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未读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答案很意外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暗恋,不只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  5 天前  
北大纵横  ·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弱者身份出现 ·  5 天前  
周国平  ·  村上春树: 12 条跑步哲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未读

看这本书时,总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

未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04 21:51

正文


 大咖导读 

导读图书

《佩拉宫的午夜》

导读人

唐山 | 书评人




 


本文经授权转自北青艺评 | 有所删减

原标题为《一座酒店与一个国家的古今之变》



1892年,佩拉宫酒店在伊斯坦布尔落成,三年后正式对外营业,它是奥斯曼帝国第一家豪华酒店,在后来几十年中,它也是帝国唯一的豪华酒店。


佩拉宫诞生时,奥斯曼帝国正在风雨飘摇中,被讥为“欧洲病夫”。在外部,俄罗斯步步进逼,在内部,各民族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救亡图存,早在18世纪初,奥斯曼精英们便试图将帝国引上现代化之路,不仅从德、法大量购入先进武器,还派出许多青年军官、青年学生到西方留学。然而,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器物变革之路走不通,只有乞灵于制度变革。1876年12月,奥斯曼帝国开始试行西式政体,可两年之后,又不得不宣布暂停。


佩拉宫的建立是一个标志,生动地描摹出奥斯曼帝国的两难心态——想跟上世界潮流,却在种种不适应的纠缠下,丧失了方向感。


……


对于来到佩拉宫的游客来说,他们无暇思考奥斯曼帝国的困境,相反,他们更想来此寻找“东方风情”,以平息自己内心的冲突。


……


于是,东方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文化概念,人们虚拟出一个“东方风情”,来满足心灵对神圣、神秘的渴望。游客们来到伊斯坦布尔,无非是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偏见,可借口却是为自我和人类寻求解决方案。


沉迷在这个幻觉中的人可以开出一个漫长的名单: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伊丽莎白女皇二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希区柯克、格丽泰·嘉宝……他们都曾乘坐过佩拉宫豪华的电梯,英国作家丹尼尔·法森曾感叹道:“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电梯,精致的雕木花纹和光滑的铸铁花纹将其装点,它上升的时候就像一位优雅的女士在向您行礼,任何一位游客都会对它的工艺叹为观止!”


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包括托洛斯基,他一度住进佩拉宫,又因安全问题转到郊外居住,他思考并写作,度过人生中一段平稳的历程,虽然缺钱常常在困扰他。


经历无数风流人物,真正让佩拉宫名扬世界的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在这里完成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初稿,书中写到丈夫和情人一起谋杀妻子,因为作家本人正遭遇丈夫出轨的尴尬。


在各自命运的指引下,人们来到佩拉宫,他们彼此误会,都希望从对方身上找到未来之路,都希望从此一劳永逸地挣脱现世的种种烦恼。这是一个漫长的相互塑造的过程,越前行,便越认不出自己,而越认不出自己,便越会盲目地走下去。乍一看,每次选择都是独特的、主动的,可一次次选择积累起来,其呈现出某种共性。


奥斯曼帝国最终崩解,原本相处融洽的多元文化随之消失,各民族纷纷建构起自己的历史,为了凸显自己的独特性,不惜妖魔化昔日邻居,从而为接下来的甄别、限制、驱逐、强制同化制造了借口。仇恨、流血与苦难,在奥斯曼帝国巨大的遗体上,人们试图重演西欧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但直到今天,依然拿不出一件完美的复制品。


曾经迷惘的依然迷惘,曾经追问的依然追问。只是一遍遍激情刷过,我们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坚信人间还有唯一的、永恒的解决方案。


光阴荏苒,佩拉宫已从当年的开放的象征变成了历史的见证,它的空间已显逼仄,它的电梯已不再时髦,它的装潢已经落伍,人们来到这里,不再是为了看未来,而是为了看看过去。


读完《佩拉宫的午夜》,多少有些让人满头雾水,因为作者只在讲述,并无结论,一个个大人物闪过,却并未以此为圆心,他们只是佩拉宫的过客,正如佩拉宫也是光阴的过客一般。曾经挣扎,终于平静,可多少舞台上的人能明了这个简单道理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也许,这才是古今之变的真实况味,对于沉浸于“历史目的”中的人们来说,本书可称是一记棒喝。





《佩拉宫的午夜》是第一本

入选「单读classics阅读计划」的书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就可以到

未读小店购买《佩拉宫的午夜》

随书还附赠大师明信片一张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佩拉宫的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