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深度研究行业及公司基本面, 一起探索大牛股的内在基因, 与企业一起分享净利润的增长。
51好读  ›  专栏  ›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复合集流体量产展望:必然性、确定性和节奏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 公众号  ·  · 2024-11-17 23:22

正文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与小韭菜失散, 请将“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


交流环节 Q&A


Q:复合集流体量产的必然性、确定性和节奏为何讨论?宝明科技等公司在复合铜箔产业化初期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A: 我们团队在跟踪复合集流体研究三年后,结合最近的路演反馈和与整车厂的电话会讨论,认为当前是探讨复合铜箔量产必然性、确定性和节奏的关键时刻。宝明科技在2022年7月宣布60亿扩产复合铜箔,随后多家材料厂商与东威科技签订合作协议,但当时产出的复合铜箔并未通过下游电池厂的验证,导致股价虽有大幅涨幅但实际产业化进展有限。

Q:过去两三年复合铜箔产业进度为何不达预期?
A:
过去复合铜箔产业进度未达预期的主要疑问,在于产业化过程中材料厂商的扩产与电池厂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以及材料厂商锁产能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计划,而未得到下游客户的验证。

Q:复合铜箔早期采用PET技术路线为何失败?复合铜箔技术路线从PET转向PP的具体情况如何?
A:
在2022年下半年,富士康采用PET技术路线的复合铜箔在经过45度高温循环和EC环境测试时,未能达到行业标准,主要原因是PET材料在负极环境下易被氢氟酸腐蚀变黑,从而引发性能跳水。 在2022年底,整个行业从PET技术路线转向基于PP膜为载体的复合铜箔技术。宝明科技率先突破PP结合力难题,生产出合格的PP复合铜箔,并在后续的测试中取得了超过1700圈的标准成绩,推动板块股价有所上涨。

Q:复合铜箔测试通过后为何市场预期与实际订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A:
尽管去年12月测试结果达标,市场一度预期订单即将来临,但实际上从测试通过到电池厂、整车厂完成一系列严格验证流程并最终下达量产订单的过程非常漫长且复杂,包括审厂、路测等环节,直到今年9月份后才逐渐明确量产计划。

Q:过去对于量产订单预期管理存在哪些不足?
A:
过去我们在量产订单预期管理上的确存在问题,没有清晰理解相关流程,缺乏经验导致测试通过或审场结束与最终量产率之间有一定差距,只有当量产车型确定并达到定点时间时,才能预判行业大规模量产的落地。

Q:复合铜箔为何被认为一定能实现量产?
A:
复合铜箔能实现量产的底层逻辑在于其低成本且不额外带来信用损失,即物美价廉。通过测算模型,即使在当前条件下,头部材料商的成本预估在三块钱出头,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和参数优化,预计未来成本将持续下降,同时相比传统电池材料,复合铜箔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带来每辆车1000至2000元的成本节省以及电池减重效果。

Q:市场对复合铜箔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A: 市场主要质疑点有两个:一是成本优势的真实性,部分人对成本测算表示怀疑,但实际上需多方调研和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二是快充性能短板,目前复合铜箔在4C及以下快充上表现良好,但在5C以上超快充上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不过大部分车型需求仍可满足。

Q:复合铜箔是否适用于固态电池?
A:
目前固态电池的高温性能尚未明确,但复合铜箔在45度高温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且在65度和80度的高温测试中也没有问题。因此,固态电池的高温限制需要给出具体参数界定,不能仅凭高温就否定复合铜箔的应用。

Q:关于复合铜箔确定性的讨论有哪些进展?
A:
11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密集调研和专家交流,梳理出至少已有4款标志性车型在走量产流程,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度末会陆续启动定点发布新车型。目前整车厂正在进行路测工作,路测结束后将进行定点发布,这是车企规范化流程中的重要步骤。

Q:为什么认为接下来的路测规范化流程大概率会通过?
A:
我们了解到头部电池厂使用的是与量产车统一的车型进行六个月严格路测,现在同一款车上进行简化版路测流程,由于在同款车型上通过的概率较小,因此认为此次路测通过及定点发布是大概率事件。

Q:结构问题中,电池厂和材料厂商的动作是否会提前?
A: 根据跟踪情况,整车定点和新车发布已确定在明年一季度末,因此逻辑上推断,电池厂和材料厂商的动作会相应提前,预计在未来两三个月内会有明确信号和行动发生。

Q:对于投资机会,推荐的设备和材料环节有哪些公司?
A:
在设备环节推荐水电路设备龙头东威科技,超声波滚焊龙头骄成超声,以及未覆盖的磁控建设公司汇成真空; 在材料环节建议关注宝明科技、胜利精密等公司。

Q:为什么目前还未看到电池厂商对大规模量产设备尤其是焊接设备的招标? A: 目前头部电池厂商已在滚焊环节拥有G瓦级别的设备,无需额外下新订单。 例如比亚迪等在六月份到八月份期间已经通过购买并安装滚焊设备,实现了今年的电池整线量产爬坡,而这些设备购买时并未只针对一家供应商。

Q:在硅碳负极膨胀问题对集流体强度提出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复合铜箔是否能满足这种技术变革的需求,还是仅限于与传统6微米铜箔竞争?
A: 复合铜箔目前的性能条件是否满足硅碳负极的技术变革需求尚不确定,它不仅需要与6微米的纯铜膜竞争,而且这些纯铜膜也在不断进化,往更薄的方向发展并提高强度。关于复合铜箔能否应对硅碳负极带来的性能挑战,以及固态电池等未来电池体系的技术演进方向,由于超出了我的专业范畴,我只能提供一个非专业的视角。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是,无论是硅碳负极还是固态电池,头部材料商都在与下游客户进行产品研发,但具体的进展信息并不详尽。

Q:针对电芯厂改造产线以适应复合铜箔或富铜箔的情况,不同公司在专利方面是否存在冲突?
A: 目前,CC公司在体流体方面拥有约110多项专利,而B公司也有几十项相关专利。虽然B公司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但由于其布局较晚,很多专利是对基膜方案等进行了冗余设置。然而,B公司的11项专利都是为了实现量产所必需的关键技术专利,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利问题应该不是阻碍双方合作的障碍。

Q:整车厂对于电池厂大规模导入复合铜箔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担忧?
A: 虽然电池厂一直在积极推动复合铜箔材料的量产和导入,但整车厂对于新材料的应用持谨慎态度。整车厂担忧的是,在车辆出现问题时可能面临的追责和召回风险。因此,他们需要对所有参数进行严格测试和风险评估,确保材料在规范化流程中无风险后才会将新材料应用于车辆上。虽然头部电池厂内部已完成了相关流程,但整车厂仍需自行走一遍完整的流程以确保安全。

—END—

投研工具—小韭菜好友办的一个专门分享上市公司调研纪要的知识星球。

星球已经运营多年,目前365元/年,也就是一天一元钱而已。

星球分享什么内容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