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学术圈
微信上最好的学术资源平台!
每天推送学术资讯、发布免费学术资源、论文写作投稿经验交流、基金申请书范文共享、学术期刊介绍、学术会议发布!
【小编注】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但是对于社科领域学术研究而言,也有较大借鉴意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心阅读。
假期开始,自然又是要改研究生的文章,纵然之前跟他们说了不少写文章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拿到文章依然觉得,这就是一篇坑坑洼洼的文章。现在并不担心我们不是native speaker所出现的语法问题,这是完全可以修正的,怕就怕研究生似懂非懂的洋洋洒洒,最后一看,好大的坑啊,要是审稿人再深挖一下,估计就爬不出来了。
问题1:妄下论断
研究生组织论文是基于自己的实验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大部分的研究可能与创新搭不上边,只能是实验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发现或者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所以写作的时候应该从这个意义出发,娓娓道来的将故事说得条理清楚即可。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喜欢用“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句,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都要问一句,你文献查清楚了么?确定目前还没有……,这个时候研究生就会一低头,说,大概差不多。你这一句大概差不多就等于挖了一个小坑,要是审稿人刚好是这方面专家,你就等着人家埋你吧。国外的审稿人大都和蔼,以前就看到过审稿人指出这个论断的问题,还会提供几篇文献佐证;当然遇上犀利的审稿人,直接就认为你连基本的概念、技术与方法都没有搞清楚。所以一个“大概”,一个“据我们所知”,还是要细细斟酌的。
问题2:不更新“原则”
这里的“原则”,可以是方法的指导原则,数据的处理原则,疾病的治疗原则。生物医药的发展非常迅猛,所以一些指导性的法规或者原则也在不断的更新中,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自己参照的“原则”是不是最新的,一般这个错误会出现在文献引用上,文字表述按照最新的指导原则进行,参考的文献却是几年前师兄文章中上一版的指导原则。这个坑也挖好了,审稿人处理方式同上,你就只能期待他给你建议好了。还有一种就是我们需要引用的这个方法不是我们专业领域的,因此我们可能参考了几年前别人的文章,也没有再深入的去分析一下这个文献中所列的原则是不是以前的版本,写作时候挺容易,一个坑又挖好了。
问题3:不会引用
因为我们母语不是英语,所以写作必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进行积累,熟能生巧才好。八股文般的实验研究内容可能还好,尤其是前言和讨论,我们写起来颇吃力。我就遇到过一个研究生,前言总觉得读起来怪怪的,但每句话又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怎么办?上谷歌搜,一搜果然找到了问题的出处,学生将不同文献中自己可以用的文字做了拼接处理,由于每篇文章的表达特点不同,所以他“拼接”的前言就让人觉得长短句特别不和谐,更加严重的是,别人引用了什么文献,他也一样引用,要是查重,这和抄袭没有什么两样了吧。这个坑可以说是比较大的了,要是到了审稿人手里,可想而知的结果,要么就是没有发现,要是遇到刚好做这个的专家,再一对自己的文献,那真是分分钟掩埋啊。
问题4:数据错误
这种问题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因为所有原始数据都在,结果也很完美,偏偏在写上文章的时候错了。不同的文章提供数据的方式不一样,文献上的表格样式可以参考,但是前提是自己要搞懂各名称的意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有个研究生学人家“精致”,提供了统计分析的部分数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说这样看上去真实可靠,我问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了么?他还信誓旦旦的点头。经过演算,果然又是一个坑。我说你都没有搞清楚人家文献上统计的方法和意义,你都敢写?要是审稿人看到,岂不是要问,为何数据与统计处理对不上?而至于中文数据拷贝到英文表格中串行更是时有发生。
看完这些问题,可想而知有些研究生写文章只考虑写,而不考虑好不好,说满目疮痍并不为过,而且这些问题如果在投稿之前没有被发现,那么就一定全部变成了坑,就等着修回稿的时候一个个填吧。至于数据的错误,文献的引用等等,即便有再充分的理由也很难填成平实的路。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一个:认真
研究生需要培养多种能力,语言表达与文章写作也是他们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而写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是与思维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认真才能在实验研究结束后,继续开足马力的完成研究成果的表达。只有认真了,才会阅读大量的文献去积累必要的地道的表达,才会通过分析文献形成自己文章写作的思路,才会将数据呈现的非常完美,才会使得审稿人看到的是一篇“值得”的文章。
来源:科学网;作者:闻俊;
本文由社科学术圈整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