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标题:悟空成佛的根本原因
很有意思,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出动了很多神仙及手下人、坐骑等来助攻,可见如来佛祖是下了多大的血本,而且在引导八戒和沙僧走上取经之路这件事上,还以准许他们成佛为承诺。
然而,最终成佛的,只有师父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和大徒弟孙悟空是斗战圣佛。
至于,猪八戒、沙和尚分别被封为净坛使者和八宝金身罗汉,白龙马成为八部天龙马。
看来,做大徒弟确实好处多多啊,虽然受气多一些,干活也可能多一些。
不过,冲着这成佛的好处,放弃做一个自由自在(况且并无真正的自由自在)却毫无保障的齐天大圣,还是值得的。
那么,为什么悟空可以成佛?这一路走来,悟空经历了什么?
首先,悟空是心的代表。
悟空是心的代表,悟空一路向西天,其实就是修心之旅,那么,为什么是悟空,而不是唐僧不是八戒和沙和尚代表人的一颗心呢?
先从孙悟空的出身来讲,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天地为父母,可喻为无拘无束。所以,《五百年沧海桑田》这首歌里唱道:“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悟空拜师学艺去的地方,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心也;方寸,仍是心,也做心神。方寸打乱,就是指心乱了。斜月三星,斜月是那一斜勾,三星是三个点。还是在讲心。
认了师父之后,七年时间只做杂活,其实仍在修心,是对悟空的考验。当悟空坚定不移只学自己想要的,不仅学会了七十二变,还能一个跟头就飞行十万八千里。《楞严经》上说心又七十二相,悟空的七十二变,象征着人心的善变。
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讲,一天十八出,当时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就是说一个人这一天很善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开心了。刚想着吃面条,过了一会儿又要吃三明治了。说的都是人心的变化无常。
而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说的是起心动念之间,便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了。实际上,从修行的角度看,还是讲心的修行。
为了修心,过了两界山时,悟空便打死了六贼,且看原文:
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你知是哪六人?原来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六个毛贼。
这六个毛贼,其实是佛家所谓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把它们消灭了就是六根清净了。
六根清净了还不行,因为这只是灭了七情六欲里的六欲,还得剪断七情,而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蜘蛛精用肚脐吐出千丝万缕的丝线,将师徒四人紧紧缠绕,人出生之前,是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脐带就好比是胎儿的“柄”。树叶也有柄,树叶通过叶柄获取营养,胎儿通过脐带获取营养。
所以,肚脐象征生命的能量,或生命之根。所以,这个七情自出生之前,便已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中了。想要彻底斩断,必须修心。
至于真假悟空、真假唐僧、真假八戒,说的仍然是心,尽管悟空是心的代表,实际上,师父唐僧也好、其他三位徒弟也罢,都要修自己的心性。
如果用贪嗔痴慢疑来解读,唐僧是疑,也是慢,悟空是嗔恨心,八戒是贪心,沙僧则是愚痴心。而白龙马,代表“意”,心“猿”意“马”,必须依靠同时代表“自性”或“神性”的唐僧来约束。
因此,唐僧骑马,孙悟空被紧箍束缚。尽管其他人也可以代表心,但悟空是心的主导,所以悟空指心。悟空一路向西,专注于修心。佛家常讲放下执念、悟空证道,所以,修心的悟空,必然成佛。
其次,悟空一路除妖降魔。
何谓妖魔鬼怪?从神话传说里讲,就是吃人的、害人的非人类,即妖怪和魔鬼。
从能量和心灵学的角度,就是人的内心,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妖魔的一面。妖魔是我们常说的不好的、恶的、坏的、腐败的、臭的这一类。即使只是在心里诅咒或抱怨他人,也是妖魔的示现。
悟空虽然心甘情愿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但他是为了报恩,所以一路西行保护唐僧的安全。
换言之,悟空是被动去西天的,尽管看上去服从了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对他命运的安排,实则仍有怨恨心的。这也是悟空和所有神仙包括如来说话的时候,从来都吊儿郎当这种态度的缘故之一。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把悟空领上正途还不行,还得琢磨着如何协助他去除魔性,和一身的妖气。而最直观有效且省事的方式,就是在取经路上给悟空不断磨练的机会——除妖降魔。悟空的内心,其魔性的一面,需要彻底消灭,转化成佛性。
所以,尽管八戒也有几下子,也能变高变大,又有三十六变,但这一路走来,百来个妖魔鬼怪,大抵是悟空一人在打杀,然而,光有主角也没意思,还得有配角,八戒就是配角,至于沙僧这个人设,他有他的作用,不需要他动手来展示自己的本领。
因此,降妖除魔这种事情上,沙僧就是打酱油的,偶尔露个脸,证明自己是练家伙儿的,便足够了。
佛家里常讲的执念,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妖魔鬼怪的种种示现。正因为你内心神性的一面薄弱,才会有执念,才会放不下。
所以,放下执念,就是在驱除内心的魔性及妖气。修到放下执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一境界,自然成佛。
最后,以束缚对治无法无天,达到平衡之道。
先说一下平衡之道,可以理解为孔子讲的中庸之道。用最直白的话讲,就是既不站在左边,也不归队于右边,既不争输赢对错,也不抢功名利禄,对待任何事物,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悟空喜欢争个是非对错,任何人不能违背他的意愿,他想上天就上天,想入地便入地,想游海就游海,想穿山越岭就穿山越岭,把个天也翻了地也覆了,就想与天齐名。
同时,悟空好功名,在西行路上,曾不止一次提及自己要个名头。在帮助乌鸡国国王降妖之前,悟空需要先把已经溺水三年的国王从井里打捞上来,于是去哄八戒,这一对师兄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将起来,其中有一段对话,很明确地指出悟空喜欢功名:
八戒道:“哥哥,你哄我去做贼哩。这个买卖,我也去得,果是晓得实实的帮寸,我也与你讲个明白:偷了宝贝,降了妖精,我却不奈烦甚么小家罕气的分宝贝,我就要了。”
行者道:“你要作甚?”八戒道:“我不如你们乖巧能言,人面前化得出斋来,老猪身子又夯,言语又粗,不能念经,若到那无济无生处,可好换斋吃么!”
行者道:“老孙只要图名,那里图甚宝贝,就与你罢便了。”那呆子听见说都与他,他就满心欢喜,一毂辘爬将起来,套上衣服,就和行者走路。
另外,一开始悟空也受不了师父唐僧的碎碎念,曾一气之下出走,听了东海龙王讲的“圯桥三进履”这个故事,心有所动,又回到唐僧身边。这些都是悟空需要修行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