该是浓烈的、时刻被宠着的。
可现在,我对亲密关系多了另一种看法:
既然它是属于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那它应该是能够随着自己的生活状态而变化的。
过去我很单纯地,把对于「恋爱感不强烈」的相处方式,简单地等于“不爱了”。
我现在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就是,松弛的,不费力的,稀松平常的。
不必刻意去营造所谓的“恋爱感”,或者说,浓烈和平淡都只是其中一种形态而已。
我们可以随时调整这种形态。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失去谈“让恋爱浓烈”的能力,只是目前阶段,我想选择“淡一点”的相处模式。
想要的东西我会自己买。
我也不需要,每天视频或者语音通话。
晚上临睡前剩下的一小段时间,我希望,是留给「自己」喘一口气的独处空间。
我们一年只过两个节日就好,一个是彼此的生日,另外一个是恋爱/结婚纪念日。
其余时间,大家不用在浪费太多的心思去猜忌对方是否想要过这个节日,也不用面对一方“准备了的惊喜”,另外一方“没有准备的尴尬”。
这段关系压迫「我」的时间太多了,就像他煎的心形蛋,放的酱油很多,味道很浓。
而在吃完那个煎蛋后,我一口气跟他说出了上面这段,已经我在心里发酵了2个月的这段话。
我知道再不把它说出来,它将腐呕在某个角落里。
在说出来的那瞬间,我已经做好被指责“这是我不够爱他”的表现,甚至也做好了要分手的准备。
他听完,有点愣住。
然后过了好一会才说:“我知道了,给我点时间思考一下,好吗?”
那天,我们如常地按照计划去了好看的咖啡店,又吃了惦记很久的啫啫煲,但总感觉有一层隔膜横在我们之间。
直到晚上,我们在一个清吧坐下来,喝上半杯酒以后。
那晚喝的鸡尾酒
男朋友握着我的手。
“你今天说的,我想过了。”
“我会尝试调整跟你的相处模式,希望你能在这段关系里,能够「做自己」。”
“也希望,我们能一起探索自己的节奏。”
他没有再说更多。
只是在后面相处的日子,我们的相处模式确实有在一点一点地改变。
从浓厚的,转变为清淡的。
我也从原来的“被侵占时间后的焦躁”,到现在的“关系里呼吸自由”。
前几天,听了荆棘在小宇宙里的《不吃苦计划》播客,聊到了“做自己”的一些看法。
荆棘在里面有说一句,大概意思是:
大家都在说“做自己”,“做自己”没问题的,但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要对你的“做自己”负责。
直到那瞬间,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那晚男朋友酒吧里的短短的三句话,其实是男朋友他的「自我」,对我的「自我」让渡。
也许可能他原本并不想接受这种“让渡”。
但他依然愿意跟我一起调整关于亲密关系的模式,探索新的状态。
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