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e171012001 —
秋雨转凉,开智部落第一年行将尾声。也是去年秋雨,异类集聚于时间源头,寻着一手信息,开始漫漫长跑。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百余本书,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先来看看群友的学思回顾吧~
长河
人生是一条无法重复踏入的河流。长河奔涌,向着时间尽头,一去不返。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在这条河流中牵扯羁绊,寻找同行漂流伙伴。很多时候,无暇欣赏沿途风景;只顾踯躅前行,追逐远方高山峰顶。
命运的河流中,没有单纯的偶然。我们出生时携带的基因,以及生态环境中的外遗传法则,决定了我们的进化倾向,以及初始命运。每一个选择,都带着个人历史经验的印记,以及对未来独特的憧憬。小时候性格内向,不喜欢出去玩泥巴,唯有好奇心旺盛。经常十万个为什么,问得家长不耐烦,最后只能自己找答案。最爱守在家里的书架前,就着午后的温暖阳光,坐在小椅子上看书。家里收藏的各种小说期刊,构成了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成年以后,没事手上总拿着一本书翻看时,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坐在书架前埋头看书的小小身影。
毕业后初入职场,才知道人生这本大书,才刚刚翻开几页呢。那时处理不好工作生活中很多问题,经常陷入困惑抑郁。一日冲动跑到寺院,捐了一个月工资,想要在之前从来不信的佛祖面前求个答案。寺院刚好四下无人,安静之中双手合什,心头一动。既然要问,就问个大问题吧。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呢?平日间那些庸烦俗忧竟然全都消失不见,只剩一个疑问:宇宙的真相是什么?那天的阳光分外明媚,树影洒在地上轻轻摇晃——也许那就是,开始追寻终极答案的转折之地吧。
之后与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的相遇;因开始关注心理学,所以在豆瓣上关注简里里,继而关注阳志平老师;看到阳老师推荐的《追时间的人》,因而开始关注开智。最后于2016年11月末加入开智部落第三期,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在2016年12月11日写下加入部落之后的第一张卡片《Hi everybody I’m Stepp》,从此开始了在开智的学习。在人生长河中相逢开智,是惊喜幸运,也是冥冥缘分。异类终究吸引异类,为了相遇,却已等待经年。
群星
通过开智,开始接触种种高阶模型,源头知识。初入部落,研读阳老师的《工作谈》第一部,惊为天人。各种知识点如同天上繁星,水中倒影,在时间之流中扑面而来。粼粼波光,万千化影,一时眼迷目眩,恰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激动之余,在2016年12月22日写下《十二月的故事》,从人物、转折、感动三方面抒发开智学习的感受;并在12月31日写下《给一年后的礼物》,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但工作年限一长,不良模因深种。很多习惯已久,短时间内较难改变。尤其是,接触大量新知识点,要内化践用,谈何容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开智读书,提倡践行卡片大法。用术语卡、人名卡、反常识卡、金句卡、行动卡、技巧卡、任意卡这套系统,建立学科概念——概念提出人——概念具体内容——金句帮助记忆概念及内容——反思概念能让我如何行动——行动具体如何执行——其他补充的读书学习逻辑。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只按照顺序写反常识卡、人名卡和术语卡这三种卡片,最多再写一句金句卡或者任意卡,技巧卡和行动卡基本没写过,最近更是连金句卡和任意卡也越来越少写。这恰好说明了,旧的认知偏好带来的影响。因此及时纠正过分偏重知识输入,而忽略行动可能分析与执行技巧分析的倾向。采取最小行动,注重写行动卡与技巧卡,作为弥合学习与实践认知偏差的第一步。
加入开智产品部落,读的第一本书,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形式综合论》,至今记忆犹新。说实话,第一遍根本没读懂,写的卡片也不知所云。后来看采铜的读书笔记,才找到一点点感觉。后来在认知写作课上学习莱科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识到事物或概念彼此交叠的范畴集合;这时联想到亚历山大的集合论,树形生长的心智图像逐渐清晰了。
但这时,我对概念范畴的理解还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经典范畴论,在范畴划分和新的范畴生成上还是静态的,没有理解到范畴之间的交叠,以及随时间和不同理解维度的变化。这种理解困难在学习产品部落第二本书《设计的生态学》时,表现的也很明显。这实际上是一本学习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的入门书。我对可供性概念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语言层面。但是要想更深入学习这个概念,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情境,对其在更多维度上的投射进行理解。这里要特别感谢丁健老师,在我最苦恼如何将底层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进行连接时,耐心的用实际情境案例对我进行指导,让我慢慢对可供性概念有了感觉,学会从生态视角对事物进行分析。
这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来阳老师在学习中传授100个关键词的分析方法,由此出发又进一步接触到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以及罗斯的原型范畴论。对概念范畴和知识网络,终于逐渐开始摆脱平面肤浅的理解,开始看到立体维度结构的美丽。时间之河倒映出的天上繁星,不再让我困惑迷乱。其中一些星星,开始向我微笑,并彼此连接,形成更为具象的风景。
迷网
爱德华·威尔逊在分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时,提出四个路径:认知心理学,行为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开智产品部落第一个月的书单,就介绍了认识物理世界的方法(可供性),心灵世界(原型范畴论)和生物世界(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转化)的知识环境。之后几个月的书单,又分别侧重两个方面:认知心理——大脑工作的神经科学原理,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遗传进化——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心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发展,使得我们最终成为具有现代智慧的心灵。
其中邓巴的社会大脑假说,提出了穿透学科传统思路的新方法。按照时间分配模板,每一个个体都受到自身大脑容量的限制,以及满足个体基本生存条件基础的时间分配限制。因此,个体同时维持与社会网络中他人的关系总体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每段关系的强度,取决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最大化效率的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优化自身的社会网络?格兰诺维特和伯特告诉我们,需要在维持基本和必须的强联结同时,尽量增加弱联结,不断发掘新的结构洞,使自身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这两类要素都对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空洞是社会网络理论三大核心理论。
但是社会网络是对既有现象的分析,也就是“结果”。而“原因”是什么呢?人生脚本理论也许是我们寻找原因的基础。人生脚本决定了,我们在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的三种结构人格作用下,如何倾向和决定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我们在幼年时(0-6岁),就因为父母(抚育者)建立了自己人生中最初的社会网络。人生脚本理论认为,我们在父母的影响下,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也就是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计划;而儿童自我是对父母自我的逆反,成人自我则是儿童逐渐脱离家庭网络,加入社会网络之后形成。
更深层次的原因,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停变动。而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寻求不变性,则是生物基因和外遗传法则共同决定下的我们的人性。面对外界的不断变动,我们追求的,可能是通过不断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在对称性不断的稳定与破缺过程中,达成生活中的平衡和对称。前面提到,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对外连接的总强度是守恒的。只是对外每一个连接的数量、强度,在这个不变量之下变化而已。如果把每一段连接用一个数值定义其强度,写成一个集合的形式,是不是特别眼熟呢?而以数学中群论的思路,去探讨社会网络中的对称性,是否能够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呢?
知识迷宫与时空网络,在学习的进路中开始连接。各种知识点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聚,终于慢慢扩大自身的认知视野。璀璨星河,就在眼前,逐渐浮现。
星河
梵高在《星空》中用画笔写下,“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那些像海水与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已与表面可见的自然现象无关,纯属画家心底最深处,对神性的苦苦追寻,以及对命运的终极狂想。未来从来无法用过去完全解释。换句话说,在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类心智中,呈现为异步律的日常与未来,就像梵高笔下的神秘影像。当你以为事物的发展沉静如蓝色夜空时,瞬间便会被汹涌的狂暴星云所席卷。
我们生活在名为宇宙的动力系统之中,初始条件的微妙区别,决定了各自的未来迥然不同。在这个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承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心智的想象。通往未来的路径,在逻辑斯蒂模型中不停震荡分叉,在接近混沌的过程中各种可能性成倍增加,就如博尔赫斯笔下重叠交错的迷宫。过去已经复杂如斯,而太空时代的未来已来。作为在这样的复杂系统中摸索前路的我们,如何自处?
答案也许终究还是底层知识,与高阶模型。非线性动力系统在未来的每一步发展,也许是无法完全预测的,但其规律可以用底层知识去总结,复杂性可以用高阶模型来度量。可以用事件的时间长度来判断其逻辑深度,用所需能量总量来衡量其热力学深度,用自相似思想划分其层次结构特征。底层知识,就是梵高笔下狂暴的混沌之海中,参天耸立的知识之树;也是昏暗的心智探求之路上,月蚀之中的上帝灯塔。一个个高阶模型,构成了穿透未来、直达太空的宏伟教堂的基石。
前人用血泪突破认知的先天桎梏,从荆棘中踩出一条条道路,发现一颗颗知识的明珠。这些知识的明珠,最终汇聚成万里星河,从仍历历在目的过去,通往不可知的未来。阳志平老师,提出五大元学科,让我们看清星河的源头;并用一个个高阶模型,帮助我们在大周期的时间之河中,探手摘星。这些知识的星星,一颗颗嵌进我们的心智网络。如果当成魔法种子细心呵护,它们会成长出坚实的通天藤蔓,最终通向遥远的彼岸。
但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喜悦,沿途始终充满艰辛。就如米歇尔·图尔尼埃的《桤木王》中结尾的情景:主角背着小男孩在河流中行走,小男孩越来越重,主角就快要背不动了。但他看见天上的北极星,觉得自己背负着明天的希望,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走下去。个人在开智部落一年的学习中,所取得的一些收获和心得可能微不足道。但师友的帮助,始终感恩在心。阳志平老师的高屋建瓴,为我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丁健老师的耐心沟通,鼓励我继续走下去。这里再次感谢两位老师。
— End —
作者:林翼然
👇 戳原文,预约开智部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