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在讨论拼多多暴跌的事情,一晚上干了28.51%的跌幅,连带着中概一起崩了。
院长看了下,这次拼多多暴跌,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业绩报告发布:
二季度营收970亿,低于预期的999亿,利润是344亿,高于预期。
现在互联网企业都在降本增笑,收入低于预期,说明扩张减速了;利润好,说明降本做的不错。
对于互联网企业,大家评估的核心是高增长。只要你在持续增长,利润少点也能容忍。但一旦增长降速,市场就会有担忧。
当然,这点业绩预期差异,不至于带来近30%的跌幅。
院长觉得,暴跌的核心原因,还是业绩发布会上,拼多多自己砍了自己三刀:
1、业务经营受到非正常的商业因素干扰也在变多;
2、做好了牺牲短期利润,长期投入的准备;
3、未来几年不考虑分红和回购。
如果把拼多多盖住,院长会觉得这是浑水发布的看空报告,直接把投资者预期干崩了。
那拼多多为什么这样搞?对中概股又会有怎样影响呢?
拼多多越成功。。。
拼多多这事出来后,有小道消息说,黄峥不想当首富。有点阴谋论的色彩,但院长觉得是有可信度的。
从过往行为看,2021年,黄峥捐了20%的股份出去,价值1000亿。
从当下环境看,这个首富头衔,非常烫手,特别是对黄峥来说。
这两年,大部分中概股是一直跌,拼多多则是逆势增长。
拼多多的成功,
一方面是消费降级。
大家手里越紧,对产品质量要求越低,对价格敏感性越高,用拼多多就会越多。
另一方面是内卷严重,商品过剩,
给了平台压榨商家的空间。拼多多的仅退款,是颠覆认知的,真的是把顾客当上帝。
但很多人的下限是很低的,买了东西故意搞破坏,拍照勒索、占便宜。一些商家气不过,选择退出。但现在是买方市场,你不卖有的是人卖。
这显然并不是健康的市场环境,大家觉得拼多多是在吸商家的血,让天下没有能做的生意。
之前就有文章,把经济不好,归咎于拼多多。这个明显本末倒置了,但确实反映了很多人的情绪,怨气。
发布会说的,经营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并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这时候,你拼多多创始人登上首富宝座,既没有政治性:打了经济报告的脸;也没有人民性:一鲸生,万物落,会惹众怒。
所以在这个时候,拼多多选择调整策略,扶持优质商家,降手续费,牺牲短期利润,是非常有智慧的选择。
中概的分红路
有人担心,这个对其他中概会不会有影响,会不会一等到要发布业绩了,就先跌为敬。
投资者行为无法预测,但院长觉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大家要去多关注中概的时机。
首先,拼多多这种事情是非常特殊的,像阿里的淘天、京东商城等,现在并没有那么多非商业因素,没必要在发布会上整这么悲观,看空自己。
然后,买拼多多,是买成长性。
而现在的中概股,整体是在往高分红的趋势走。这次跟着下跌,属于杯弓蛇影了。
2023年,美股中概的股东回报总额是236亿美元,是2020年的4倍多。而今年截至7月9日,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68亿美元,达到去年的72%
(数据来源:民生证券统计)
。
买阿里和京东,是买股东回报。
今年阿里股东回报约88亿美元,排第一。如果剩余的回购按期完成,阿里、网易、百度等多家好公司,潜在回报率超4%。
看起来都是中概,投资逻辑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异。
而港股那边的腾讯,是少有的成长+股东回报兼备的。
一方面腾讯游戏还在增长,视频号也有潜力;另一方面不像阿里这样,面对抖音和拼多多两大对手。
大家如果关注中概ETF的话,有中概互联ETF和恒生科技ETF。
中概互联是美股和港股都买,腾讯是第一大重仓,占比30%,后面是阿里、拼多多等
。
追求成长性,想要抄底拼多多的,可以关注这个。
而恒生科技自然都是港股这边的,主打一个雨露均沾,持仓很均衡。
插一句,港股还有一个不错的品种就是
港股创新药ETF
,交易的是降息逻辑。
2019年8月到2020年3月,美联储五次降息,而港股创新药指数在2019年底到2021年7月底,涨幅超160%。这个是目前院长重点关注的。
大A很淡定
美股那边腥风血雨,今天大A这边没多少反应,两市成交额5115亿,缩量150亿。
上证继续小幅阴跌。
现在坏消息是,大A已经连跌四年,从厌烦3000到跪求3000点;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有钝感力了。以前听风就是雨;现在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再发展下去,就是听风不是风,听雨不是雨。到那一步,底部也就不远了。
深成指、创业板指有点惨,跌幅在1%左右,还是
之前我们群里讲的,最近当心小微盘风险。
大家可以加院长微信进群,更及时获取一些盘前机会和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