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期间,有的人课题平平无奇,但有的课题却做得很复杂。要不是夏老师给你们开着上帝视角,还真是觉得费劲。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有点复杂,不是因为内容多复杂,而是他们把机制做得比较细致。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就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博士生,发表在14.3分的Bone Res上的文章,他们做的是线粒体自噬与ISGylation(被ISG15,干扰素刺激基因15结合的蛋白修饰),挺有意思:
他们研究的是膝关节OA(骨关节炎),通过mRNA的测序,他们发现在膝关节OA的软骨受损区域,PARP12表达显著上调(这其实也是柯霍氏法则的验证,通过表达的相关性,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功能相关性的假设,不熟悉柯霍氏法则的话,可以看看《轻松的文献导读》和《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于是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个PARP12上:
而在PHC(原代人软骨细胞)中,进行了PARP12表达的验证,通过IL1β诱导后,PHC细胞中,PARP12表达和p62表达明显上调,而LC3表达下调(LC3和p62大家应该都熟悉了,这个是和自噬体形成密切相关的,p62通过结合泛素化标记的蛋白,将物质带入自噬体内,不熟悉自噬的话,可以回去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的自噬那几章看看)。也就是说炎症刺激上调了PHC细胞中PARP12的表达,但下调了自噬能力。PARP12的亚细胞结构定位,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并与p62 和线粒体标志共定位。于是他们假设PARP12的表达很可能与线粒体自噬,以及OA进展密切相关。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建立了MIA(碘乙酸单钠)诱导的大鼠OA模型,通过这样的体内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通过诱导获得膝骨关节炎后,他们发现PARP12主要在大鼠OA软骨细胞和大鼠关节软骨中上调。与体外的PHC细胞的结果相似,PARP12的亚细胞结构定位,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并与p62 和线粒体标志共定位:
为了确定PARP12在OA过程中的具体功能,他们在PHC细胞中进行了PARP12的敲减。PARP12的敲低,显著上调了COL2A1、Bcl2/Bax和LC3B等(BCL2和Bax这俩都是和凋亡信号通路相关的,线粒体上的蛋白,所以后期他们会分析PARP12表达对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不熟悉凋亡信号通路的话,可以去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的凋亡那几章),但同时下调了p62。对应的,他们也进行了PARP12的过表达,结果发现过表达后,软骨细胞凋亡增加。电镜结果则显示出,吞噬细胞线粒体的自噬溶酶体和自噬体水平,在PARP12敲低后上调,但在PARP12过表达后下调。也就是所说,PARP12抑制PHC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接着,为了分析PARP12具体的作用机制,他们通过免疫沉淀,分析与PARP12结合的蛋白。在互作的蛋白中,他们找到了与线粒体融合和线粒体自噬相关的MFN1/2,以及ISG15(干扰素刺激基因15),这个蛋白可以和泛素化以及SUMO化类似的功能,通过ISG连接酶结合蛋白病进行修饰,也就是ISGylation。他们发现敲除或过表达PARP12,的确可以影响线粒体的数量。于是他们假设我们提出 PARP12 敲低导致ISG15和MFN1/2的下调,而PINK1-Parkin的表达上调(这其实就是通过之前实验结果,得到的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假设迭代,通过发现PARP12与MFN1/2的结合,假设PARP12与线粒体直接的关联性,并引申到了线粒体自噬相关的PINK1-Parkin的表达上,不清楚假设迭代的话,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和《列文虎克读文献》,不熟悉线粒体自噬的话,可以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
那么ISG15在这之间又参与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他们首先通过敲减ISG15分析其在OA中的功能,结果发现ISG15可以抑制OA中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而在敲减了ISG15的细胞中,MFN1/2的SUMO化及泛素化,有了明显的增加。也就是说,ISG15很可能会抑制PHC中线粒体蛋白的泛素化和SUMO化。PARP12与ISG15的互作,促进了ISG15的表达。而ISG15的表达增强,则促进了MFN1/2的ISGylation,并抑制了其SUMO化和泛素化。而MFN1/2的ISGylation增强了其表达,从而抑制OA中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PARP12的下游已经确定了,那是什么诱导了PARP12的转录表达呢?由于IL-1β可以激活PARP12的表达,他们又通过JASPAR数据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炎症相关的转录因子IRF1可能参与激活了PARP12的转录。他们通过敲减IRF1后过表达PARP12来分析了两者的上下游关联性,以此确定了IRF1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并促进软骨变性,而PARP12可以逆转这个过程(实际上这一系列的验证,并不严谨,由于这里的验证命题并没有明确地将IRF1激活PARP12作为验证的命题,而是分析了两者表达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就很容易犯肯定后件的逻辑谬误,课题也因此不够严谨。不熟悉命题的外延或内涵,以及肯定后件逻辑谬误的话,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列文虎克读文献》和《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
鉴于PARP12对PARP12于OA的影响,他们找出了一个PARP12抑制剂,试图通过药理学来阻止OA进展。而找到的这种PARP12抑制剂,XAV-939可以通过靶向PARP12,促进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并抑制软骨降解:
接着,他们通过大鼠中过表达PARP12,来分析了体内PARP12过表达,对于线粒体自噬预计软骨降解的影响:
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示意图,IRF1介导的PARP12上调,而PARP12通过基于ISG15的MFN1/2的ISGylation,减轻MFN1/2的泛素化和SUMO化,抑制PINK1/Parkin依赖性线粒体自噬,从而促进软骨降解: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研究的内容线拉得很长,从PARP12的上游IRF1,一直到MFN1/2的ISGylation以及下游的PINK1/Parkin依赖性线粒体自噬。但在验证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一些欠缺的,也就是并没有围绕着蛋白间的结合,或者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来进行验证,这样就会造成肯定后件的逻辑谬误(文献验证过程中,严谨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确定分析验证的命题则更为重要,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确定验证的方法及技术,否则就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漏洞,比如这里的验证,可以通过突变PARP12与ISG15的结合位点来进行验证,突变PARP12启动子上IRF1结合位点来进行验证,这样就会更合理。不清楚肯定后件逻辑谬误的话,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列文虎克读文献》和《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好了,今天就先策到这里吧,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原文,祝你们心明眼亮。
喜欢夏老师讲文献的话,可以点点星标,点点赞,点点“在看”,多分享多转发。
公众号回复“公克”,没事可以翻翻精华帖,里面有不少宝藏工具,当作是科研过程中的一种调剂也是不错的选择哦,科研并不一定要这么无聊又尴尬:
目前夏老师已正式出版11本书,想要的可直接点以下微店小程序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