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城市公共空间感知的过程框架与评价体系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城市感知体验研究用于评估城市环境中的各种客观物质属性与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相比于传统城市设计,感知维度的城市设计有助于消弭设计师视角和使用者感受之间的鸿沟,直接面向场所品质和氛围的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感知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针对该领域中的某个部分或议题搭建相对具体的研究框架,其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借助空间感知的心理学过程,搭建一个相对整体集成的“主—客”研究框架,统筹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为多场景、多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感知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研究框架上,借用环境心理学中人对环境的心理加工过程,将空间感知框架分为“感觉”“知觉”“认知”“行为”四个通用的层级。并根据透镜模型的理论,客观环境与主观感知之间有概率关系,用P表示四者相互之间存在概率关系(图1)。
图1 基于心理学过程的空间感知研究框架
在调查方法上,典型的城市空间感知度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直接的空间感知、间接的环境模拟、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表1)。
在评价指标上,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相异,因此具有不同感知维度的指标评价,包括统筹的公共空间层面,以及分项的广场绿地和街道等层面,其中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如下(表2)。此外,现象学也是感知城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包括人们所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品尝到、感觉到、知道、直觉到的对象、事件、情景和体验等。因此有必要从环境感知的四个过程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类,从而形成系统的框架,避免感知指标的含混(表3)。
研究表明,以“人”为媒介,借助各种主观感知度量方式,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寻求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将主观体验落实到可操作性的物质空间,是该类型研究的基本思路。针对国内在该领域的问题,未来需要在本土基础性研究以及量化模型上持续发力:(1)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感知维度的基础性评价量表和指标体系。(2)探索在我国文化体系下的公共空间情感体验和文化意境等“高阶”感知量化研究,寻找影响各类型空间、各维度感知的核心城市设计要素。
作者:
王一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庆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晓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