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3 本书,让孩子爱上一门学科

读小库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0-18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出自《时间岛之旅》

要说「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里面至少应该有一项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天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兴趣。

是的,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天然都是好奇的、专注的、爱去学习和思考的。你想想,要不他是怎么能学会人类的语言,模仿人类的行为,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的呢?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学习家」,他才能在出生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就从一片空白发展出让人惊异的智慧言行来啊。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不要去破坏这个天赋。

至于怎么不破坏,真是千古难题。关心则乱,我们总是太过关注而做得太多,反而过度入侵孩子的空间,侵犯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那理想意义上的观察而不扰乱、 支持而不控制到底要怎么做呢?

就拿我们非常渴望孩子具备的美好品质——博闻强识来说说吧。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见识、有见地,不只是为了考试储备知识,更是能在人生维度上成为一个爱好广泛、博闻强识的人。那连带而出的愿望是,他热爱生活,懂得享受当下、体会自然之美,也能钻精自己的兴趣,乐得自在。所以难免希望他对多个学科有所涉猎,且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走得更深、更远。

是吧,相信这不仅仅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是对理想中的自己所怀抱的期待吧。当你特别强烈希望他关心某个学科领域,又无法放任自己什么都不管的时候呢,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

选一些能够让他对这个学科领域感兴趣的东西,书啊、影视剧啊、活动啊、物件啊…… 无需提及该领域的任何关键词,只是「不经意地」把一个很逗很好玩很好看的东西放在他面前,让他「不经意地」去看去玩去琢磨。

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语文、数学还是什么的, 要是我们想有意识地去引导,希望孩子能对某个学科领域感兴趣, 首先你自己也得做点功课呀。比如去想想这些学科领域本质上在学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是有可能让孩子尤其是你的孩子感兴趣的,然后你得去实验呀,去实实在在地让他去尝试这各式各样的「养料」,看看孩子这棵小小树对哪个营养剂有反应。

比如经过一些家长孩子的尝试反馈之后,我发现让孩子爱上一门学科,或者说对一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少得有这么「三本书」。相信有了这样的书,就算孩子对这个学科真的不感兴趣,也总会被其中某个不知名的细节所吸引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远见与视野。

接下来就以冷僻的古生物学为例,来说说都是哪三本吧~


第一本:浮想联翩,能够承载美好想象的学科冒险故事

孩子的世界离不开想象与冒险,为他们的世界注入有关学科的美好想象始终都是有益的。

仔细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是不是那些神秘之境的探险故事,最能勾起你的想象?又怕又要看,还不断猜测其中的缘由?要是你不记得那些看《世界未解之谜》的日子, 可还记得十一期间,有关哀牢山的「恐怖传说」突然红遍网络吗?

过去官方说我们哀牢山山林美景无人问津,这回一个采石人阴森森的视频自述就让人对这地方好奇起来了不是!其实地球秘境不在少数,现实中这样巨大植物遍布,雾气弥漫的深山地域确实不适合人类涉足。毕竟人作为一个动物,扒去文明的外衣扔到自然里和其他物种相比,那就是白白胖胖的上等口粮啊……

可是如果在一个故事里,有这样一群人深入到一个形似哀牢山的秘境呢?这还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的植物巨大异常,都是人类从未见过的模样。

山林中隐隐约约有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兽行走其间,把我们的伙伴逼得爬上了树:

即便是这样,胆大的植物学家,还是详细地记录了这难得一见的神奇植物。这些植物早在几亿年前就该灭绝了,可它们却活生生长在眼前:

你知道自己可能没法活着走出这座岛屿了,但研究不能停。于是你把它们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绘图,观察它们的构造和习性,留下了宝贵的文字绘图笔记:

还为它们制作了精美的标本,夹在笔记里,想象着有一天这本笔记能够重回人类世界:

那你最后能活下来吗?笔记最终的下落又如何呢?

我猜这位植物学家一定是活下来了,不然我们今天怎么会看见这本世间少有的古植物学笔记《时间岛之旅》呢?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明知道里面有超现实的成分,可里面提到的知识又是那么可信确切,这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呀!

伟大的冒险故事和超越现实的奇妙经历,能够满足孩子们对于全知全能的幻想,通过这些幻想,他们得以不断补充外在能量,充实他们尚未成型的内在人格。

一个《侏罗纪公园》系列,让我们最大限度见识到基因工程学家、古生物学家们逆转自然的力量,领略这个学科领域神话般的能量,科学家们如何工作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破解谜题应对危机。

甚至我周围有认识的小孩,因为这个系列(以及各种各样的冒险电影),不只喜欢上了古生物学,更因此爱上了运动,「你看电影里那些科学家,身体都好好,太能跑了」。


第二本:脚踏实地,学科从业者的趣味工作经历

精彩的冒险故事能够吸引我们对某个学科领域、某个职业产生理想化的憧憬,但我们都知道现实有时其实是枯燥无聊的。怎么避免孩子在最初的幻想和后面的现实接触里产生巨大的落差呢?

这时就需要一本能够脚踏实地,讲述学科领域有趣工作经验的书了。

在这样的书里,你会发现即便真实的科研工作是 由琐碎的日常甚至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组成的,但这些看似枯燥的日常里也有相当的乐趣。那个像破案一样妙趣横生的过程,可能不像影视小说中描写得那么惊心动魄,需要生死搏命,但也是一场脑内冒险。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像这本《古兽横行》讲的就是一位古生物艺术家创作恐龙主题作品的过程。这可能也是少有的古生物领域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日常记录。首先这职业就挺新奇的,没想到科学领域还有这样的艺术工作。
好像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恐龙期」,超喜欢恐龙,信手拈来它们的名字、时代、习性,我们都很习惯恐龙就长这样了是不是?
可恐龙都灭亡好多好多年了,我们到底是怎么知道恐龙它是长这个样子的呢?都知道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可是那个过程到底是怎么复原的呢? 科学家是怎么推测它的肌肉走向,甚至皮肤颜色的呢?
发现的化石很完整倒还好,那要是只有一大堆碎块呢?之前我们去拜访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老师,他们就给我们讲了复原古生物头骨的过程,就像玩立体拼图一样呢!谁能说这不是惊悚电影《人骨拼图》的古生物版呢?
博物馆里经常看到的恐龙壁画,从它的选角(都选哪些恐龙出现在画里),到构图(哪个恐龙以什么姿态动作出现在画面的哪个位置)再到细节处理,都不是毫无来由的,这些都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同时加上了艺术家的想象。这个搜集资料和再加工资料的过程,正是科研工作者的日常。

可以试试给孩子找找这种会提及日常细节的书和资料,哪怕是小小的趣闻,也能让学科工作变得生动可见。

提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他的研究,孩子可能觉得宏大而抽象,想着很酷,却没有落地时的姿态。但要是你知道他的工作包括日复一日在家中各处养着藤壶,每日观察这藤壶的吃喝拉撒,耐心地做着笔记,以至于他的孩子以为养藤壶是所有爸爸的日常工作,到别人家玩也会询问,你爸爸的藤壶在哪呢?

(怕大家密恐,不放藤壶的图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吧)

而为了方便自己在家中饲养的各种生物之间来回穿梭,聪明的达尔文给自己的椅子装上四个轮子,这样他就能在屋里快速乱窜了!是的,这就是如今带轮办公椅的原型。

你看,就算没有写出《物种起源》,达尔文估计也能凭椅子专利富可敌国呢!


第三本:生动有趣,阅读无障碍的学科入门书

除了宏大的冒险故事和微末的人物趣闻,还有一类就是对学科本身知识的介绍和感受。这你就需要一本风趣幽默,容易阅读,不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科入门书了~

此时,非常推荐漫画这种形式。

相信你也能从最近几年的各种面世图书里看到这样的趋势,看漫画学化学、学物理、学数学、学哲学,这样的书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古生物领域,咱们国内也有自己的优秀入门读物了!就是这个 「古生物萌萌纪」 系列,马上要出的第一本 《五亿年前,我是条鱼?》


漫画讲知识的好处,首先就是直观。

通过视觉画面呈现知识,看起来一目了然。而知识的一目了然,会让我们感觉这东西不难,是我能看得懂的东西,谁不希望入门的时候少点磕绊,顺利入局啊。

请看下面在百度百科查到的有关地质年代的介绍:

嗯,当我们突然产生兴趣说,诶?我今天就很想了解一下我们地球的历史啊!然后你看到上面的介绍,内容确实全面,但你看起来绕不绕啊,会不会产生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的疑惑?那假如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下面这个呢?

是不是至少觉得这东西友好一点,它没有拒绝我。

漫画讲知识的第二个优势是,亲切。

漫画形象让知识有脸了,让知识有了情绪,有了脾气,有了人情味,这一来劲,它就容易亲近了不是。而亲近,让我们更想要了解它、关心它。

比如说地球生命诞生之初,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无性繁殖繁衍后代。什么是无性繁殖呢?你看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

无性繁殖也叫无配子繁殖,是一种亲体不通过性细胞而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的特点是参加产生后代的只有一个亲体。这种无性单亲遗传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方式。这种繁殖方式在单细胞动物和低等多细胞动物中较为普遍。无性繁殖不经过复杂的胚胎发育,更不发生遗传信息的重组。因此,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子代遗传物质与亲代完全相同。这种繁殖有利于那些处于适宜环境中的个体快速增殖,以扩大种群的数量。

嗯,是不是感觉有点看不下去,或者看完也不知所云呢,但是漫画里是怎么表现无性繁殖的呢?

反正我是觉得可爱晕了,更好奇它是怎么做到能这样复制的呢。

漫画讲知识的第三个优势是,可爱,惹人喜欢。

漫画形象,多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种恰到好处的变形,让知识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了。而惹人喜欢,才让我们有勇气和意愿继续发展关系不是吗?

科学家敢于直视事物的真面目,但我们可能还没做好准备呢啊!就比如说寒武纪有种蠕虫类动物叫奥托虫,你要是直接看科学复原图呢,它是下面这样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mm…… 请赐我一双从没看过的眼睛吧!

但是在漫画里,我们可以用稍微温柔一点的方式去处理,让它不至于那么……特立独行,给我们足够的缓冲地带去接受真实。比如,你看下面这个胡子拉碴的家伙就是漫画里的奥托虫:

呼,看起来没有那么让人讨厌了呢。

而且它这种用脑袋进食的方式,也在漫画表现之下变得更清晰明白了不是吗?其实漫画科普还有很多其他优势,比如它更具故事性,让人很容易读下去;它也有更多画面细节,漫画表现的特殊符号,也给阅读的过程增添很多乐趣。毕竟心情好,感受好,我们才更愿意沉浸其中。

有的时候,让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或好感的,可能就是这样一本能让你觉得这个学科不讨厌甚至还贼逗贼可爱的入门书。

目前这本《五亿年前,我是条鱼?》正在摩点众筹中,如果你想先睹为快,收获独一份的古生物可爱周边,可以点击下图长按去支持,或在摩点平台搜索「古生物萌萌纪」去支持作者~


好多人说,给孩子买过了书了啊,他不喜欢一点都不看。害,猫还有不爱吃的粮呢,何况是人。这本不喜欢,只能说明在当下这个阶段,他对这本不感兴趣,再换换试试别的呗。也许就是下一本,也许过两年他心智日渐成熟,就有了新兴趣也说不定。

只要我们心里有数, 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生发出对事物的兴趣,就像种子,天然的机能就决定它能发芽。发芽的能力不是别人教给它的,它比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发芽,它需要的只是水、空气和阳光。我们只要做好生长养分的后勤保障即可。

你心里还得有数,对于养分的品质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在它不同的成长阶段,搞到此时所需的养分,适当地给予,帮助肥沃土壤即可。

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它生根发芽,等它巨树参天。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 祝您周末愉快~


本文作者:

看过真实古生物图片后久久不能睁眼的废废


如果你想支持正在众筹中的

《五亿年前,我是条鱼?》

欢迎长按下图扫码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