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画得挺有意思,将来想当个小画家,是吗?”
“还差得远呢,他上课的时候,一点也不认真,老是走神”
“童童钢琴弹得真好,一定很认真练习了吧?”
“哪里哪里,她就是随便玩玩的,没指望她将来能弹得多好”
“莉莉跳舞很有活力,是不是很喜欢舞蹈?”
“勉强可以吧,我就是看她太闹腾,才让她学舞蹈的,她也就是随便跳跳的”
这样的对话,我们经常听到。
其实,大部分的家长在看到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心里比谁都高兴。但是当着外人的面,总要说几句口是心非的话。
殊不知,这样
看似谦虚的话语,却极容易伤害到孩子。
宝宝还小的时候,对自我的认知基本上是从家长那里得来的。
别以为宝宝还小,啥都不懂 ,他们真的能从你的表情神态动作读出你对他们的喜爱程度,还会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有的家长就说:“既然不能贬低,那多夸孩子总没错吧!”
“宝宝,你好厉害”
“好孩子,你真棒”
“你比其他孩子聪明多了”
……
港真,如果你是这样夸孩子,还不如不夸!
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把“孩子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样的话语挂在嘴上。
实际上,这样太笼统的夸奖说多了,对孩子也不好。
一是,这种夸奖太泛,孩子就算被夸了,也不知道你在夸他哪里。
二是,这样的话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大人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不走心,以后也就不会珍视长辈的夸奖了。
三是,这样随口而出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十全十美的。
当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会显得萎靡不振,同时也无法直面批评和竞争。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有所进步,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但是对孩子说的却是:
“真没想到你能做得这么好,不错啊”
“这次表现不错,以后也别捣蛋了行不行”
“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你都能……”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喜悦的心情也会大打折扣。
反正不管我怎么做,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个捣蛋鬼、坏孩子,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你画得真好,是全班画得最好的”
“妈妈觉得你比XXX画得还要好”
“真棒!你都能认识二十个拼音啦,隔壁淘淘才刚认识五个……”
这样的夸奖建立在比别人更强的基础上,不仅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且会影响到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还会盲目地轻视比自己弱的人。
“真棒”“真好”“真厉害”这样笼统的夸法,真的不推荐,宝爸宝妈还是要夸具体一些。
比如,孩子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说“好孩子,你真棒”还不如说“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
比如,孩子画得好,可以说“孩子你很有想法,你能想到给马画上翅膀,这点很不错”
也就是说,
家长要肯定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专心和努力。
比如,孩子上完足球课回来,你可能会问“你进了几个球?3个啊!太棒了”
但是,这样夸结果,还不如夸过程效果好一些:“宝宝可以自己进球了,花了很多功夫练习果然不一样”或者“足球课这么累,你都能坚持下来,妈妈很骄傲。”
这样会让他知道自身是具备哪种品质的,从而不断增强宝宝自我肯定的能力。
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
比如,“你怎么能想到这样画的呢?”“你是不是比刚才滑得更远了?”
这样的夸奖,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赞赏和交流,能间接拉近你跟孩子之间的距离。
只夸奖不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动力。所以,
口头表扬的同时,别忘了给予物质上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