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表现】
两侧胸廓尚对称,纵隔及气管略左偏,食道扩张,左肺致密,右肺纹理增深、模糊,右肺絮片状模糊影较前增多,可见沿肺纹理走形的条状透亮区,心缘显示不清,左侧膈面及肋膈角显示不清,右侧膈肌尚光滑,肋膈角尚可辨。气管插管位于胸4水平。PICC管末端位于约L2水平。肝界不大,可见门脉积气,肠管充气扩张明显,并见肠壁间积气,腹脂线模糊。
【临床诊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概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临床表现】
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在新生儿腹泻流行时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时无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差别。
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轻者仅有腹胀,严重病例症状迅速加重,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2.呕吐
患儿常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部分患儿无呕吐,但胃内可抽出含咖啡或胆汁样胃内容物。
3.腹泻和血便
开始时为水样便,每天5~6次至10余次不等,1~2天后为血样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有些病例可无腹泻和肉眼血便,仅有大便隐血阳性。
4.全身症状
NEC患儿常有反应差、神萎、拒食,严重者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黄疸加重,早产儿易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心率减慢、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或体温不升。
【影像学表现】
根据病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早期改变:肠管充气较多,肠间隙增厚<2mm,肠管形态欠规则,少量或局限性肠壁积气。②进展期改变:肠管胀气加重,部分肠管形态不规则、僵直、固定,肠间隙增厚> 3mm,可出现动力性肠梗阻表现;肠壁积气更广泛更明显。合并门静脉积气。气腹或腹腔渗液增多,提示肠坏死、肠穿孔。
肠壁积气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直接征象。肠壁积气的病理基础是气体通过受损的肠粘膜进入粘膜下,病情进一步加重,气体可进入肌层或浆膜下。粘膜下积气表现为多数小泡状透亮影,分布于小肠部位;肌层或浆膜下积气表现为肠壁内条状或环形、半环形透亮影。
门静脉积气是在肠壁积气情况下,气体经破裂、开放的肠壁小静脉进入血管后汇集至门静脉系统,存在时间短暂,表现为自肝门向肝内由粗渐细枯枝状透亮影,4h内可消失。出现门静脉积气,提示预后不良。随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肠管局部坏死,气体直接进入腹腔,可形成气腹。
【鉴别诊断】
1、小肠梗阻:在本疾病的初期由于肠道的痉挛可导致不完全性肠动力性梗阻,但小肠梗阻无肠壁充气征。
2、新生儿肠腔内粪气影:在患者病情的允许下,应分别进行卧立位片,粪气影会随着其躯体位置的改变而变换位置。
3、先天性巨结肠:其x线表现有肠壁的充气,但表现为排便困难,多有便秘史,且无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