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论文润色,让稿件语言更加准确地道优美 ·  昨天  
PaperWeekly  ·  上海AI ... ·  3 天前  
募格学术  ·  中国大学最累的专业,工资超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中国人写的好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19-12-19 07:00

正文

如果将SCI收录与否算作是评判一篇科技论文好坏的及格线,那么2018年,世界上有 超过1/5 的“好论文”都来自中国。
根据SC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8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206.97万篇,其中有 20.20% 来自中国,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占比仅次于美国,连续10年排在 世界第2位
2018年,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共发表SCI论文 41.82万篇 ,相比2017年增长5.7万篇,增长率15.78%,是世界SCI论文总量6.8%增速的2.3倍。

然而,这些来自中国的好文章,却大多发表在了国外的期刊上。
▎流失率: 88%
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中,统计了世界上14个论文产出大国SCI论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将各个 国家所属 的SCI期刊 上所刊登的论文数和 该国作者 产出 的全部SCI论文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4个国家中,只有荷兰、英国、美国3个国家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超过本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其中,荷兰期刊论文数是学者产出论文数量的3.79倍。
也就是说,除这3个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家外,其余11个国家的论文,都在向外流失。 而中国也是14个论文产出大国中,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次于葡萄牙。
在中国,国内SCI期刊刊载论文数仅为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的0.12倍,也即 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国外期刊

不仅如此,中国作者在中国SCI期刊所发论文的影响力仅为5.63,远远低于中国作者全部SCI文章的影响力(9.27)。 也就是说,我们大量外流的是优秀论文。
那么中国人写的好论文,为什么不投在中国的期刊上?
▎良性循环
发论文,是为了什么?
如果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这样提问,得到的 大部分 回答都应该是: 评职称
这显然不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本意。 然而在大学现行的评价体系之下,这也的确是学者们的无奈之举。
学者们也是人,是人总要生活,要生活就要钱,要钱就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发论文,而且要发 SCI论文 影响因子高 的论文
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国内的期刊并不是学者不想投,而是期刊自己不争气,学者们也只能“恨铁不成钢”。
根据JCR数据库2018年的统计数据,2017年SCI收录期刊数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有2992种; 其次为被收录1886种期刊的英国。 中国大约排在第5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仅有 大约200种 。而 排在第4位的德国被收录期刊数量, 是中国的3倍

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且质量也普遍偏低。 然而国内提升期刊质量的工作,却会常常陷入一个“死循环”。
想要创办一本高质量的好期刊,源头在于 拿到好文章
对于一本学术期刊来说,在正常的良性循环下,期刊拿到了好文章,好文章的引用多,期刊的影响因子被拉高,期刊也就能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好文章,期刊质量也就会随之越来越高。
然而国内现行评价体系下,能投到5分期刊的文章就不可能投到3分的期刊上。 3分的期刊 只能收到3分、甚至低于3分 的文章 ,由此形成了一个“死局”。
在评定职称的硬性规定面前,单靠本土期刊的情怀牌实在太过无力。 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留给国内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自然少之又少。
那么,中国难道就没有影响因子较高的好期刊吗?
中信所统计显示,2018年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四分之一(Q1)行列的期刊共有 15种 ,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的期刊有 50种
按照影响因子进入Q1区期刊数量排名,中国排在世界第5位,而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依旧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
从质量看,中国的科技期刊虽无“山”,但也有“峰”。 然而处于最顶端的这些期刊往往还拥有着另一个近乎致命的问题: “借船出海”。
▎“借船出海”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排在中国前面的 始终 是四个国家: 美国、英国、荷兰、德国—— 每个国家的手中都掌握着1个拥有超过100年历史,几乎可以称作是“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出版集团。
利用极佳的声誉和丰厚的资源,这些出版集团的期刊可以获得极大的关注,进而得到高质量的稿源。 而国内的期刊却没有这么好的“福气”,想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他们只能另辟蹊径。
以影响因子高达17.848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管的期刊,然而其 出版和发行却借助英国的Nature出版集团 (NPG),也就是所谓的“ 借船出海 ”。
这实属国内期刊的无奈之举。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现有的出版资源,期刊很难有所发展。
将SCI收录的9000余本期刊中,“出版方”(publisher)中带有“China”字段的期刊全部挑出,再与JCR2018年最新影响因子匹配发现,这123本由中国出版的期刊中, 最高 影响因子为 9.043 33种期刊影响因子在 1分以下 ,超过70%的期刊影响因子 低于3分 ,另有几本期刊暂无影响因子。

至少在现阶段,“借船出海”所带来的“利”还远远大于“弊”。
据业内媒体报道,这种模式赢得了国内众多英文期刊的欢迎,目前约有75%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都是采用“借船出海”的策略,通过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的合作,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如,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同牛津大学出版集团合作,Cell Research 和 Nano Research 同 Springer Nature 进行合作,而且它们的规模都相当小。 如果没有这些“大船”,其影响力将会如何? 很难判断。
但这终究不是长远之举
在这种合作中,跨国出版集团向中国学术期刊索要价格不菲的 “船票费” ,即合作费用,甚至有不少跨国出版集团以此来作为营收的增长点。
然而,从版权意义上来说,这些期刊是否属于中国,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怎么办?
学术论文和版权的外流 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 没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集群在手,根本 无法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评价标准 也就是说 ,我们的大学 是否一流,只能由别人说了算
正因此,提升国内期刊质量的动作,在最近开始频繁地发出声响。
11月28日,科技日报发布文章专题报道国家奖评审标准的改革。 其中,除提名材料上的“减法”等调整外,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当属两条:
1.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 ,鼓励发表在 国内期刊的论文 作为代表作。
2.坚决 遏制“SCI至上”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 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 ,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
有资格提名申报国家奖 的学术“大牛”们作为此次改革和政策的突破口,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
一来“大牛”们 不缺SCI,只缺奖项 因此如果能够对“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的学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那么“大牛”们将文章投向国内期刊的积极性就将大大提高。
其次,学术“大牛”们的 文章质量 有着极高的保障。 创建好期刊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开始建立起来,影响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今年9月,科协发布《关于组织实施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11月22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正式公布。
全国285个期刊项目入围,国家投入总经费 超过2亿元 支持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国内 期刊需要克服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 裙带关系、缺乏切实的监督和举报机制 等等客观问题也切实存在。 同时也应该看到,学术论文 开源获取(Open Access) 的大趋势为中国期刊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但无论如何,发展中国本土的优质学术期刊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我们已经逐渐被世界接纳,现在, 到了唱主角的时候
研之成理各版块内容汇总:
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
2. SCI论文 写作专题汇总
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
4. 理论 化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