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调调研文章一定要说真话?
调研文章是用于反映情况、指导实践的,所以当然要说真话。所谓
“真”,真就真在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成绩、问题、经验、教训等等,是怎样就怎样,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既不捏造也不掩饰;真就真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材料,不惟书惟上,不空洞议论,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而要瞄准现实需求,想实招,谋实策,务实事。很明显,如果不说真话说假话,对于社会,将产生某种误导,使人们看不清事物真相、分不清是非界限;对于领导层,将传送错误的决策信号,导致决策失误,给工作带来损失;对于自己,则是丧失良知,丧失起码的职业道德,给秘书工作者的形象抹黑。
不过,坦率地讲,其实大家都知道调研文章要说真话,关键是想不想说、敢不敢说和善不善于说的问题,如果不想说、不敢说、不善于说,当然就没有真话的立足之地了。
不想说真话,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
对调研活动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办公室里听汇报,材料堆里找典型,然后匆促成篇,就算交了差。有时明知情况不实,但不愿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不愿触及矛盾和问题,认为反正与自已无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另一种情况是,
有的领导同志为了显示自己的
“政绩”,或者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所谓“声誉”,专挑好的说,成绩一大摞,经验一大堆,启示一大串,对存在的问题却略过不提,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不敢说真话,关键是
“怕”。
一怕得罪当事人。
如今不少地方和单位的负责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出了成绩和经验,生怕上面不知道,于是想方设法请领导来视察,请记者来采访,请领导身边的
“秀才”们来总结;而一旦出了问题,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集体上访、一场小小的工伤事故,也千方百计捂着,生怕上面知道了会影响“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调研文章如果是“唱赞歌”,对方当然很高兴;如果是“揭疮疤”,对方当然不高兴,而且把人家得罪了。所以有的作者就怕了:算了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还是手下留情吧!
二怕抹杀
“大好形势”,让“上面”不高兴。
这是作者在调查总结本地本部门工作情况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特别是该调研文章如果是用于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或用于报刊发表,那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怕的是,如果暴露问题的话,直接的
“上面”——本地本单位领导固然不高兴,有时上面的“上面”也会不高兴,因为的确有的领导同志习惯了“到处莺歌燕舞,形势大好而不是小好”,而不习惯这里是问题那里又是矛盾。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下属们(包括作者)当然只好报“喜”而不敢报“忧”了。不过,有时是作者自己多虑,太过小心谨慎,因为“上面”喜欢听真话的毕竟还是大有人在,不喜欢听真话的毕竟是极少数。
三怕冒犯领导权威。
这里指的是调查得来的
“负面”情况直接与领导有关。实际上,任何一次调查,只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尤其是暗访式的调查,必定能了解到许多真实情况,听到在办公室和汇报会上根本不可能听到的大实话、心里话,其中必定有些内容是与领导机关或领导同志相关的,
比如
某项决策不符合实际、某些领导工作方法有问题、某件事该办而上级没给办,等等。碰到这种情况,有的作者就怕了:把这些问题写进文章中去,岂不是
“太岁头上动土”吗?冒犯了领导,会不会给“小鞋”穿呢?于是,该反映的情况不敢反映了,该提的决策建议也不敢提了。
不善于说真话,那就是方法上的问题了。
表现之一:看
问题不全面,只看正面,不看反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还容易被某些怕暴露问题的调查对象牵着鼻子走,被人家糊弄了还蒙在鼓里,这样当然摸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了。
表现之二:
看问题不深刻,缺乏洞察力、穿透力和鉴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表象、假象所迷惑,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时还以伪为真,以非为是。
表现之三:
不善于分析、提炼材料,明明掌握了实情、听到了真话,但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提不出可行的、管用的意见和建议,把好端端的材料白白浪费了。
表现之四:
缺乏,主见,左右摇摆,明明有真情可报、有实话可说,一旦旁人提出异议,就不敢坚持了,赶快把
“棱角”磨掉。
上述三方面,最关键、最要害的还是敢不敢说真话的问题。
说真话好,说真话难,把真话说好难上加难。但我们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以说真话为天职。唐代名相魏征,敢于仗义执言,犯颜直谏,被皇帝誉为
“人镜”,从此名扬天下。大名鼎鼎的彭大将军,察民间疾苦,揭社会积弊,虑国家安危,谋执政良策,奋勇呈上“万言书”,虽招致奇冤大屈,但英名永在,千古流芳。历史前进到今天,随着民主精神的不断发扬、决策透明度不断增强,应当说,真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和欢迎,说真话也并不像有些同志所想象的那么可怕了。即使有的地方仍然存在某种阻力和压力,但求真务实的呼声任何人也压制不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需要真话;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真话;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真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我们做文秘工作的同志,千万不能成为凡事只知“诺诺”的“鹅卵石”。“鹅卵石”很圆滑,很“可爱”,但不能用它来砌堤坝、建楼房,否则就会塌掉。党的事业不需要“鹅卵石”!我们秘书工作者队伍必须坚决拒绝“鹅卵石”!调研文章不能成为单纯歌功颂德的“鹅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