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人
从这里开始自由的理解政治,自由的感悟政治。在这里为学术与公共生活搭建起平台。你的公民身份从这里再一次启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天安门广场实行实名预约参观,须提前1-7日预约 ·  6 天前  
终极较量  ·  德国最新涉华表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人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研究

政治学人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09-21 09:59

正文


民主是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但是,民主这一概念长期以来被西方的话语体系所垄断,并借此来攻击、抹黑其他国家。本文从话语的角度出发,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来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尝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和实践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本文对于建设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政治学人编辑部)



张等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王陈天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与西方国家垄断民主话语权相比,中国民主在国际上仍处于“失声”“挨骂”的处境境,尚未获得与大国地位相适应、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阿基米德支点”来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和和实践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民主形象,打破西方民主话语的桎梏,提升中国民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侧重民主参与的全过程性,强调协商与合作,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赋予“人民性”价值底蕴,使其摆脱了“民主=选举”的话语窠臼,蕴含了“良政善治”的叙事逻辑,给其贴上“共识政治”的标签,确立了合理的民主评价标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必须扎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样性实实践,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术研究,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提炼出我国人民认可且能为国际社会接受的中国民主话语。



点击放大查看思维导图


文章来源:张等文、王陈天然:《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1期。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格局正在经历深刻演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依然横行,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立的显著提升,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中国既是世界出现大变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未来世界走向的重要要国家。在大国博弈的关键历史节点,民主话语作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核心要素,成为当前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习近平高度重视话语问题,将建设话语体系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不断在国际社会为中国民主发声。


作为当今世界的共识性政治话语,民主发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政治生活。虽然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将妇女和奴隶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但城邦中的全体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够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事务。然而,在雅典之后,民主往往被视为暴民统治,民众也被理解为乌合之众。直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西方国家广大民众争取权利的长期斗争和自由民主的逐步发展,民众才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自由民主在历经多年发展演变后,实现了从古代民主到现代民主的转变,以及从“人民的统治”到“代议”再到“自由主义”的民主话语的转变,形成了以“一人一票”的政党竞争选举为核心的民主模式,并在世界民主话话语体系中占据了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定义权、解释权甚至是评判权。


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各国民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民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某一国家的专有名词,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都无法脱离其国情和实际。各国的民主道路不尽相同,形态也各有所异,因而,民主的评判标准和话语体系构建也不应一概而论。面对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霸权和西方国家的层层围堵,中国要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同西方国家争夺民主的话语权,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广泛、真实、管用的中国民主。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主话   

语体系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展示中国民主形象的重要窗口,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传播好中国国民主声音的重要话语载体。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民主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又相对弱小。要冲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就必须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民主形象。


(一)有助于冲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 

民主的基本功能之一为意识形态功能。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着世界政治格局和话语体系,垄断了民主话语的议题设置、规则制定和价值评判权 试图将西方自由民主打造为民主的唯一“普世”形态。但实际上,这种由人民主权、多党制、宪政主义、公民社会、自由主义等核心词汇组成的集复杂民主话语体系,仅仅是西式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而且是霸权主义的。这些所谓的“民主国家”不断地对民主的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等进行重释、重塑、夸大和扭曲,通过提升西式民主的主导地位掩盖其民主价值异化的事实,以西式民主的标准把许多发展中国家划分到“非民主国家”行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民主话语霸权,在所谓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理念的包裹之下,将丰富多样的民主实践形式和实现机制解释为单一化的话语体系,对其他后发国家进行民主移植和意识形态输出。然而,近年来,随着民粹主义激荡及西方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西方自由民主暴露出种种内在缺陷、实践困境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的“民主回潮”乃至政治衰败现象。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表现欠佳已经激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断降低。根据皮尤的民调报告,从1958年至2022年,美国政府的信任度已跌至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推行自由主义民主的热度日益高涨,竭尽所能地打击和压制非西方国家探索的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模式,不顾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在多国移植西式民主,甚至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煽动“颜色革命”,实施政权颠覆活动。大多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并没有出现理想中的“民主与发展”,反倒是“民主失败与民族分裂如影随形”,与之相伴的还有通货膨胀、贪污腐败、暴力冲突,以及人民流离失所等问题。这正是西方国家利用各种势力,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向非西方国家强行推广西式民主和“民主转型学”的后果。在20世纪90年代初,福山宣称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成为“历史的终结”。即使现实证明西式民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管用,仍有一些国家将“自由民主”奉为圭臬而不敢有所质疑,仍有人沉醉于这种“迷之自信”的民主幻想中,这与西式民主占据历史先机的霸权式发展密不可分。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因为一旦默认西方国家的民主话语体系,就等于默认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侵害,长远发展下去必然青丧失中国民主发展的独立性和中国民主的国际影响力,最终致使我国沦为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附庸,根本无法对民主理论、民主实践进行阐释和评价,遑论用中国民主话语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民主没有固定模式,西方国家固有的一套政治评价标准并不适宜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适合其他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与道路的国家。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东升西降”已成大势所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快速崛起,成为推进世界百年变局的决定性力量。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弊端,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探索民主的成功结晶,是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崭新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来打造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既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民主的话语自信,也有助于打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


(二)有助于用中国民主话语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虽然中国民主建设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民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渐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地发展人民民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不懈奋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和社会管理民主化。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人民民主价值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民主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可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创新民主模式、民主形态、民主实践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成果。


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然而,无论是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对中国的刻意抹黑,还是西方民主理论评判标准与话语体系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在西方自由民主话语霸权之下,中国民主的理论价值与政治实践都遭到矮化、丑化、弱化和伪化,甚至被贴上“不民主”“威权”“专制”的标签。民主制度不是“飞来峰”,民主建设不需要“教师爷”,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践经验需要用中国的民主话语来提炼,中国的民主故事需要用中国的民主话语来诠释。因此,我们只有掌握历史主动,守正创新,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体系,才能总结好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践经验,讲好中国民主故事,阐释好中国民主的发展规律。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民主作为一个易被意识形态包裹的话语,它容易被曲解,转而变成作恶的武器。习近平指出,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近代以来,西式民主凭借综合国力优势在遮蔽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实质局限性的基础上,给自由民主制度贴上形式优越的华丽外包装,并且极力对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民主模式和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的爆发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利用学术研究与思想舆论对对象国长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各式营销手段与软宣传将西式民主推向“神坛”,在对象国移植西式民主。中国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却被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视为对西式民主价值观与发展模式的挑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未放松过对中国意识形态与民主话语领域的攻击和破坏,其目的在于压制、诋毁和抹黑非西式民主的中国民主,企图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与世界意义,以此达到将中国民主在国际民主话语体系中边缘化的目的。美国在世界民主舞台上充当民主的“教师爷”,通过“中国威胁论”“不自由不民主”“恶劣民主”“专制国家”等污名化言论来攻击和抹黑中国,屡次对中国民主实践和主张进行歪曲报道,发表一些颠倒是非的评论,以其话语霸权遮蔽中国对世界的积极贡献,损害中国文明大国的良好形象。西方国家依托其民主话语霸权,潜移默化地对非西方国家进行自由民主的价值输出与文化渗透,是其控制、遏制非西方国家发展的惯用伎俩。西方国家通过思想文化传播和学术理论的塑造,将民主化等同于西方化,西方化等同于选举化,选举化等同于合法化,把西方自由民主的内容与形式嵌入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合法性理论,再经由学术译介、学术讨论或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包含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界、公众和政府官员进行西式民主价值的渗透和反复灌输,企图遏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本国民主发展的道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民主话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内核,务求概括、传播和发展好中国民主理论、民主制度与民主实践,力图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民主话语的影响力,获得广泛认同。但客观来说,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依然受制于西方话语霸权的桎梏。中国民主话语仍陷于“他塑”的困境,不仅使理应“自塑”的中国民主话语难以对外传播,也难以全面、真实地展现中国民主形象。由于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尚未成熟,加之西方国家的政界、学界和媒体对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误解、歪曲乃至虚假报道,导致中国真实的民主形象和西方民众的主观认知存在偏差,使中国民主话语对其他国家产生的价值和制度吸引力不足,对世界政治文明与民主发展进程的影响尚弱。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严峻多变的风险挑战、激烈新奇的话语斗争,中国理应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自主宣传和展现中国民主的发展成就,化“被动”为“主动”,变“他塑”为“自塑”,牢牢把握话语主动权。只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体系,不断加强包含民主话语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提升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才能改变中国民主话语权与影响力不足的现状,从而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民主建设智慧。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   

主话语体系的叙事结构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过程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理念的民主,摆脱了西方“民主=选举”等话语陷阱,克服了西式民主运行过程中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割裂、民主功能与民主实践错位等缺陷。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制度和参与程序,有效赋能国家治理,使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富含“人民性”、良政善治与共识民主的特色,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赋予“人民性”价值底蕴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从词源学来看,“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emokratia”,是由“demos”(意指人民或者民众)和“kratos”(意指统治或者管理)两个词根组成的,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或“主权在民”,即由多数人民执掌政权共同管理国家之意。“民主”政体的发祥地是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由多数的意旨裁决一切政事而树立城邦的治权,就必然建成为平民政体”。民主自发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形成和历经多种形式的民主道路、民主形态、民主文化与民主制度,如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民主政治的制度形式、实施方式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同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统治时也必须遵循民主制的基本规范,如主权在民原则、多数原则等。马克思指出,“民主制独有的特点是:国家制度在这里毕竟只是人民的一个定在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一言以蔽之,民主的真正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主权在民。


一般而言,代表何种阶级、阶层的利益,为何种群体服务是民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立足人民本位,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于人民,最终也回归于人民,彰显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形成了让人人起来负责、人人监督政府工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会”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科学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都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实质上是将中国民主话语回归“人民的统治”这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旨。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参与的全过程性,使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摆脱了“民主=选举”的话语窠臼

在西方民主话语体系中,民主已经被简化为“一人一票”的选举程序,即每隔几年对国家或地方主要领导人的选举活动。熊彼特认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这种“选举至上”的民主论调通过对民主概念的“修正”,将“人民的统治”变为“人民选择统治者”,将“民主”变为“选主”。列宁曾揭示过这种投票选举的本质,“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全”与“过程”,“全”涵盖了阶段之全、主体之全、领域之全和层级之全,“过程”则囊括了利益表达、协商、征询、决策与评价等过过程。随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不仅可以参与民主选举,而且可以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国家家治理。通过民主选举,人民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民主协商,人民在各领域各层级就重大问题及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广泛协商。通过民主决策,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立法等活动。通过民主管理,人民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通过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及各个监督主体对国家各级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监督。质言之,在我国国民主话语体系中,“选举”只是民主的实现形式之一,而非衡量民主的唯一标准。


相比于西方民主话语以竞争选举为核心内容,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的过程性,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使人民能够在广泛参与中行使民主权利,切身感受到人民民主的有效性与真实性,使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不再唯“选举”是从,摆脱了“民主就是选举、选举才是民主”的话语窠臼。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民主价值与治理效能的统一,使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蕴含了“良政善治”的叙事逻辑 

民主与治理紧密相关,一般来说,民主是治理的制度基础,治理则是民主的实践过程。人们之所以苦苦求索民主这一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其重要原因在于力求通过人民当家作主来实现良政善治。然而,民主并不必然带来治理的有效性。尽管民主自产生以来就承担着治理的功能,但民主不等于善治,民主也不等于富强,不是“所有的富裕国家都是民主国家”,也不能得出“西方富强乃拜民主所赐”这样的结论。尽管国家治理离不开民主价值作为支撑,然而,全球范围内治理的兴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一定的民主困境。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频频陷入民主失序、治理失灵的泥潭中,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依旧通过西方民主话语体系宣称自由民主能够保障公民个人自由和社会长治久安,甚至标榜其为民主的标准版本,自诩为“民主的灯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霸权主义进行民主输出,干涉他国内政,并从舆论话语层面抹黑其他民主形态,破坏世界和平稳定和各国社会安定。事实上,伴随着社会政治碎片化严重、民主整合力不足及政治凝聚力不断丧失,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功能日益衰退,其民主实践越来越违背民主制度设计的初衷。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政治生活便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不同政治力量内部同质性渐趋强化,而外部差异性日益凸显。


许诺“善治”曾是“民主化”趋于普遍的重要动因,但西方之乱的出现预示着西式民主主实践与善治相悖。善治的基本含义包含了在善政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对民主的探索。习近平指出:“民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中国不断推动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追求民主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为依托,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更高水平的国家治理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中国报告》显示,2022年年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89%,蝉联被调查国家的第一名。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合力,既能将民主价值理念落实到国家治理实践中中,又能实现民主与民生的相互促进,从而确保亿万人民的民生福祉。概而言之,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性,使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章彰显“良政善治”的特色。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政治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给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贴上了“共识政治”的标签

发展民主在于谋求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识,以便维持和巩固既定的政治秩序。从实现过程来看,民主就是要吸纳众意、整合民力、凝聚民心,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协调复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政治主体之间政治共识的达成。一般来说,政治共识包含程序性共识与实质性共识两重含义,程序性共识是指人们共同认同,认可的活动规则或运作程序;实质性共识则是指基本价值共识,是人们共同认同、认可的基本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克服了西式民主强调竞争博弈而带来的极化困境,主张以协商凝聚共识。全过程人民民主除了包含广泛、平等的选举民主形式,还包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政治共识是衔接民主各环节的重要因素,其实现程度是判断民主制度设计合理与否的试金石。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在长期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凝聚政治共识的显著优势。从协商建国到协商治国,协商民主发挥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优越性。民主协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勺重要环节,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等七种协商渠道,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通过充分、深层次的协商,多元主体之间可以进行充分沟通,针对各方核心诉求和利益,改变个体的偏好与选择,达成对复杂问题的相互妥协、包容体谅,从而聚合多数人的偏好与意见。协商民主效能释放的关键在于通过协商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们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运用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谋求顺民情、通民意、达民心的基础上,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赋予中国民主话语体系鲜明的共识民主特征。


(五)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能否真正当家作主作为衡量真假民主的试金石,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确立了合理的民主评价标准 

如何评价一国真实的民主状况?谁是最客观的裁判者?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最准确?不不同的评价者与标准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民主的评判标准是一国构建民主话语体系的核心问题。不同国家因其独特的历历史文化和国情而形成的民主制度及其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西方国家不顾时空条件、忽视群体差异、漠视个别和具体,将其民主制度和特殊价值上升为世界性原则和和方案的做法,从本质上来看,不过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话语工具,是实现其政治霸权的战略工具和资本逻辑的利益工具。


各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模式是基于本国国情和民主实践创设的,西方国家所谓“普世”的唯一民主标准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根本无法用来衡量他国的民主制度与民主实践。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对“如何评价一国真实的民主状况”,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一是“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西式民主强调选举至上,实际上是将民主作为装饰品装点门面,投票这一行为似乎会让投票者深信自身主动行使了该项权利,但通过投票进行的政治参与只是民主过程极小的一部分。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保障了人民享有切实的投票权,更保障了人民享有广泛的协商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选中,各党派竞选者在竞选中往往许下漫天承诺,但在竞选后通常难以兑现,甚至完全成为空头支票。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不仅重承诺,更重行动,真正去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实现对人民的庄严诺言。三是“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数不胜数的民主程序和民主规则,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少数强势群体或集团为了自身特殊利益而破坏法律法规执行的现象。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重视依法制定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重视制度和法律的严格执行,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四是“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大多数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为避免权力腐败会设计权力制衡的制度与程序,但这些权力制衡制度和程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集体行动成本增加及金钱政治现象频发等情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强调通过制定权责清单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而且重视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民主有多种实现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评价一个国家的民主状况,不能脱离该国的实际情况、社会性质,不能仅由个别国家胡乱评判,更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该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只有赋予人民选举、协商、管理、决策、监督等诸多民主权利的国家,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只有不论选举前后都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国家,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只有民主制度、程序、规则都得到严格执行的国家,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只有将权力置于人民监督和制约之下的国家,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此外,习近平提出了判断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是否有效的“八个能否”标准。习近平提出的“八个能否”和“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实质上是在民主评判标准上强调各国人民的权利,紧扣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准绳,这就在民主评价方面为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确立了衡量标准。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国民   

主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焦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如何能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外国人能产生共鸣的话语来传播包括中国民主成就在内的中国形象,是冲破西方话语霸权的重要突破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在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点构建中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一蹴而就。为此,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协同,在加强又对中国民主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主话语,不断提升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


(一)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

西方自由民主在历经多年发展演变后,形成了以竞争选举为核心的民主模式,长期以来占据世界民主话语体系的霸权地位。为冲破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霸权,我们必须跳出西方国家对民主与政治发展研究的思维路径与研究范式,加强对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学术研究,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创新中国民主理论,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


习近平指出,我国“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近年来,虽然国内学术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但面对不断发展的民主理论与不断变化的民主实践,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不能停滞。


第一,我们亟须跳出对西式民主研究的思维与研究范式的路径依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视为“自由民主的教师爷”,这“教”人民主的“师”用学术对政治加以包装,推出如“民主一元论”“民主终结论”“选举至上论”“民主速成论”“民主富强论”等“教科书”,像“爷”一般颐指气使地说教。这套西方自由民主的论调仿佛是唯一的“普世”标准与标准答案,但事实上,盲目听从和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这套民主制度和理论,容易出现水土不服。换言之,西方民主理论和制度无法提供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效药”。因此,中国学术界应具有危机与先机意识,要能提出基于中国民主实践并经得起逻辑和事实推敲的民主概念和理论。


第二,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民主理论与实践开展学术研究,转变套用西方民主理论来解释中国,任由西方学术理论为我国代言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中国民主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丰富的民主实践为我们开展民主理论研究提供了沃土,学者可以通过中西比较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进性,基于实际的制度安排与民主实践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性,从全过程视角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价值,基于共同性的民主理念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实践的话语体系与评价标准。鉴于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民主话语的学术研究与持续创新,为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二)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样性实践,不断丰富民主话语叙事的内容和方式

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中所说、所写或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符号,它呈现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作为理论载体的话语文本是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抓住了民主发展的大趋势与中国人民期盼真实管用民主的心理,是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与现实诉求的回答和满足,是从鲜活的中国民主实践中提炼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话语体系要反映实践。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要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样性实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需要及时总结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成功经验,阐释好中国民主所具有的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优势,将民主实践优势上升为理论优势,进而转化为话语优势。


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凝练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主话语,要在及时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叙事的内容和方式。一是要坚持民主话语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在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基础上,勇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二是要坚持民主话语的效果性与情感性,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语言与人民情感因素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表达体系,增强话语表达的逻辑、寓意和气势,提升表达效果。三是要坚持民主话语的实践性与包容性,民主理论不仅需要得到本国人民的认可、接受,还需要置身于世界民主话语体系的交流和传播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在对中国民主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言语文化条件,凝练出能为我国人民理解和认同的民主话语,也要积极寻求话语创新和话语转换,提炼出能为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民主概念、术语和话语。


(三)跳出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窠臼和藩篱,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民主话语权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基本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理论逻辑、核心价值、意识形态、规则规范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失语就要“挨骂”,话语权也是领导权,失语意味着在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足。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凝练能够融通中外、彰显中国民主制度优势的话语权是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国民主话语权的构建离不开对人类民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从历史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民主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政党制度、代议制度、权力制衡等民主制度设计都是对封建王权专制的否定和革新。但对西式民主的实质与治理效果,我们要客观地分析,既不应一味照搬照抄,也不应全盘否定,而应探寻西式民主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我们可以在研究其他国家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打造与现行国际话语规则接轨的中国民主话语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民主话语权的构建需要摆脱西方民主话语的束缚,坚决不能被西方民主话语牵着鼻子走,要在中国民主实践中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民主话语模式,增强中国民主的对话能力,打破西方社会对民主的固有思维,努力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民主话语权的重要目的在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应改善民主话语的国际环境,通过主场外交主动宣传中国的民主理念,发出中国民主声音,积极争取国际民主议程设置权和话语主导权。同时,中国应加强民主话语能力建设,可以从提炼融通中外的民主话语、增强民主话语质量和认同、提高民主话语传播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一是把中国特色与国际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特色相结合,拉近与国际受众的距离,找准公约数,抓准契合点,把我们想讲的与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沟通的语言和风格传播中国民主的价值、理念、成就、经验。二是提升民主故事报道的吸引力和增强民主理论的说服力,让中国民主话语被更多国家所了解和认识。三是加大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实践成果的国际传播力度,通过搭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平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外交,不断完善中国民主的对外话语传播机制、运行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评估机制,从而增强中国民主话语对外传播效果。


(四)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话语资源,坚定中国民主的话语自信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亦是如此,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相结合,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思想资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满怀自信和底气地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进行深入的揭露与批判,对无产阶级民主进行了理论阐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总结和分析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马克思指出,“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的重大历史性探索在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民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引领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中国民主的特质和优势,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上开创的人类民主文明新形态。鉴于此,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与西方民主话语的本质区别。


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任何思想与理论的创新总有其源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和去粗取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本思想,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本土资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加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换,实现传统民本思想从君民到人民、从统治到发展、从用民到为民的现代转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本思想的智慧,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思想滋养。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同理,我们对中国民主也应当是自信的。中国民主的话语自信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信之上,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上,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发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自信之上。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汲取滋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思想资源,才能系统阐述好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结晶,才能构建好具有中国风格的民主话语体系。



结语   

民主是当今世界的共识性政治话语,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然而,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态各异,各国的民主制度与民主实践也不尽相同,对民主核心意涵“主权在民”和“人民的统治”的遵守与践行也大相径庭,民主话语经不同人表达的效果和含义更是截然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自由民主的话语体系,形成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垄断了对民主的定义权和阐释权,批判和打压非西方国家的民主理论与实践,使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民主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和误解。


放眼全球,“西式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衰退是不争的事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民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于“什么是民主、怎样发展民主、如何评判民主”等问题,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给出了一份具有世界意义与中国特色的民主答卷。


回溯中国民主道路的历史,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民主的优势,以其为支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话语体系。习近平指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古希腊思想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这样一个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支点。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民主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构建融通中外的民主话语权,加快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民主话语走向世界。



(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注释从略)


相关推荐

全过程人民民主战略布局的历史与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民主的历史性飞跃与发展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 | 刘庆翔

审核 | 刘浩 万志高 肖伟林