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500强,品牌也有500强。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16年度(第十三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日前在美国纽约揭晓。虽然在品牌500强中看到了不少企业500强里熟悉的身影,但这并非绝对性。
World Brand Lab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作为评分标准,因此即便是有世界企业500强出现在了品牌500强的榜单当中,序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品叔就为大家解读一下《世界品牌500强》这份榜单。
美国入选品牌数量第一,
排名前十品牌有9个在美国
这次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国家有28个,其中美国入选品牌数量遥遥领先,达到了227个品牌,比排在第2-8名的7个国家总和还要多。前十名当中,美国就占据了9个份额。其中苹果重返第一宝座、谷歌退居第二、亚马逊仍然保持着第三名的位置,计算机与通讯、互联网行业、软件等产业一骑当先。
中国仅36个品牌入围,
集中在能源、金融和互联网行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入围2016企业五百强的数量多达110家,但入围品牌500强的却只有36个品牌,其中入围百强的品牌有国家电网、工商银行、腾讯、CCTV、海尔、中国移动、华为、联想等。
而中国首富王健林旗下的万达虽然进驻了今年的企业500强,但未能搏进品牌500强。被王健林戏称“砸冰箱才几个钱”的海尔入围榜单第76名,排行国内第五。虽然董明珠时不时就上头条,但格力电器也未能入围。在中国市场上“干掉了”苹果的华为品牌影响力持续上升,今年进入了前100名。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三巨头BAT均杀入了榜单,分别位列220、264、43。腾讯较去年上升了50名,跻身前50。创造双11神话的阿里巴巴位居世界第284位,位列在BAT之后,这也许就解释了阿里巴巴为何急于要在支付宝上做社交功能的原因,带有社交性质的互联网行业有着无可比拟的品牌认知度。
另外,从榜单重可以看出,中国入围的品牌多集中在金融、能源、互联网等行业,并且以国家控股的企业维多。作为制造大国,实体企业和制造业相关品牌入围少之又少。
“老字号”品牌数量最多,
聚集在第一阵营
今年的《世界品牌500强》共覆盖了50个行业,食品和饮料行业有38个品牌入选而位居第一;汽车与零件行业位居第二,较食品银两行业仅差一个名额共37个品牌入选;传媒行业有33个品牌入选而位居第三,组成第一阵营。零售、能源和互联网行业是行业品牌第二阵营,分别有24个品牌、23个、22个品牌入选。
品叔顺便找了下近几年发布的品牌500强榜单,发现能杀进榜单的品牌里“老字号”的数量最多。以2016年榜单给出的数据来看,500强品牌的平均年龄达到了93.71岁高龄,达到百岁以上的品牌数量也有206个。尽管青年品牌入围数量有所增加,品牌平均年龄略有下降,但“老年”品牌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老字号品牌能够占在数量上据着绝对优势,底气来源于悠悠岁月沉淀下来的强大品牌延续性,来源于一门心思聚焦主业,靠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所培育起来的忠实粉丝。无论是食品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百事、雀巢,还是汽车与零件行业的奔驰、宝马、大众、通用电气皆是如此。
一个企业可以靠机遇分分钟赚他个几个亿,但要打造一个好品牌,靠机遇是绝对不够的,只能靠滴水石穿,日久生情。
“青年”品牌冲劲最强,
集中在第二阵营
但是另一方面,在年龄上“拖后腿”的青年企业,却是抓住了时代发展变化潮流所诞生新兴产业巨子,这些年轻企业多集中在以互联网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第二阵营。
虽然年轻,但他们的冲击力极强,美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中国的BAT等等,这些品牌的年龄相较于其他行业入选品牌的年龄都很年轻,但是这些品牌深深切合了当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赢得了上亿级的用户资源,从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如果说百年品牌能上榜是因为“工匠精神”,那么这些“青年”品牌能够脱颖而出则是因为“创新精神”,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紧贴潮流甚至创造潮流。
当然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入选的品牌本身在其行业都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因此很难实现横向比较。
不过,这次中国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品牌相较于企业500强来说少了很多。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和人口大国,为何各行各业入选品牌都较少?剑桥大学制造业研究院斯蒂芬·埃文斯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必须技术和品牌两条腿走路
”。
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接下来品叔会挑选部分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继续跟大家聊聊这件事,剖析品牌成功的案例。
营 销 兵 法
中国营销媒体影响力第一
微信号:lanhaiyingxiao
官方网站:yingxiaobingf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