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
张佩纶为晚清“北学大师”,清流“四谏”之一,在对列强的问题上一直持主战的态度。1882年9月,他上书朝廷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远胜于西方列强,蕞尔小国敢于侮慢上国,是因为持海为险,认定清廷必不能战。然而,日本国势贫寡倾危,本非中国敌手。于是,他建议朝廷“密定东征之策”,具体方案是“南北洋大臣精练水师,广造战舰,以厚其势……”然后“关闭绝市以困之,召使归国以穷之”,及至日本“虚竭”之时,可一战定也。
对于张佩纶的见解,朝廷非常赏识,给予其“所奏颇为切要”的好评,谕令李鸿章“通盘筹划迅速复奏”。而李鸿章则提出“自强要图,宜先练水师,再图东征”的主张。他强调,(日)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以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交胜负,制其死命,未敢确有把握。而且,李鸿章也考虑到了西方列强有可能在中日战争中支持日本。经讨论后,这份计划因缺乏可行性未能具体实施。
清政府组建北洋水师只是为了巩固海防,并没有进攻他国的企图
“东征日本,先发制人”,说明当时一些官僚已经意识到日本未来必将是中国的头号隐患。但是,他们并未认清日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真正原因。从张佩纶的论述来看,他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诚然,由于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日本内部当时也有党争等危机,但并未严重到会引发政治动乱的程度。还有,他过分低估了日本陆海军的实际战斗力,日本敢于挑衅中国的原因也绝非仅仅是“持海为险”这么简单,一击即溃完全是主观上的臆想。然而,就算是东征日本能够取胜,战后如何处理中日两国关系,如何处理同西方列强的关系,如何巩固胜利果实等重大问题都没有涉及。可见,当时张佩纶东征日本的想法只是想从军事上打败一个强劲的对手。
明治维新是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日本构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日本允许自由经济的发展,并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已经有6000多家民营企业。就算是断绝与日本的经济往来并不能直接导致其经济的崩溃。而张佩纶认为日本国内流通的是纸币,必然导致经济出现危机,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登陆
此外,东征日本的相关准备工作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完成。广造军舰、办近代兵工厂、训练新式军队,这些都必须要进行全局性的改革,而洋务运动并没有动摇根本的打算。当时中国才刚有近代化的船厂,造船能力有限,造舰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强大的海军,从国外购买是最划算的。虽然清政府从国外购买了对日本产生强大震慑作用的铁甲舰,但缺乏财力支持的北洋水师战斗力日渐衰微,几年之后也很难再对日本海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江南制造总局的火炮生产车间
长期遭受列强欺凌的晚清政府意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必须强化海防,洋务运动期间关于海防建设也不乏一些“奇思妙想”,但多数缺乏全盘的统筹,有些更是严重脱离实际。就“是否对日本开战”,清政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慈禧还对张的提议表示出了肯定的态度。然而,由于缺乏可行性,这项宏伟的计划最终只能“胎死腹中”。此后,“东征日本”竟成了部分官员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