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领域,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畅想。纵观历史上历次技术革新,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引发城市规模等级、组织模式、形态布局及空间功能的变化。当前,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正在驱使城市走向数字化、智慧化、人本化,在此背景下,技术要素驱动下的规划响应及变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深刻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变化、多角度总结新兴技术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北规院智慧城市团队组织了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响应的话题,与读者分享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新范式,共同探讨城市内居住、消费、就业、交通等空间的变化及规划应对,以期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应能力。
物流一头连接着生产,一头连接着消费,对城市的产业、交通、商业布局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面向未来如何进行合理的物流空间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影响下,未来城市物流空间从宏观到微观呈现出物流仓储城市群化、物流产业规模化、仓储用地郊区化、物流运输立体化、仓储建筑面积增大、仓储空间混合化、末端物流智慧化等变化趋势。针对上述趋势,提出支持物流仓储城市群协同发展、鼓励建设智慧化高标仓库、促进物流仓储与其他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倡导从人本化和智慧化角度规划物流末端节点等策略建议。
经济全球化促使跨国贸易和国际物流需求日益增长,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购物的普及也极大地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更是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2023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8.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14.4%。由此可见,物流产业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现代物流体系的规划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再到《“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均强调了物流的重要性,这些政策不仅提出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还展望了“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体系构建。特别是《“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的重要性。这些政策均显示,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对城市的产业、交通和商业布局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剖析物流空间变化机制、厘清物流空间变化趋势并面向未来进行合理的物流空间规划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物品仓储、运输、交付等物流全流程自动化与智慧化水平都大幅提升。
物品仓储又可细分为上游采购、中途储存、下游挑拣等环节。在采购环节,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较为精准地预测物品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缺货物品自动补货与入库;在储存环节,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时统计数量、位置和状态等物品库存情况,以及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物品存储环境,大大提高物流仓储智慧化管理水平;在挑拣环节,订单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直接传输到仓库管理系统,并自动分配给拣货机器人,实现货物的自动化挑拣与出库。叠加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工业生产产量增加等社会因素,物流仓储空间呈现城市群化、规模化等态势。同时,由于城市中心高地租等经济因素、“退二进三”等政策因素,大型物流仓储空间向郊区转移,并在规划设计时就定位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较大、配备各类智慧设施与设备的高标准仓库,市中心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应急物资存放需求等因素使得城市中心也依旧保留具有仓储功能的空间,并呈现与零售空间混合的趋势。
在运输环节,物联感知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根据交通与天气情况等优化路线规划,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进步更是使得无人驾驶汽车与飞机在物流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使得物流运输朝向立体化发展,并基于地面5G通信技术的高速率和低延迟特性以及空中卫星通信技术广泛的覆盖性,即时控制物流车辆与飞机的运动轨迹,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在物流末端派送与交付等环节,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物流信息可以实时共享给客户,客户也可根据需求实时调整交付计划,大数据与云计算可为快递员制定最优派送路线,物流派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等新型派送与交付方式在节约人工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快递上门或自取等多样化的选择。
新技术对城市物流空间的影响可以从宏观到微观分为集中仓储、分布仓储、末端配送三个不同的层次。集中仓储是指将货物集中存放在同一个空间,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库存,包含大型仓库、物流中心等。分布仓储是指将货物分散在不同区域存放,从而减少占地面积,并在空间上更接近客户,从而缩短物流时间与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末端配送是指将物品送达给消费者,以满足配送环节的终端,随着“用户至上”观念深入人心,末端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集中仓储方面,空间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物流仓储城市群化、物流产业规模化、仓储用地郊区化、仓储单体建筑占地面积增加等方面,这意味着集中仓储在规模和地域上都呈现出更为庞大和多元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群已经崛起为国家在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关键地理单位。随着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和一体化发展的加深,城市群内的物流仓储联系也在逐渐加强。李苑君等(2021)基于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CSN)关系数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杭州、宁波为核心形成快递物流圈层蛛网式结构,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呈现快递物流双核心式极化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则形成了“广州-东莞-深圳”强快递物流带,上述三大城市群内电商快递物流网络密度均较高,形成了典型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并依托中心城市向外辐射。
近年来,各大城市群的物流企业在数量上都呈现急剧增长态势,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物流产业布局。张璐璐等(2019)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剔除无效数据后,统计得到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数量截至1995年有301家,截至2005年有2927家,截至2015年有7886家,并形成北京市、天津市及石家庄市三大集聚中心,物流企业集中分布地区由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但北京市及周边区县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始终较高。曾磊(2020)基于天眼查数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企业数量2000-2019年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0年的2442个、2008年得12498个、2013年得24995个,发展至2019年的72680个,企业数量翻了数十倍,并在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金华等地逐渐形成集聚。
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无人化物流仓储、远程化电子管理等成为可能,叠加市中心地租上涨等经济因素,各大城市的物流仓储用地呈现郊区化态势,并于区域交通节点或制造业上游工业区附近分布。基于北京市2017年、2021年的相关调查数据(图1),可看出北京物流仓储建筑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郊区化明显,由在中心城区较为均匀分布逐渐转向聚集于六环周边靠近顺义机场、大兴机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在三环内则较少分布。1997-2009年期间,上海市工业仓储用地郊区化发展趋势也较为显著,南部的金山工业区和北部的宝山工业区是扩展的主要方向,并途经闵行和奉贤工业发展区(朱轶佳,2015)。国际层面,巴黎、洛杉矶、多伦多、亚特兰大等多个超大城市仓储用地郊区化发展也较为明显:2008年巴黎物流设施距离城市几何中心的平均值比1974年高10km,洛杉矶2009年比1998年高9.7km,多伦多2012年比2002年高9.5km,亚特兰大2008年比1998年高4.5km(程丹丹,2020)。
图1 2017年与2021年北京各占地面积段物流仓储单体建筑分布对比图
(来源:作者自绘)
网络零售的崛起,使得仓库需要更大的面积来容纳海量的商品种类,实现一站式存储,进而促使了大型仓库的比例显著上升。除了配备智慧物流仓储管理平台等数字层面的新需求,仓库在物理层面也需要更宽阔的柱距,从而有更宽敞的无柱操作区,以便安装自动化的流水线;同时,为应对频繁的补货和发货需求,仓库内需增设更多的货物暂存和卡车周转空间;此外,更高的层高为仓库多层货架的安装提供了可能,而优质的照明与消防系统则确保了仓库的安全与高效运行(肖作鹏等,2017)。
基于相关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北京物流仓储单体建筑平均占地面积由2015年的366.73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479.69平方米,确实呈现逐年增大态势。北京占地面积超过1公顷的物流仓储单体建筑也从2015年的0.14%增长至2021年的0.36%,增加了近两倍,占地面积超过2公顷的物流仓储单体建筑从2015年的0.05%增加至2021年的0.09%(图2)。
图2 北京2015-2021年不同占地面积物流仓储建筑比例分布
(来源:作者自绘)
以京东物流为例,根据京东物流2021年年报,京东物流已在全国布局8大物流枢纽、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210个分拣中心、1400个运营仓库(竹子,2023),其区域分拣仓库的占地面积也都达到20公顷以上(肖作鹏等,2017)。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仓库内部包含智能存储、智能监控、智能搬运AGV、智能拣选-分插墙及视觉机械臂、智能叉车、智能分拣等功能模块(图3),而智能仓库较大的占地面积能为上述功能模块的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竹子,2023)。
图3 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仓库内部布局
(来源:京东、晚点LatePost)
城市中心物流仓储用地减少与租金升高,使得物流仓储空间在城市中心趋于分布式布局,并呈现出零售空间和仓储空间混合化的特征,反映了对于更高效、灵活和多功能物流仓储空间的需求,仓储式超市和社区团购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零售与仓储空间的混合化。
仓储式超市是集商品销售与储存于同一空间的零售形式,具有规模大、投入少、价格低等特点,大多由城市中闲置的仓库、厂房等改造形成。这种仓储式经营模式,让货物直接储存在货架上(图4),免去了二次运输环节,即节约了空间,又节省了成本。盒马鲜生是仓储式超市定义的真实写照(图5)。它不仅是一家线下的物理门店,还通过店面内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线上销售,实时更新的电子价签确保了线上线上同一价格。它不仅集销售与存储于一体,还在店铺中设置了30%—40%的餐饮体验区,可以生熟联动,吸引客户,增加体验感(艾问,2017)。
图4 宜家货仓式商品摆放:家具可当场自提(来源:互联网)
图5 盒马鲜生线上下单30分钟即可派送到家
(来源:互联网)
社区团购是以社区为中心的购物方式,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社区内的组织团体,以更优惠的价格联合购买商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与网络团购相比,社区团购更注重本地化服务,它通常在社区或特定地点设立服务部,这些服务部常常与小卖铺结合,方便居民随时购买和提取所需商品(图6)。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社区团购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
图6 社区团购线上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下单,线下在社区小卖铺自取
(来源:互联网)
在末端派送方面,线上消费的增长使得末端物流快递车激增,占用街道步行空间、社区公共空间等状况频发,现有的城市空间未能充分应对(图7)。快递员、外卖送餐员人数也大幅增长,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却缺乏对于以上人群空间使用需求的考量(图8)。同时,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快递车、快递柜、快递机器人等的落地应用(图9),如何面向未来规划设计机器人友好的物流空间并布设配套设施也是规划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图7 末端物流快递车占用公共空间(来源:作者自摄)
图8 外卖骑手缺乏用餐、休息空间
(来源:互联网)
图9 智慧快递车、快递柜、快递机器人
(来源:互联网)
为了应对物流空间的变化趋势,我们从支持物流仓储在城市群层面协同发展、鼓励建设智慧化高标仓库、促进物流仓储空间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融合发展、倡导从人本化和智慧化的角度规划物流末端节点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面向物流场景的规划策略。
物流仓储空间在保障城市群物资供应和促进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现代物流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应鼓励在城市群层面协同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并合理布设物流仓储空间,以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所衍生的精细化、专业化物流仓储需求,从而推动现代物流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在进行城市群规划时,应将物流仓储纳入其中,并明确发展目标与定位,包括确定城市群内物流仓储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等级体系和发展路径,以及在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在制定详细的物流仓储发展规划和布局方案时,应与交通、产业等规划相衔接,确保物流仓储设施在城市群内的合理分布和高效利用。最后,应加大对城市群内物流仓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包括规划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与通讯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