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ounder Park
来自极客公园,专注与科技创业者聊「真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港湾  ·  新华社:科伦坡港口城免税购物中心开业 ... ·  3 天前  
全球风口  ·  Sora难产!国内外70+挑战者,谁有机会成 ... ·  3 天前  
全球风口  ·  Sora难产!国内外70+挑战者,谁有机会成 ... ·  3 天前  
axb的自我修养  ·  。。。。。。-20240914191036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ounder Park

8月份AI应用月活盘点,离超级应用有多远?ChatGPT还有机会吗?

Founder Park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9-17 10:30

正文

国内外的 AI 创业,都在等待着Super App(超级应用)的诞生。

或者,都想做一个 AI 的超级应用出来。

ChatGPT 上线快 2 年了,今天的 AI 应用,距离Super App 还有多远?

公众号「AI 产品榜」最近整理了 8 月份国产 AI 应用的用户数据,详细对比了目前的 AI-native 应用,与当下的超级应用的差距。总的来说,差距很大

那么,ChatGPT 有没有成为超级应用的机会呢,我们编译了一篇硅谷投资人的文章,他认为在消费级AI领域,Meta 和 Google 这些本就有用户优势的巨头很可能抢占先机,除非OpenAI出现新的创新。

一些有意思的点:

  • 8 月份,月活跃超千万的 AI 应用国内只有 2 个,分别是豆包跟文心一言,而ChatGPT 是 2 亿,推特是 5 亿,微信是 13 亿。

  • 每月活跃天数,星野表现相对优秀有 7 天,即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有 7 天用了,C.Ai 是 9天,微信是 25 天。

  • 超 300 万月独立用户数的 AI网站(web)国内只有 2 个,分别是 Kimi 跟 文心一言,如果把 300 万均值到一个月的每一天,那么网站的日独立用户数量只有 10 万,可以用可怜来形容。

  • 在用户粘性上,阿里的通义千问(web)在月访问率(MVR)上表现相对优秀有 6.6 次,即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 6.6 次。ChatGPT 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10 次,而 Google 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 25.8 次。

  • 数据表明,ChatGPT或任何AI应用要想达到十亿用户,必须将其周活/月活比率大幅提高到80%+。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 Meta和Google在消费级AI领域处于有利地位,可能会超越当前的AI优先领导者,甚至是被誉为“杀手级应用”的ChatGPT。

文章编辑自「AI 产品榜」、「AI 创投库」,Founder Park 略有增删。


01 

AI 应用,

用户每月平均只用 2 天

榜单完整数据参见:AI产品榜|AI 应用月活超 1000 万的国内只有2个。AI应用每个月,用户平均只使用 4.3 天,但微信每个月要用 25 天

衡量一个应用的普及程度,我们可以看两个指标。

把代表用户规模的月活跃用户数(MAU)当做横轴,把代表用户粘性的月活跃率(MAR)当做纵轴。

经过统计,以下是知名产品数据汇总后得出的 AI 产品榜·应用榜 8 月总榜。

国内的选手有豆包、文心一言、Kimi 智能助手、天工 AI、讯飞星火、星野、通义、智谱清言、光速写作、猫箱、X EVA、妙鸭相机、讯飞听见、海螺 AI,对比如下:

可以看到,AI 超级应用进展地图(2024.08)上,超千万的 AI 应用国内只有 2 个,分别是豆包跟文心一言。另外,星野在月活跃率上表现相对优秀,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有 7 天使用过,而其他 APP 基本上在每月四天左右。

现在,我们把 ChatGPT、C.AI 放到坐标里,得到如下结果:

除了豆包、文心一言、星野,其他都像浆糊一样黏在一起了。这说明 AI 应用从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角度,都还没有做出差异化。

接下来,为了看清 AI 在超级应用之路上的进展,我们把现有的超级应用——微信、抖音、Facebook、Instagram、X 也放到坐标轴上。看看现在的 AI 应用,离超级应用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如下:

AI 超级应用进展地图(2024.08)

作为 AI 领域的典型代表,ChatGPT 应用端(不含网站)虽有 2 亿的月活跃用户,但在 13.7 亿的微信、23.7 亿的抖音(含 TikTok)、30.3 亿的 Facebook 面前还是有不少差距。

这不是最重要的,毕竟 ChatGPT 才出来一年半左右,直接这样对比,显得对它的期待过高。更致命的是,ChatGPT 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只有 4.34 天用了它。微信每个用户,每个月平均有 25 天在使用

所以,的确不能太着急了,AI 应用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02 

AI 网站,

过 300 万月活的只有 3 个

榜单完整数据参见:扎心!每月超 300 万用户访问的 AI 网站国内只有 3 个,平均到 30天,只有扎心的 10万,AI 的路在何方|AI产品榜

衡量一个网站 (web) 的普及程度,也是看两个指标。

代表用户规模的月独立用户数(MUV)作纵轴,代表用户粘性的月访问率(MVR)当做横轴,制作出 AI 产品榜·网站榜 (web) 8 月总榜。

其中知名的 AI Native 产品包括:通义千问、Kimi、文心一言、腾讯元宝、天工 AI、秘塔 AI 搜索、智谱清言、扣子、豆包、海螺 AI、讯飞星火、百度 AI 助手、秘塔写作猫、知乎直答、可灵 AI。

图表如下:

从图中不难看出,超 300 万月独立用户数的 AI 网站 (web) 国内只有 2 个,分别是 Kimi 跟文心一言。如果把 300 万均值到一个月的每一天,那么网站的日独立用户数量只有 10 万,可以用可怜来形容。

对比 AI 应用的数据,APP 月活跃用户超千万的国内有 2 个,分别是豆包跟文心一言。所以在用户规模这个指标上,AI 网站 (web) 要比 AI 应用 (APP) 表现更差。

在用户粘性上,阿里的通义千问 (web) 在月访问率(MVR)上表现相对优秀,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 6.6 次。在上一期的分析中,星野 (APP) 的月活跃率(MAR)表现超过通义千问 web——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有 7 天用了。

我们前面讲了,网站 (web) 的月访问率(MVR)要比应用 (APP) 的月活跃率(MAR)在时间维度上,标准要更宽松,一个是 30 分钟内算一次访问,一个是 24 小时内算一个活跃。所以即使 6.6 跟 7 非常接近,在用户粘性这个指标上,AI 网站 (web) 要比 AI 应用 (APP) 表现更差。

我们再把 ChatGPT、C.AI、360AI 搜索 放到坐标里,如下:

糟糕,比分析 AI 应用 (APP) 的时候更浆糊了。

360AI 搜索在用户规模上做出了差异化,他们的优势很明显,有流量的依然有流量。除此之外,其他 AI 网站 (web) 在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角度都还没有做出差异化。

即使这样,我们再次把现有的超级网站 Google、Facebook、X 放到坐标轴上,看看现在的 AI 网站 (web) 产品,离超级这些超级网站,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如下:

作为 AI 领域的典型代表 ChatGPT 有 2.5 亿的独立用户数(MUV),跟 Google.com 相比只有 7.9%。ChatGPT 在用户粘性方面比用户规模要表现更好一点,但差距还是比较大。ChatGPT 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 10 次,而 Google 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访问了 25.8 次。

所以 OpenAI 为什么要做搜索,在数据上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楚了,不得不做。


03 

ChatGPT 成为超级应用的机会在哪里?

硅谷投资人 Apoorv Agrawa 对比了生成式 AI 应用与顶级消费级和企业级应用的参与度指标,他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与月活跃用户比例为 40%,对于一个新兴应用来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但相比那些拥有数十亿用户的应用高达 80% 的参与度,仍有较大差距

Meta 和 Google 的平台——如 Instagram、WhatsApp、Gmail 和 Chrome,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而且参与度极高。这些平台不仅仅是应用程序,更是数字帝国,已经准备好深度整合 AI 并有效利用。

对于 AI 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提醒:AI 领域的真正竞争,不会由那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大拿获胜,而是由那些能够建立并维持强大且活跃用户基础的企业赢得。在这方面,已有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以下是文章完整译文:

用户参与度:ChatGPT 有多大吸引力?

用户参与度指标是衡量一个应用程序在用户日常生活中融入程度的关键因素,它能很好地预测长期成功和增长潜力。

对于消费类应用程序来说,常用的指标是 DAU:MAU(日活跃用户与月活跃用户的比率)。然而,我更倾向于使用一个修改后的指标:WAU:MAU(周活跃用户与月活跃用户的比率)。

这个调整更符合每周工作结构,能够更好地反映 AI 应用在知识工作中的高强度但不规律的使用情况,并且可以更准确地与企业软件应用进行比较。

WAU:MAU 比率高意味着用户每周都能从产品中获得持续的价值,这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不可或缺工具的产品至关重要。当我们分析数据时,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模式。

这张图表展示了 MAU(y 轴)与参与度(WAU:MAU,x 轴)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 十亿用户门槛:应用程序需要达到 80%+的 WAU:MAU 比率,才能突破十亿用户的门槛。这个精英俱乐部包括 Instagram、WhatsApp、GMail、GCalendar 和 Chrome,这些应用都由 Meta 和 Google 所有。

  • 企业应用:企业应用如 Outlook、Teams 和 Slack 则处于下一个梯队,参与度在 60-70% 之间。

  • AI 应用的现状:大多数生成式 AI 应用(包括 ChatGPT)目前的参与度徘徊在 40-50% 之间,显著低于消费类和企业级应用的领先者。唯一的例外是 Character AI,它已经突破了这个范围。

  • Character AI 的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Character AI(最近被 Google 收购)展现出更高的参与度,突破了典型的生成式 AI 应用集群。

  • Meta 和 Google 的分发优势:Meta 拥有两款参与度极高的十亿用户应用(Instagram 和 WhatsApp),而 Google 则凭借 Chrome 和 Gmail 主导市场。这使得两家公司在 AI 集成和工作流程方面占据了有利位置,能够让用户在现有平台中轻松访问 AI。

那么,ChatGPT 如何突破十亿用户?

数据表明,ChatGPT 或任何 AI 应用要想达到十亿用户,必须将其 WAU:MAU 比率大幅提高到 80%+。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 WAU:MAU 比率通常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具体见下表。

在上图中,只有 Duolingo 和 Google 日历在过去十年内显示出显著的改进,即便这些改进也是相对温和的(虚线部分)。这种稳定性表明,一个应用的参与度主要由其类别和核心价值主张决定,而不是通过功能添加或市场营销所能轻易改变的。

对消费级 AI 的影响:

  • ChatGPT 的艰难挑战:要想达到十亿用户,ChatGPT 需要将其当前的参与度水平提高一倍以上——这是科技史上极少实现的壮举。

  • Meta 的优势:Meta 拥有 Instagram 和 WhatsApp 这两款已处于十亿用户、高参与度象限的应用,因而在向大规模、活跃的用户群体部署 AI 时,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

Google 的双重战略:

  • 高参与度产品:Google 可以利用其在 Chrome 和 Gmail 中的高度活跃用户群,推出 AI 功能。

  • AI 专业化:收购 Character AI,加上他们自己的 Gemini 项目,使 Google 既拥有了一个参与度高的 AI 产品,也有望提升其低参与度的产品。

  • 整合优势:未来可能并不属于独立的 AI 应用,而是属于那些深度整合在现有高参与度平台中的 AI——这一情景更有利于像 Meta 和 Google 这样的老牌科技巨头。

这些数据表明,AI 主导权的可能不属于 AI 原生公司,而属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将 AI 集成到已不可或缺的应用程序中的公司。拥有庞大且高度活跃用户群的老牌科技巨头在这方面明显占据优势。

留存率:ChatGPT 展现「微笑」

参与度指标显示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的频率,而留存率则表明他们是否发现了持久的价值。让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与现有的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程序在留存率方面的差异。

这张图表比较了 1 个月的留存率,揭示了一些有趣的模式:

  • 大科技公司主导消费市场:Meta 和 Google 的消费类应用处于领先地位。WhatsApp(90%)、Instagram(90%)和 Chrome(89%)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首月留存率,突显了这些科技巨头在创造黏性产品方面的能力。

  • 企业应用表现稳定:Google 的 Gmail(75%)保持了稳定的留存率,超过了许多其他企业工具。

  • AI 应用展现潜力:生成式 AI 应用表现相对较好,其中 ChatGPT 的留存率为 66%,与一些企业应用相当。鉴于其新颖性,这一表现尤其令人瞩目。

  • 差距仍然存在:尽管表现出色,生成式 AI 应用在留存率方面仍落后于表现最好的消费类应用,这与我们在参与度指标中看到的情况类似。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留存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种典型的留存曲线:微笑型、平坦型和下滑型。

Sequoia Capital 曾对留存曲线进行了很好的分类分析:

  • 平坦型(Flattening):表明有一部分核心用户持续从产品中获得价值,留存率在初期下降后趋于稳定。

  • 下滑型(Declining):表示随着时间推移,用户持续流失,留存率不断下降。

  • 微笑型(Smiling):非常罕见且备受追捧,显示出用户在初期流失后又逐渐回归,形成了一个上升的曲线。

对从第 0 个月到第 10 个月的留存率进行分析,揭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 Google 占主导地位:Chrome 和 Gmail(均为 Google 旗下产品)展示了罕见且有价值的「微笑型」留存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在增加。

  • Meta 的强劲表现:WhatsApp 和 Instagram 表现出异常稳定且高水平的留存曲线,展示了 Meta 在创造持久用户价值方面的能力。

  • ChatGPT 的惊人趋势:有趣的是,ChatGPT 是我们数据集中第三个显示「微笑型」曲线的应用。虽然这一趋势不如 Google 的应用那么明显,但它暗示ChatGPT 随着时间推移正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大的价值。

  • AI 的挑战:大多数其他 AI 应用显示出更陡峭的留存率下降,突显出在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中保持用户基础的难度。

对消费级 AI 竞赛的影响:

  • Google 和 Meta 的优势:凭借多款显示出行业领先留存率的产品,这些科技巨头为引入和扩展 AI 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利用其忠实的用户群体。

  • ChatGPT 的潜力:「微笑型」留存曲线对 ChatGPT 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它可能正在走向创造持久用户价值的道路。然而,它仍需要努力追赶顶级消费类应用的留存水平。

  • 集成与独立:Google 和 Meta 的现有热门应用表现出强劲的留存率,这表明将 AI 集成到这些平台中可能比创建独立的 AI 应用更为有效。

  • 长远布局:尽管像 OpenAI(拥有 ChatGPT)这样的 AI 优先公司展现出潜力,但 Meta 和 Google 产品持续高留存率突显了它们在培养习惯性、长期使用方面的挑战。

总之,留存率数据进一步支持了 Meta 和 Google 等科技巨头在消费级 AI 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它们的现有产品已经证明能够创造持久的用户价值——这在 AI 竞赛中至关重要。然而,ChatGPT 积极的留存趋势也表明,AI 优先公司仍然有机会成功。成功的关键可能在于如何弥合新兴技术与用户习惯之间的差距。

使用时长:ChatGPT 逐步增长

在研究了参与度和保留率之后,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关键指标:使用时长。该指标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用户与这些应用程序的互动程度以及盈利潜力。我们发现:

  • 社交媒体的主导地位:TikTok 领跑,Meta 旗下的应用(Instagram、Facebook)也表现强劲。

  • Google 生态系统:虽然未占据榜首,Google 的套件(YouTube、Chrome、Gmail)整体上吸引了大量用户时间。

  • AI 应用的潜力:在 AI 应用中,Character AI(现属 Google)表现突出,其使用时间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相当。

  • ChatGPT 的表现:尽管更偏向实用工具而非娱乐,ChatGPT 的使用时长仍然令人瞩目,并且有一定的改善,年增长约 100%,从每周 13 分钟增加到 26 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花费时间的指标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模式的影响:

  • 广告驱动模式(如社交媒体平台)自然会鼓励用户花更多时间在应用上。

  • 付费或交易型应用则通常注重高效完成任务或交易,可能导致用户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

对消费级 AI 的影响:

  • Meta 和 Google 的优势:它们的应用已经占据了用户大量的时间,为 AI 功能的集成提供了现成的受众。

  • 集成潜力:将 AI 融入现有的高使用率应用中,可能比独立的 AI 应用更有效地捕捉用户的持续关注。

  • AI 优先的挑战:像 OpenAI 这样的公司必须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体验,在用户繁忙的数字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 商业模式的考量:随着 AI 应用的发展,其货币化策略将影响设计选择,从而影响用户花费的时间指标。

这些时间数据强化了 Meta 和 Google 在消费级 AI 领域的潜在优势。它们现有的应用不仅拥有高参与度和留存率,还占据了用户数字时间的显著份额。这为在用户已经投入大量时间的环境中引入 AI 功能提供了丰富机会。

对于 AI 优先的公司来说,要实现广泛采用,可能需要打造出特别优秀的独立体验,或与那些已经吸引大量用户注意力的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结论

数据显示,Meta 和 Google 在消费级 AI 领域处于有利地位,可能会超越当前的 AI 优先领导者,甚至是被誉为「杀手级应用」的 ChatGPT。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 参与度:他们的应用已经成为数十亿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强大的用户黏性。

  • 留存率:用户长期留在这些平台上,这不仅提供了持续的数据输入,也为 AI 功能的推广创造了机会。

  • 时间占有率:这些公司拥有我们数字时间的绝大部分份额,能够利用现有平台引入 AI 功能。

  • 分发能力:他们具备前所未有的能力,将 AI 功能大规模部署给全球用户。

  • 网络效应:庞大的用户基础加速了 AI 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扎克伯格的「快速行动与复制」理念也多次得到市场验证,他迅速迭代和复制功能的记录使 Meta 能够快速集成和扩展 AI 功能。

虽然 OpenAI 等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继续推进,ChatGPT 也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吸引力,但要吸引数十亿日活用户可能面临挑战。

不过,AI 竞赛远未结束,我们对这些 AI 原生公司通过重大产品升级改变市场格局的潜力仍保持乐观。





更多阅读

42个人,一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OpenAI  o1是AGI下半场的开始,强化学习将成为新的 Scaling Law

OpenAI o1 团队在线答疑:o1的o指OpenAI,强化后的推理有泛化能力,未来模型思考时间可控!

20万周活,50%次月留存,做年轻人的AI产品,用户真的留下来了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