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是由新东方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王强和红杉资本中国在2011年联合成立的天使基金。世纪佳缘、兰亭集势、聚美优品、一起作业、美菜、小红书、蜜芽、找钢网、英雄互娱、大姨吗、51Talk等多家公司已经成为真格基金投资的明星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人民政府  ·  2024年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工 ... ·  昨天  
云南省人民政府  ·  2024年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工 ... ·  昨天  
我是腾腾爸  ·  通缩是一种病,得治! ·  4 天前  
我是腾腾爸  ·  牛爆了,加油!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格基金

投资人居然让创业者改名,用三年等待创业者蜕变 | 真格基金投资人手记首曝光

真格基金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7-06 19:24

正文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征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造作创始人舒为的创业史,正是这么一个故事。从被追捧,到失败,到迷茫,再到重新出发,她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从“舒韡”改成舒为


2014 年,真格基金决定投资舒为创立的家居品牌“造作”。而做出这个投资决定,真格 CEO Anna(方爱之)等了三年。在她看来,投资不只是关乎金钱的交易,也是关于个性与人格的审视和提升。


今天,造作宣布获得 B 轮 2000 万美金融资(详情参见二条),Anna 也第一次曝光了她与舒为之间的故事。在这个不那么寻常的投资故事中,其实“蜕变”与“自我发现”金钱交易更值得深思。


2014年,在一次斯坦福创业者与入学新生的分享会上,我注意到一位像模特一样的,身材颀长、气质孤傲的女创业者。在这个以分享“成功经验”为主题的活动上,她开口第一句话便让我惊讶——“我是舒韡,今天我的公司正在被清算。”面对一排新生,谈起失败,她平静且坦然。


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一个执念,我一定要投她。


但其实,这个执念的种子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种下了。


那是在 2011 年,当时我刚刚加入真格基金。那时,舒为的名字还是一个拼音输入法里面下拉十几行才能找到的生僻字:舒“韡(Wei)”。她刚刚一个人自驾跑完西藏大环线,萌发出做一款图片社交 APP(Civo)的想法。这个 APP 可以让全世界的陌生人随机匹配,并且把所见所闻用图片分享给对方。


在那时,Instagram 还没上线,陌陌也还不存在,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开始涌动起来。我喜欢舒为这个前卫又浪漫的想法,激动地把她带到徐小平老师面前。


但因为估值的问题,第一次合作并没有成功。当时舒为的产品还没有上线,估值就已经抬高到了500万美金。从我们早期投资的经验判断,这个估值并不合理,但舒为却寸步不让,谈判很快陷入僵局。徐老师认为,从处理估值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舒为缺乏与人沟通、随机应变的能力,容易使她的创业事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没有投资她的项目。


图片社交应用 Civo 


Civo 上线之后很快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但成长远没有达到预期,两年半以后舒为把公司清算了。在这之后,她又尝试了很多创业想法,汽车 OBD 接口、美术类的项目、陌生人吃饭交友——要么和她过去的经历八杆子打不着,要么就是对于估值仍没有合理的期待。


虽然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都有商业模式变来变去的摸索期,但我们担心,舒为可能在变化多端的创业想法中迷失了自己,有些“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路上的挑战、坎坷太多,我们一直相信,只有对自己所做事情有坚定信念以及资源累积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正确的创业动机不能保证成功,但如果没有,却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


舒为后来在一次真格内部的分享会上,说到了“我执”和“偏见”,提到之前没有完全地把握用户的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当时的判断。


而转机,就出现在 2014 年那次斯坦福分享会后。那个夏天,舒为突然发了一封很诚恳的邮件给我,说她有了一个新的创业想法——做设计师家具。


看到这个想法我心里一动。我知道舒为早在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开过一家广告设计工作室,证明了她在绘画、设计领域的天赋,也证明了她的审美能力。她过去丰富的职业经历,也让她锻炼出长战线综合作战的能力。


舒为在信中说:“Anna,我都不好意思找你了。上次聊的美术项目,后来我觉得市场太小所以没有启动,团队也解散了。中间我休息了两个月,想了一些别的事情,甚至还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回职场。不过后来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匹野马回不去了。上次筹划美术项目时,我刚好接触了家居市场,仔细思考了几个月并做了一些调研后,我想做设计师家具。我有一个更详尽的BP,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兴趣看看。我们是老友,我的反复摇摆你都看在眼里,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这是个很稳固的生意,我也相信有足够潜力能做大。” 


我相信创业者不是无所不能的,每一个成熟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虽然看完这封信,我第一反应是设计品牌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大,当时整个行业还在谈论 o2o,但我认为品牌是未来之路,也感觉舒为终于找到了她真正适合也是最擅长做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我看到了舒为作为一个创业者、企业家的“韧性”——摔倒了再站起来,一次比一次坚定。


我约舒为见了面,在餐桌上她告诉我,现在的团队已经跟了她三年,即使这几个月不拿工资也愿意一直跟着她干,这证明她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将别人凝聚在她的身边。她主动承认了自己之前的局限性,这一次创业想法的诞生,并非像过去一样拍脑袋做出决定,而是从市场调研起步,找到了适合她的能力和经验的领域,基于客观理性的分析作出决策。而且,在估值问题上,她也不再偏执,而是愿意和我们协商敲定。从“不接地气”到“脚踏实地”,我知道现在的舒为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



造作创始人舒为和团队 


如果我们对业务的判断是随时间不断调整的,那么对人的判断,亦不可拘泥于一时一地。我决定要向徐老师介绍这个蜕变后的舒为,安排他们在时隔 3 年之后再见一次面。


在这次见面中,舒为和徐老师敞开心扉地聊了很久,坦诚沟通人的变化和成长。徐老师指出,舒为的问题不仅仅是三年前的不变通、一年前的摇摆不定,而最大的问题是她给人的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她的情绪总是波澜不惊,没有激情、没有感染力——像是总在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聊到 “舒韡”的名字,徐老师说,“名字中的‘韡’就像你这个人,字不好认,让人产生了距离感,好像随时在刻意推开别人。创业者应该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火热的激情——外在的和内在的——去影响他人、改变他人,而你好像总是在告诉别人,不要靠近我,我们就相安无事。”


在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之后,舒韡决定把名字改成“舒为”——并不是真的在一个名字上较劲,她是想用这个字提醒自己,与真实的世界平和地相处,用包容的态度面对事业和生活。


2014 年 8 月,真格投资了 50 万美金天使轮资金给舒为,IDG 和吴泳铭(后来的元璟资本)也一起进行了跟投。一年之后,造作 ZAOZUO.com 上线,让中国的年轻人以消费级的价格享受到全球顶尖设计大师的家居作品,被称为“中国的无印良品”。2016 年,造作实体店在北京、上海开业,在年底前实现了千万级月流水。正如我们之前的判断,这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团队,有能力掌控长链条的复杂业务。



今天,造作正式宣布获得由今日资本领投的 B 轮融资 2000 万美金。真格基金也持续跟进了造作所有轮次的融资,一直支持着舒为和她的团队。 


回想投资舒为的过程,我为真格基金坚持投人的理念感到庆幸。投资,不只是关乎金钱的交易,也是关于个性与人格的审视和提升。当创业者在滚滚红尘中与真格相遇时,我们希望这种相遇带来的不只是金钱和股权的交易,而是能够帮助对方(也是帮助真格)发现自己的弱点与误区,从而强化资源与优势,对自我和对世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洞察。

推荐阅读

“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舒为:生而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