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5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春节快乐!好运壁纸&全年运势请查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1-01-07 08:00

正文











“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




《小经》是结归


①续承《观经》流通分之文,展开持名


《观经》余韵悠长,到哪里了呢?就流淌到《小经》。这三部经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韵。


“持无量寿佛名”只有六个字,说完之后,《观经》就到此为止了;《阿弥陀经》就把这六个字详细展开。怎样来执持名号呢?执持名号有怎样深广的内涵?《观经》的余韵,言不尽意的地方,通过《小经》展现出来。这里列了三点:就根机,就时节,就利益。


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


就根机来讲,《观经》的持名是在哪里讲的?在下品三生,下品三生是十恶、破戒、五逆罪人。如果仅仅看《观经》,似乎善人就不要持名了,就可以修他自己的善法,不用靠弥陀的愿力了——不是这样的。


《小经》就直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观经》的造恶众生,到《阿弥陀经》里马上转了,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是要显示“称名即转恶为善”;二是显明称名不限下品造恶之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所以善导大师就说“一切众生”,或说“一切凡夫”。从根机来讲,这就展开了,更丰富了。


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


从时节来讲,《观经》的称名只是在临终,一声、十声往生;《小经》把它扩展为平生,一直到临终,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然后说“其人临命终时”,讲的时段跨度很大,不只限在临终,而是包含平生。


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槃国土,皆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从利益来讲,《观经》的称名讲在下品,好像不太殊胜,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包在莲花里多少大劫;《小经》的称名,打破了品位阶级。《大经》讲了三辈,《观经》讲了九品;但是《小经》不谈辈品,而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往生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直接进入涅槃国土。


这样几点比较起来,我们就知道,《观经》所说的下品念佛是特殊的案例,是希望通过这个特殊案例,来普包一切众生的根机。就像前面讲的,医生能治最危重的病人,举这个特殊案例。而《小经》所说的执持名号,是常规的行法,是平常一般状态下的。二者一比较,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②直付名号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后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


为什么说《观经》的持名是对根机未熟的众生?《观经》的起因,是以韦提希夫人为对告众。就念佛法门来讲,韦提希夫人的根机一开始是没有成熟的,所以她说“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她的心还比较高,也不了解弥陀的誓愿,所以请佛告诉她怎么修定善观。


对这样的根机,她还有自力的矜持,怎样为她讲持名呢?不能一下子讲出来,所以世尊就说:“既然你这么问,好,我告诉你怎么修观法”。


讲完定善,还要讲散善,甚至在讲之前就先跟她说:“你不要以为只有定善,还有散善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慢慢引导她。


从她的根机来讲,从定善慢慢往下走,说散善;散善先说大乘善,再说小乘善,然后说世间善;再往下走,造恶众生,从十恶到破戒,再到五逆,恶业最重。从根机来讲,是一步一步往下走的,定善的根机为最高的,到散善;散善从大乘到小乘……。根机越来越下,这是显示什么?显示法门越来越上。能够救度最下下品根机的法门,一定是最殊胜的。出去布施别人,救济别人,如果你只能救济贫困户,但不能救济特困户,那说明你的慈悲心还不够大,或者财产还不够多;能救济特困户,那你的财产、你的悲心就更大了。所以,下下机能显上上法。


这样慢慢调摄韦提希夫人的心,让她慢慢得到调熟。“你以为自己是修定善根机的吗?”一讲以后,韦提希夫人老实了,“原来我是不能修定善的,那就散善吧”,结果散善也修不来——大乘修不来,修小乘,小乘还是修不来,最后发现原来自己内心有很多造恶的种子。


这部《观经》是借韦提希和阿阇世的因缘展开的。阿阇世犯了五逆罪,杀父囚母。但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没这样说;一直说到下下品,说到五逆众生,这就对准了《观经》开头阿阇世的状况。《观经》的起源,是因为有阿阇世杀父囚母这个因缘,而释迦牟尼佛到最后才讲下下品五逆众生得度的办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很有耐心?确实,“望佛本愿”就在这里反映出来。按说如果阿阇世造五逆罪了,佛可以直接宣说五逆众生怎样得解脱,但那个时候韦提希夫人根机没有成熟,所以要慢慢来。


这就是“根机未熟的众生,隐含委曲而说”。造罪的人,往往都是骄慢、懈怠、有邪见,为他们讲殊胜的法门,要含蓄、隐藏一些,不能直白地讲;要委曲,要绕着弯子,等到他们根机成熟了再讲。


我们和别人讲话也一样,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大家关系很近,那当然可以坦诚无忌,有什么话就敞开心扉来说。不然的话就要先兜圈子,投石问路,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如果反应还不错,接着再放第二句;如果反应很激烈,不想听,皱眉头,那就到此为止,或者换一个话题,这就是很委曲的。


释迦牟尼佛要讲念佛是不容易的。我用了这么一个比喻,“用‘定散’善衣”,定散二善像糖衣一样,“包‘名号’妙药”。药粉很苦,没法直接吃,就用一个小胶囊把它装进去,用水送下去。


释迦牟尼佛如果对骄慢众生、造罪众生、不信佛法的众生直接讲念佛往生,怕他们不能接受。还有,《无量寿经》说“不了佛智”“犹信罪福”,对于还信罪福的众生要怎么办呢?必须找一个办法,让他们能够接受。所以,释迦牟尼佛非常善巧,他看众生不能明信佛智,“犹信罪福”,像《观经》讲三福,就是《无量寿经》里“犹信罪福”的众生,所以就讲三福。对于这样的众生,定善是福,散善也是福,用定散二善做一个胶囊,把六字名号的药粉装进去,然后说“你吃这个”。如果不信罪福的话,那就不要谈佛法,他是邪见众生,就要翻邪,慢慢来。


请问,是胶囊能治病,还是里面的药粉能治病?是里面的药粉能治病。所以善导大师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散二善是包药的胶囊,它不能治我们的无明病,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机所能做到的;里面包的念佛药粉,才能彻底治愈我们,所以“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都是佛的方便善巧。《观经》讲持名,“定散先说,念佛后说”,不可能把念佛先说出来。如果念佛先说出来,定散就没有意义了。就像我们装药粉,先把胶囊做出来,才能把药粉灌进去;没有胶囊,怎么灌药粉?


“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大家看蒸馒头,定散是上面的锅盖,馒头在下面的锅里。下辈三品才是锅里的宝贝,念佛往生,那才货真价实,能吃饱;前面的,对于根机不相应的来讲,都是画饼充饥。


“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十三定观、三福散善,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外显,而念佛在里面。就像胶囊一样,外表看得见,但是念佛的内容隐含在里面。只有善导大师透彻《观经》的深意,把里面的念佛提出来。其他大德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对于内隐的念佛没有看得这么透彻。这才是善导大师著作《观经疏》楷定古今的根本原因。


《小经》就不一样了:


《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虽然也讲持名,但是开讲持名的方法与《观经》大不一样。《观经》是隐含的,如同用胶囊把药粉装进去,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慈悲与智慧,为了度化根机不成熟、骄慢、卑劣的众生,所以用这种方便善巧。


“《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经过了《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的调摄,众生根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称性无遮而说了这部《阿弥陀经》,就是顺他的心意,没有任何遮挡,直接说出来。所以《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没有人问,佛开口就说了,是很直白的。


“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不用定散的衣服把它包起来,用不着这个胶囊了,已经用过了。好像把胶囊剥开了一样,直接就把这句名号给了众生。


《阿弥陀经》里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少善根福德因缘”所指的就是《观经》里的定善和散善。在《观经》当中,因为是要以定善、散善来承载念佛,把念佛包裹起来,所以定善、散善有其特别的作用。可是在《阿弥陀经》里,定散二善轻轻卸去了,说这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样往生不定。


“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念佛被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讲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同时,念佛也获得了六方恒河沙诸佛的齐声证诚,证明念佛往生不虚。


这样我们就看出来,《观经》所讲的称名和《小经》所讲的称名虽然都一样,但开显的手法完全不同。


③诸佛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


这些话都很简单,意思都出自《阿弥陀经》。


这里所说的“高度”,不是阿罗汉的高度,也不是菩萨的高度,而是十方诸佛称性而谈这样的高度。


“规格”,也是十方诸佛这样的规格。讲到《阿弥陀经》的时候,连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些诸大菩萨都卷舌噤声,没有一个发言。这种规格特别高,是佛和佛的境界。


“阵势”也很庞大,东方亦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亦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十方法界全部都动起来了。所谓“动员会”,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不就是动员十方诸佛吗?这个阵势非常大,铺天盖地,法界都卷动起来了,整个法界都为我们这样一个个五浊凡夫服务。


“仪则”是十方诸佛的仪式、规则,出广长舌相。释迦牟尼佛宣讲这部《阿弥陀经》,不像我们凡夫拿着麦克风讲,不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就可以感受到这部《阿弥陀经》场面之大、规格之高、境界之深,没有第二。


“极显念佛一法”,极度地显明念佛法门,“超尽一切法门”。


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于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于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这是稍微有点文辞修饰的表达。“万里长江”是说这个法门渊远流长。


“千年雪山之顶”,是指法藏比丘在兆载永载之前,“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很远,很久。雪山,代表它的高度很高,同时也很纯净。法藏比丘在“雪山之顶”发了四十八愿,有一脉清泉流下来。


“途经千峰万壑”,是指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间的艰难修行。


“广纳百川众水”,是指《观经》展开定散二善,把一切众生的根机卷裹进来。长江不就是这样吗?


“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是指《阿弥陀经》六方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波平浪静”,定散的波平了,善恶的浪静了。《阿弥陀经》不谈定善、散善,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有什么善人、恶人?汪洋无边,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的: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我非常喜欢引用这段经文。什么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通通淹没。就是说,净土法门到最后的阶段所显示的境界完全平等,是大海一样的境界,而不是有高有低、有你有我。如果有辈品,有差别,那都没有到达极处。像长江的水,它没有到大海的时候就有高有低,就会波动;到了大海,它就平静了。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